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再迎重磅利好消息——
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標志著這條連接深圳至中山的跨海通道正式進入沖刺通車建設階段。初步預計明年6月即可具備通車條件。
站在國家路網布局的角度,深中通道既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518跨珠江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部重要的樞紐要道,不僅利好深圳和中山,更是推動大灣區東西兩岸協調發展的連通器。
作為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重要一橫,深中通道將與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跨海跨江通道,為沿線城市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間、發展空間、想象空間。
更多的連通渠道、更大的通勤流量將帶來更快的通勤體驗,激活環珠江口城市創新平臺,有助于推動珠江東西兩岸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岸城市產業結構調整,重構珠江西岸的發展格局。
更快的通勤速度:
重構東西兩岸城市區域價值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規劃為雙向8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
待深中通道通車,從中山到深圳的車程將從目前2個小時縮短至20分鐘,即把深圳和中山兩座隔江相望的城市,帶入“半小時生活圈”。
交通是發展命脈。今年6月,深圳市交通運輸局與中山市交通運輸局簽訂深圳市中山市交通一體化合作協議,明確將在港航、航空、物流、軌道、公共交通等方面開展全面深度合作,構建一體高效的現代化雙城綜合交通體系。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同城模式也將從原有的廣佛、深莞地理同城模式向深中跨海同城模式迭代。通過超級工程加持,撬動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資源的高效整合,重構整個珠江西岸地區的區域價值。
打開珠江口地圖,深中通道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31公里,從東向西起于深圳機場,與廣深沿江高速二期相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馬鞍島登陸,與在建的中開高速對接,通過連接線還能實現在深圳、中山及廣州登陸。
資源要素更快速地流動與整合、分工與協作,是區域能級躍升重要思路。
深中通道恰是一個連通器,平衡東西兩岸營商環境“壓強”,讓中山一躍成為與東莞、惠州一樣,擁有毗鄰廣深區位條件的重要樞紐城市,為大灣區發展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更協同的政務服務:
中山全力加快對標深圳營商環境
能否抓住深中通道帶來的發展機遇,是中山面臨的重大課題。
顯而易見,借深中通道,中山將得以共享深圳的大港口、大機場,成為深圳創新資源、金融資源向西輻射的橋頭堡。但對于城市群發展而言,由超級交通工程帶來的產業輻射虹吸,對于中山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城市群中的產業遷入地,要立足自身優勢打造更優營商環境,與中心城市形成相配套、相銜接的產業分工,吸引更多產業人才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這樣才算是抓住了發展機遇。”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表示。
在深中通道加快建設的同時,中山也全力加快對標深圳營商環境。
今年8月11日,新邁奇大灣區總部基地項目在中山三角鎮動工,中創集團總裁鄭貴由衷感嘆:“從最初征地拆遷到最終‘拿地即動工’,整輪審批涉及9大類、80項具體內容、56個審批環節,用時卻比常規壓縮半年以上!”
早在今年4月,中山就上線全省首個跨城互動數字服務專區——深中融合互動專區,進一步推動深圳、中山兩地在政務服務、營商環境、市域治理、公共數據等領域的“軟聯通”。
“到2023年底,深中融合互動專區服務事項將拓展至100項,實現深中兩地服務事項‘指尖通辦、無感漫游’。”中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趙湘表示。
深圳和中山還在線下互設“深中通辦”專窗,推動實現633個政務服務事項“深中通辦”、電子證照“深中互認”,企業開辦線上平臺鏈接互掛。
這是隔江相望的兩座城市,對深中通道機遇的雙向奔赴。暨南大學教授、數字經濟與未來城市研院院長胡剛認為,深中通道連接的寶安區,是一個年GDP接近5000億元的高質量發展城區,將不僅僅對中山翠亨新區有產業輻射,更對整個中山甚至珠江西岸城市有明顯帶動作用。
更多的平臺聯動:
“黃金內灣”將串珠成鏈、握指成拳
縱觀世界幾大灣區,“一座橋改變一座城”的故事一直在發生。
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是一座連接舊金山、耶爾巴布埃納島以及奧克蘭的橋梁,曾為當年深陷經濟大蕭條的美國帶來大量工作機會,并成為鼓舞人心的標志性項目。
除了舊金山灣,紐約灣區還擁有布魯克林大橋、韋拉扎諾海峽大橋,東京灣區則擁有瀨戶大橋和京門大橋等地標。
回過頭看粵港澳大灣區,在密密麻麻的交通網絡中,深中通道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它是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區域之間的唯一公路直連通道,更是讓中山翠亨新區直接連通了廣州南沙、深圳前海這兩大平臺,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全新格局中的關鍵一環。
過去因為有珠江口阻隔,東岸與西岸存在明顯落差,粵港澳大灣區長期處于“東強西弱”格局。深圳因珠江口制約,也無法向西岸城市輻射,更多企業加快向東莞、惠州乃至汕尾、河源地區遷移。其中就不乏華為、比亞迪、中集這樣的龍頭企業。
隨著深中通道步入通車倒計時,深圳將徹底打通向西拓展的通道,推動珠江口沿岸的區域交流形成閉環,助力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在珠江口自由流通。
俯瞰珠江口,廣州南沙、深圳前海、東莞濱海灣、珠海橫琴、中山翠亨新區,正成為環珠江口城市向灣區發展的“當家花旦”,是黃金內灣的“五朵金花”。過去,這“五朵金花”雖然各自在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較為分散。待到深中通道正式通車,黃金內灣各平臺則將“串珠成鏈”“握指成拳”。
觀察深中通道三端,東岸寶安在珠三角產業鏈多個關鍵領域都有布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061家,穩居全國區縣第一;中山的“東承”橋頭堡翠亨新區,新能源產業基礎良好,已形成以風電、氫能為主,以光伏、儲能及核能為輔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南沙正建設“芯晨大海”新興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形成總規模達2萬億元的產業集群……
“深中通道”從字面來看,似乎只關乎深圳和中山兩座城市,然而利好卻不止于此。深中通道更大的區域價值在于,它是廣州南沙與深圳前海的首次陸路聯通,更讓黃金內灣各發展平臺實現握手,并將進一步促進江門、佛山乃至粵西城市與深圳的產業擦出新的火花。
一條條跨江通道接續建成,也昭示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態勢:那就是以深圳為代表的東岸城市全力擁抱西岸,推動更高質量的企業資源、更豐富的資金和更高素質的人才以更高效的流動速度在大灣區內循環流動,助力“黃金內灣”涌動起更加強勁的動力源。
為了更高效發揮深中通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胡剛建議,收費方面不宜設定太高,充分提高深中通道等跨江通道的使用率,讓超級工程對經濟發展發揮“超級價值”。
(記者 朱紫強 許懿 陳少宏 崔潔 策劃 何山 朱紫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