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人口到“搶”人才,“搶人”大賽已進入下半場。
智聯招聘聯合智庫機構澤平宏觀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顯示,2023年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有所提升。分城市來看,京滬深廣對人才的吸引力依次位居前四。
這份報告指出,過去一年,流動人才中52%為本科及以上學歷,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這也說明,高學歷人才必將是各地“拉攏吸引”的重要群體。
人才流動長期存在且勢不可擋,在不少地方人口自然增長率趨緩或下滑的當下,在“搶人”大賽中獲得優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廣東如何躍升為“人才第一大省”?不僅要讓人才看到廣東的“實力”,更要亮出“誠意”。除了繼續用好產業引才這一招,還應加快五大都市圈建設,適當為人才降低落戶、定居的門檻。
打造產業發展與
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環
為何深圳、廣州備受人才青睞?
這兩座城市經濟總量長期位居全省前兩位,在全國也名列前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醫療、教育等資源配置完善,對流動人口尤其是年輕人來說,這是強大的吸引力。
此外,兩座城市工業、制造業產業基礎雄厚,在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同時,也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提供勞動力支撐。
近年來,兩地產業轉型升級,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轉變。不僅是廣深兩地,廣東各地紛紛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推動先進制造業和高水平制造業發展。今年一季度,全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2.0%,這一指標已經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兩位數增長。
北京工業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年初共同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制造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包括珠三角在內的中國東部三大城市群,勞動力均出現從制造業逐漸流向生產性服務業的趨勢。
這可以解釋廣深兩地乃至廣東何以保持對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在廣東,機器換人、“燈塔工廠”已不是新鮮事。支柱產業逐漸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這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廣東對勞動力資源的總體需求量有所縮減;而從結構來看,產業的升級會對高技能人才產生更大需求,以此支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向來都是一體兩面、相互成就的。人才的集聚支撐了產業發展,產業邁向更高端才能為人才提供更高薪、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收入普遍得到提高之后又能進一步拉動消費和內需增長,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在外部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房地產等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的當下,這是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只有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切實支撐廣東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今年以來,廣東各地紛紛出臺政策舉措,適當降低人才落戶門檻,發放人才落戶補貼,配合樓市領域的一系列新政,正是廣東招才引智滿滿誠意的體現。
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內循環更強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還展現了另一有趣現象——流向深圳的人才中,10%來自廣州,而流入廣州的人才有9.6%來自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來源城市的第一位。與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的人才內循環更強。
從更長遠來看,這一現象也為廣東帶來另一啟示——加快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暢通人才內循環,意義重大。
有學者通過研究倫敦、東京兩個都市圈發現,大都市人口數量、結構和布局具有一般規律:當所在國家和地區尚處于經濟快速增長且城市化尚未進入高級化階段(城市化率大于70%),城市的集聚效應一般會大于擴散效應,人口數量將會持續增加,還會帶來就業結構的服務化和高級化。當大都市所在國家和地區已經高度發達,城市化進入高級化階段時,大都市對于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存在。
這樣的規律在廣東亦得到印證。此前,廣東正式出臺規劃文件,加快推動五大都市圈建設。人口專家董玉整曾在受訪時指出,廣東常住人口呈進一步向五大都市圈集聚的趨勢,其中珠三角三大都市圈集聚效應明顯;湛茂、汕潮揭都市圈在粵西、粵東地區有較好的吸引力,吸引了周邊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
集聚的同時,由于廣東五大都市圈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戰略重點與布局也因此錯位。不同層次、專業背景的人才可以在五大都市圈的不同城市中選擇合適的落腳點。
因此,對廣東而言,進一步提升五大都市圈的協調發展水平,暢通省內都市圈之間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流通渠道,是在“搶人才”大賽中勝出的關鍵。
(記者 黃敘浩 黃應來)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