打開肇慶的地理版圖和經濟版圖,明顯能看到兩個板塊:東南和西北。
東南是平原,西北為山區。山區與平原的分界線就處于肇慶境內,造成了這座城市天然的“分割”。因勢形成的“半珠半山”“半城半鄉”局面,也是肇慶最大的市情。
打破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實現均衡協調發展,是時代給予肇慶的命題。一定程度上,肇慶也是廣東發展的縮影。地勢北高南低,鮮明的地形和資源分布特征,加上長期發展積累,讓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同樣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突出縣域振興,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向著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如何讓“東南與西北”的“兩個肇慶”,實現“東南西北”協調發展,融為“一個肇慶”,這既是肇慶為自身找答案,也是為廣東探路子。
突破“一條線”
2021年,肇慶全市GDP2649.99億元。東南板塊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肇慶新區、高新區,6個縣市區(功能區)合計總量約1856億元,全市占比超70%,而面積僅占全市28%。西北板塊的懷集、廣寧、德慶、封開4縣,面積占全市比例超七成,GDP占比不到三成。
“一邊是廣佛都市,一邊是廣袤大山”。這種差異,在肇慶的版圖上畫出一條斜線。事實上,這本身體現出發展的規律。在經濟發展早期,地理和氣候等自然因素是導致地區差距的根本因素。優越地理位置、適宜氣候條件和豐富資源稟賦能帶來人口、資金等要素的快速集聚。
上世紀三十年代,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胡煥庸線,胡煥庸線東南側以平原、水網和丘陵等地貌為主,氣候適宜,不僅適合農耕,也適合人類聚居,經濟較為發達;胡煥庸線西北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為主,人口密度極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條線成為研究中國國情的重要參考。
肇慶如何突破橫梗在面前的肇慶版“胡煥庸線”?產業是跨越板塊的最好橋梁。
肇慶高標準規劃建設廣東省(肇慶)大型產業集聚區,形成以大型產業集聚區為核心、西江經濟帶和二廣高速沿線經濟帶為軸線,德慶、封開、廣寧、懷集相關園區點狀分布的“一核兩帶多節點”產業空間布局。特別是在西北板塊4縣設置了超10個重點工業園區,并安排財政資金扶持,支持通用廠房建設。其中,位于懷集縣的廣佛肇經濟合作區、位于封開縣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成為產業轉移、區域聯動的典型實踐。
同時,在市場激發、企業帶動方面,肇慶以小鵬汽車、瑞慶時代等龍頭企業為牽引,進一步強鏈補鏈,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做精做細金屬加工、綠色建材等特色產業,謀劃發展儲能、新材料等產業,夯實高質量發展產業根基。在此過程中,一批鏈上企業、配套企業落地土地、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縣市區,構建起板塊間的內在聯動。
融通“兩種景”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肇慶東南板塊總人口約219萬人,占比53.34%,西北板塊則約192萬人,占比46.66%。與之對應,城鎮人口比重為51.02%。
占比各半,“半城半鄉”,正好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一定體現。橫向對比,肇慶城鎮化率低于全國(63.9%)、全省(74.6%)平均水平,相較珠三角深圳、東莞、佛山、珠海等城鎮化率超過90%的城市,差距則更為明顯
與數據相呼應,肇慶城鎮與鄉村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仍有較大差距。本地人交流時,不說從縣市區回市中心的端州區,而說“返肇慶”。這種不經意間的表述,反映出肇慶城鄉間的間隔感仍然很強,四季“不同天”,城鄉“兩種景”。
看到差距的同時,改變也正在發生。過去十年,肇慶城鎮化率在大灣區提升最大;人均GDP增速也是珠三角最快,接近翻番。縣、鎮、村正是肇慶的后發優勢與增長空間所在。
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肇慶也正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推進強縣強鎮興村工程。
肇慶的破題之舉是:聚焦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更好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全力促進肇慶市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把縣鎮村發展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
根據規劃,肇慶將以中心城區為極點、縣城為支撐、中心鎮和重點鎮為節點,構建市縣鎮三級新型城鎮化體系,并在重點鎮探索“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融合高質量發展試點”。
同時,與珠三角其他地市相比,肇慶是農業大市。農業強才能肇慶強,鄉村美才能肇慶美。肇慶以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以美學思維建設美麗農村,以職業化方向培育現代農民。加快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補的協調發展格局,使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平衡協調。
后發優勢也是優勢,生態優勢更是優勢。肇慶還要從廣東具備的優勢基礎上發掘肇慶的特色亮點,進一步展現和提升肇慶的交通區位優勢、人力成本優勢、歷史文化優勢、生態環境優勢、土地資源優勢、農業產業優勢和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優勢。
協同“三個域”
客觀而言,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的。無論何種經濟制度或發展模式,都不能實現絕對均衡增長。
面對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大的情況,區域協調發展并不是簡單要求各地區經濟發展達到同一水平,須依托各地區比較優勢,通過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近年來,全國各區域都做出了積極探索。以一體化高質量為重點,長三角推動構建規則協同、產業合作、設施共建、服務共享、政策聯動的一體化新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生態、產業三大重點領域實現區域一體化;廣東提出,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城鄉面貌改善提升,強化政策機制支撐,發揮好基礎設施先導作用。
在發展中縮小差距,促進相對平衡,協調發展,這也是肇慶的道路。具體而言,肇慶可以從“三個域”中尋找動能與方向。
省域層面,肇慶可發揮東聯東進和面向大西南門戶作用。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推進珠肇高鐵、廣湛高鐵等項目動工建設,優化肇慶至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軌道交通班次。打造更多銜接廣州都市圈的便捷通道,加快肇明高速建設,謀劃推動廣昆高速擴建、惠肇高速等項目。全面接入面向大灣區和大西南的交通網。
市域層面,肇慶可進一步提升縣市區之間、板塊之間的統籌聯系。近年來,肇慶推動端州—高要、新區—鼎湖、高新區—四會組團之間聯動發展。此前主要聚焦東南板塊內部、相鄰區域之間的結對組團,對于東南和西北板塊之間,縣市區之間的互動聯通機制優化還不完善。肇慶只有把板塊打通、各縣市區打通,才能更好對外聯通,實現“東南西北”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肇慶在教育領域推出的推動義務教育教師“城鄉聯動、雙向提升”行動值得關注。2019年起,肇慶組織城區與山區縣結對,不斷優化調整基礎教育資源空間布局,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這個“城鄉聯動、雙向提升”的做法,對于肇慶在更多領域實現平衡協調發展也具有參考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召開的肇慶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肇慶將健全政策保障、市內幫扶協作機制,強化縣域交通互聯互通,完善差異化考評機制,推動各地打好特色牌、協作牌。接下來,肇慶將通過加快軟硬聯通,推動發展要素在區域與城鄉之間充分涌流。
“縣域”層面,縣域發展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主戰場之一。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肇慶要培育縣域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堅持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戰略,東南板塊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以大型產業集聚區為引領,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作為經濟建設“主戰場”,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西北板塊不斷增強生態保障和綠色發展能力,加快構建“一縣一園一主業”發展布局,讓縣域經濟成為全市發展的新增長點和亮點。
從“兩個肇慶”融為“一個肇慶”,肇慶正奮力探索出一條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協調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破壁、流動、聯通、分工、協作……珠三角及廣東也正邁向一條更為均衡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成果,獲得新突破。
一個建立在新發展理念上的城鄉新邏輯,呼之欲出。
策劃 林煥輝
統籌 何山 朱紫強 蘇力 吳欣寧 羅莎
評論員 吳帆
設計 麥瑜瑜 張雅
出品 南方日報珠三角新聞部 南方城市智庫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