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預見未來·前沿科創論壇”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舉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背景下,前沿科創已成為新焦點。論壇吸引了粵港澳大灣區眾多知名科技專家、行業學者和企業代表等參與,共同探討數字科技領域的新技術、新應用、新觀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交流。
當下,前沿技術有哪些應用前景?如何助力產業發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騰訊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強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三位專家在會上分享了觀點。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
推動大企業牽頭“大研究”
問:科技的快速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我們應當如何應對?
樊綱:面對新的數字技術,我們要抓緊研究。以ChatGPT為例,它的出現也引起了很多反彈,例如好萊塢就有劇作家抗議使用ChatGPT,社會上也有人擔心ChatGPT會不會替代很多人的工作?總之,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人們呼吁要制定規范、規則。
但是,這是否會放緩新技術的發展速度?在我看來并不會。研究的速度、技術進步的速度不會放緩,你不做,別人也會做。我們不要被一些“噪音”或者抵觸情緒所限制,一定要加緊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方面的研究。
問:如何加快在數字技術等前沿科技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樊綱:從企業的角度看,我們既要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也要鼓勵大企業發展。小企業往往只能在一方面做研究,大企業可以在一個領域里做系統性的多方位研究。大企業的研究也可以帶動小企業的研究,推動形成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培育更大的創新活力。因此,面對科技進步的大趨勢,我們一定要重視大企業,推動大企業牽頭“大研究”。
創新不是鬧著玩,而是有很大風險的。創新的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尤其是無法預知需要多大的投入。很多情況下,只有大企業才能持續投入和持續跟進,可以做更加冒險式的研發,這對于前沿技術的研發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要鼓勵企業做強做大,到國際上參與競爭,真正成為國際化、研發型的大企業。
問:如何處理前沿技術發展與潛在風險這組關系?
樊綱:創新引領者是在各自領域中最先發現問題的人,因此,他們也有責任及時作出預警,做好風險防范。適當的監管可以使一項技術和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因此,大企業、創新者有一個社會責任,就是“擁抱監管”,要基于創新的實踐,在規則規范方面提出建議,推動盡早建立相關制度。
進一步講,我們要加強研究,在研究上走到前沿,同時也在制定標準和規范方面走在前沿,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舉例來說,大約20年前我到瑞士日內瓦參加會議,當時有國外與會者已經開始討論建立電子商務的國際規范與監管制度,而那時我國電子商務才剛起步,在規則制定方面就難有發言權。積極推動前沿研究,才能在制定規則時有一席之地。
因此,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去擁抱新的技術進步,同時要看到它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做好風險防控,使這些技術真正應用于造福人類。
騰訊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強:
大模型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問:當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哪些發展趨勢?
王強:大模型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熱點。大模型主要指具有數百億甚至上千億參數的模型,具備海量參數、大算力、泛化性強等特點。
從理解到生成,大模型的能力在逐步增強,邁入了通用人工智能的門檻。中國有20多個大模型已備案通過,有人說是“百模大戰”,行業確實非常火熱。
這其中,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多模態”,未來的人工智能也會走向多模態,從最開始的文本對話,到現在的文本生成圖片、視頻,未來還會從2D到3D,甚至聯動聲、光、電等。
另一個趨勢是易用性。比如此前我們要把很專業的命令輸入大模型,才能生成高質量的圖片;而現在文生圖與大語言模型結合后,普通人用日常語言就能生成圖片,就像從專業單反到傻瓜相機。
此外,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的助手,可以在編程、法律等領域節省勞動,還能做科研。在基因計算領域,已經在用人工智能來篩選、分類、預測基因的結構和功能。
問:未來,大模型如何與產業結合?
王強:重塑計算、智能升維、數實交互、未來連接,這四種趨勢是數字科技發展的大方向。具體來說,量子計算可能會改變未來算力的方向,值得重點投入;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緊密結合,大模型技術運用到科學研發之中;沉浸式媒體更加真實,數字交互從在線發展到在場;星地直連通信,未來能源網和未來交通網是技術發展趨勢。
問: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王強:首先是交互變革,電腦剛面世時,人們要用命令行來交互,后來有了鍵盤鼠標,再后來有了多點觸控,老人小孩幾乎不用學習就能使用手機和平板。未來的多模態大模型,不僅能理解人說的話,還可以識別我們的表情、手勢,交互會越來越簡單。以前是人要學習機器的規則和方式,現在反過來,機器在適應人。
其次是效率變革,客服、營銷、運維、研發等環節都能大幅提高效率,AI成為通用目的技術,未來算力就類似電力,能給經濟社會帶來很大的變革。
再次是成本變革,現在用大模型翻譯一本100萬字的書,大概十幾分鐘就能完成,花費十幾元;如果用傳統的人工翻譯,成本可能幾十萬元,而且時間還非常長。
問:腦機接口近來被討論得很多,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方向?
王強:腦機接口之前在醫療領域做得不少,現在看它往交互領域發展,也有很多的可能。
以前的腦機接口可以讓人用意念控制外骨骼,比如外接一個外骨骼來輔助胳膊的運動。今年有一個創新,不再通過外骨骼,而是給脊椎受損的病人一個背包,通過背包把腦信號和腿部的神經連起來,可以實現走路。此外,還有用腦機接口方式來把信號直接傳遞給大腦的視覺功能區,用眼鏡替代眼睛,也是在探索的方向。
再往前發展,就是腦機接口和人工智能的結合,人腦是耗能非常低的理想計算設備。今年還有幾個團隊在識別大腦信號,然后重建出人所看到的圖像,這樣的方向大家也在嘗試。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
AI大模型發展應用的未來由現在塑造
問: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數字技術正開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您如何看待新興前沿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前景?
萬勁波:未來由現在塑造。當前,智能傳感器、5G/6G移動通信網絡、云數據庫、人機交互、類腦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都在快速發展和應用,有力支撐了海量數據的安全采集、大規模存儲、高效傳輸和應用,為智能化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人工智能特別是通用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很強的“頭雁”效應,有望在千行百業加速落地,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進而形成新質生產力和先進生產力。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正在海量增加,據IDC《數據時代2025》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數據量將達到175ZB。隨著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大網絡相關基礎設施持續建設,未來將形成互聯互通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問:自ChatGPT問世以來,AI大模型成為科技界的熱門話題,國產大模型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萬勁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背景下,前沿科創成為新焦點,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在前瞻部署新領域、新賽道,增加前沿科創投入是必然選擇。經過適度市場競爭,只有少數優質產品、服務和企業才能存活下來。不同企業要發揮各自特色優勢與特長,各展其能、務實創新,共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和應用。大模型的發展是持久戰,也會有優勝劣汰。下半場比拼的是系統能力、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
問:AI大模型如何更好地賦能產業發展?
萬勁波:大模型創新發展重點在于創新生態構建和行業示范應用,包括政務、金融、醫療、制造業等各行各業的應用落地。如華為盤古政務大模型在深圳福田落地,騰訊在長沙有“超級城市大腦”,南方電網研發自主可控的電力大模型等。頭部平臺企業發揮數字賦能優勢,行業領軍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協同大學院所共同開展前沿技術研發,推動“智能+”在千行百業加速落地應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和先進生產力,塑造創新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問:在科創前沿,粵港澳大灣區有哪些發展優勢?
萬勁波: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要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人才中心、創新高地,產業、科技、投資等主體活躍,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有敢闖敢試的創新文化。騰訊、華為、比亞迪等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在創新競爭中成長起來的,是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有雄厚的科技、產業和人才基礎,有條件引領數字時代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要加快打造“四鏈融合”“數實融合”“產學研融合”“大中小企業融通”的開放創新生態,讓數字技術與數字產業更好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
(撰文 卞德龍 鐘哲 吳雅楠)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