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公布。
五年來,深圳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跑起來、搶時間、爭一流,奮力在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經濟總量達到3.4萬億。2024年上半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7302.22億元,同比增長5.9%,總體運行平穩。
按照《意見》中的目標,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構建高質量發展高地,深圳究竟高在哪?目前,距離這一2025目標只有一年,深圳完成的情況如何?還有哪些有待提升?讓我們從數據中尋找答案。
經濟實力:GDP進入全球城市前10
2023年,深圳經濟總量站上3.46萬億,增速達到6.0%。
3.46萬億是一個什么概念?這意味著深圳一個城市的經濟體量超過了全國一大半的省份,進入全球城市GDP排名前10名。
增速6.0%又是什么概念?這說明深圳在整體高基數的基礎之上,依然持續保持著高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深圳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6.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1.9%。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兩年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
從橫向對比上來看,深圳已經不是第一次在GDP進入全球城市前10名。
2023年1月21日,深圳發出“致廣大市民朋友的拜年信”中提到,過去的一年(2022年),深圳加快高質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邁上新臺階,深圳經濟在全球城市排第10位。
從縱向跨度上看,從2019-2023年,深圳GDP年均增長5.1%,增速高于廣州(4.6%)、北京(4.3%)、上海(4.1%)等其他一線城市。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也由2019年7355.6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近萬億元(9921.7億元),年均增長7.8%,高于全國(4.0%)、全省(3.3%)。
可以說,深圳過去5年在經濟發展上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不僅成為國內第三個GDP越過3萬億大關的城市,更在高位上持續邁進,穩居全球城市前10名。
發展質量:研發投入強度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個個科創園區、一幢幢科創高樓拔節生長。目前,已經有160多個高端科創項目在河套加速落地。
“小河套”釋放“大能量”。蓬勃發展的河套只是深圳日益完善的科技創新生態的一個縮影。
創新是深圳的基因。深圳是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作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塑造了以新能源汽車、新興儲能、低空經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孕育出了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是名副其實的“創新之都”。
為什么深圳的科技創新能力如此之強?這背后,離不開一個名字: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
2023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1880.5億元,占GDP比重5.81%,僅次于北京,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94.9%,位居全國第一。深圳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深圳的科技創新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并形成了獨到的“打法”。在深圳,創新有“6個90%”: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等都在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等都出自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深圳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到94.9%。
并且,深圳的研發攻關并非“一個人在戰斗”。從企業,到高校、科研院所,再到新型研發機構,匯眾智、聚眾力,已經成為全社會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發力的主動選擇。
深圳還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確立不低于30%的市科技研發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自2020年實施以來,已累計資助基礎研究項目6000多項。
目前,深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74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47萬家。2023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59萬件,連續20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表示,深圳堅持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全國最吸引人才的城市之一。
公共服務:幸福生活更有“質感”
從憨傻可愛的《熊出沒》到真情感人的《奇跡·笨小孩》、從風靡全球的舞劇《詠春》到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并霸榜收視率的電視劇《青春之城》……這些出圈出彩的文藝精品背后,都和深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近年來,文化“霸總”深圳接連“搞大事”,不僅向全國輸出了一批文藝精品力作,還承辦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等重磅活動。這個多元開放、內外兼修的城市為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現實肌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搭建了高品質的平臺,培育發展出了一大批優秀文化企業,一系列重大文化設施先后落地,文化新空間、新場景不斷涌現。
一直以來,深圳朝著民生幸福標桿的方向,努力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讓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攀升。
2019—2023年,深圳聯合相關部門完成新增基礎教育學位68.4萬個、病床位1.86萬張,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60.65萬套(間)。
還記得深圳姐妹花王柳懿、王芊懿在巴黎奧運摘金的激動人心的場面嗎?
作為全國人口密度最高、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深圳人的運動空間著實豐富。一直以來,深圳堅持高效利用土地,打造市民群眾身邊的健身活動空間,“十四五”以來,體育場地面積從2431萬平方米增加至3966萬平方米。
“清透的藍天,絢爛的晚霞,是寫給深圳人最美的情書”“抬頭仰望,頂級‘深圳藍’不需要濾鏡”……近段時間,深圳市天氣晴熱,但天空美上熱搜。深圳人的朋友圈,持續被藍天霸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深圳的亮麗城市名片。
近年來,深圳堅持源頭防治、綜合施策,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藍天白云”成為常態,讓市民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看得見、感受到的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自有監測以來首次出現全年“零”灰霾;今年1-6月,深圳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第4,環境空氣質量穩居全國超大城市第一。
(策劃 甘雪明 統籌 曲廣寧 撰文 崔璨)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