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鐵二十二局承建的穗莞深城際前皇段超大直徑盾構施工取得新進展,隨著第1000環管片精準安裝,標志著項目團隊繼成功攻克“上跨廣深港高鐵深港隧道+側穿保稅區三號橋”的施工難題后再獲重大突破。
作為深圳地鐵首個超大直徑盾構隧道,該區間全長3511米,建設者創造性采用直徑13.27米大盾構替代兩條8.8米小盾構的方案,在特大城市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中,最大程度減少了隧道穿越對周邊建構筑物的影響。工程沿線分布28處中高風險源,下穿百余處管線,多次與既有線路形成上跨、下穿及并行關系,施工環境之復雜堪稱地下工程的“百科全書”。
在穗莞深城際前皇段的754至774環施工區間地下,深埋著日均通行列車200余列的廣深港高鐵深港隧道,地面矗立著承擔福田保稅區交通動脈功能的三號橋,雙風險疊加形成的立體風險矩陣,被評定為一級風險源,更對施工沉降控制提出了毫米級精度要求。
“既要保證每小時350公里高速列車安全運行,又要守護地表橋梁安然無恙,施工難度相當于完成一場高難度的外科手術?!痹擁椖控撠熑吮硎?。
廣深港高鐵軌道最大安全沉降值僅1.2毫米,相當于3張A4紙的厚度。項目團隊通過創建BIM模型模擬盾構下穿風險源,并運用BIM技術綜合平臺實施跟蹤施工,實現風險源管控可視化;使用高精度地質雷達實時掃描、智能補償注漿系統即時調控,在復雜地層中開辟出安全通道;引入激光雷達自動渣土測量系統,對每環出渣量進行自動化量測,可及時準確計算出渣量,一環一總結,解決了泥水盾構掘進過程渣土精準量測的難題,有效控制地層沉降。
在保稅區三號橋這個“高齡”建筑面前,“強國號”盾構機展現出中國智造的硬核實力。這臺直徑13.2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在8#與9#橋樁間穿行,與直徑0.55米的橋墩管樁基礎最小水平凈距僅1.95米,施工稍有擾動,便會危及橋梁安全運行。為此,建設者在橋樁周邊實施低壓滲透注漿提升樁基承載力,并聯合專業部門采用高精度自動化監測手段,實時報送監測數據,為動態調整盾構參數提供依據。
在單月掘進超96環記錄的背后,是建設者與風險的博弈。項目管理團隊構建起“五維管控”體系,24小時聯合值班制度確保決策鏈條無縫銜接,智能預警系統實現風險秒級響應,參數分析平臺累計優化掘進指令,專家智庫提供全程技術護航,日報制度形成可追溯的工程檔案庫,為穿越后續剩余17個風險源提供了有利參考。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網的關鍵紐帶,穗莞深城際鐵路建成后將實現廣深港三地核心區“一小時通勤圈”。此次重大節點的突破,不僅為全線通車奠定堅實基礎,更以創新實踐為“交通強國”戰略寫下生動注腳。隨著“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成型,這條鋼鐵動脈必將為區域融合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記者 劉倩)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