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肇慶是大灣區建設的主體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三年來,肇慶把全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綱”,積極融入大灣區產業鏈創新,構建起與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數字政府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深入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肇慶所能,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以營商環境之變激發改革活力
3年來,肇慶以數字政府建設和營商環境改革為突破口,帶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牽引帶動改革開放邁上新臺階。
企業開辦和不動產登記實現“1天辦成”,高頻戶政業務辦理時間從1小時縮短為15分鐘,678項主題服務實現“一次辦成一件事”,產業項目審批辦件時長平均提速31.7%……“數字政府”建設、”“雙容雙承諾”制度、產業招商落地工作專班、項目全生命周期閉環跟蹤服務、城市綜合信用指數建設,關鍵環節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發展活力得到投資者認可。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肇慶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工程,確保“肇慶服務、天天進步”。
以產業和科技打造創新高地
3年來,肇慶持續產業強市、制造業優先,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西部制造新城,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肇慶深入對接廣東省20個戰略性產來集群建設,著力引項目、強龍頭、補鏈條、搭平臺、聚集群,構建起具有肇慶特色的“主導+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到1356家,形成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8個產業集群,3家企業產值沖破百億大關,實現百億產值零的突破。小鵬汽車量產超過“10萬+”,寧德時代動力及儲能電池試投產,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破土動工,新能源汽車產業等大項目釋放出“榕樹效應”。
肇慶深度融入大灣區創新協同格局,形成“廣深港澳研發孵化—肇慶加速產業化”產業鏈創新鏈,肇慶高新區成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列入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肇慶分中心、肇慶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作用凸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更多實驗室、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眾創空間落戶肇慶。
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3年來,肇慶生態環境質量取得明顯改善,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推進環保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城區污水管網長度達124.95公里,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顯著提高。全市大氣環境質量在全國重點城市中排名均居前20位,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陶瓷企業“煤改氣”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優良天數比例穩定達到93%以上。河湖長制全面落實,完成碧道建設240公里,西江等大江大河穩定達Ⅱ類水質,國考斷面水質綜合指數排名全省第一,賀江碧道畫廊、四會古邑碧道畫廊成為亮麗的水生態名片。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體系運轉良好,鎮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肇慶、四會環保能源發電項目建成使用。
以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3年來,肇慶8.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1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對口幫扶廣西桂林、賀州4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持續將七成以上的財政支出投向民生,堅持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新增城鎮就業超20萬人、義務教育學位7.3萬個、新建擴建改建義務教育學校33所、千人病床數增長25%。“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項工程成為廣受歡迎的民生品牌,城鄉醫保、低保、特困、供養孤兒、殘疾補助標準逐年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當前,肇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繼往開來、乘勢而上,加快建設珠三角核心區西部增長極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新都市,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肇慶新篇章,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