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在2024年GDP總量超3.6萬億、增速位居一線城市第一的基礎上,深圳“再出發”,不僅要做長先進制造業“長板”,而且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兩業”深度融合。
生產性服務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被譽為“工業保姆”,是GDP最大板塊的增長極。
6月11日,深圳市政協召開“一起來商量”市領導與委員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圍繞“推動深圳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開展深入協商。深圳市政協主席林潔,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陶永欣出席活動。
深圳生產性服務業規模持續增長
深圳作為“全國工業第一城”,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具有良好基礎。深圳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現狀如何?如何進一步釋放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今年,深圳市政協圍繞“推動深圳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并提出了43點建議。
南方+記者從座談會現場獲悉,2024年深圳服務業增加值達2.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60%,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70%,成為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
深圳市政協委員、經濟界別發言人,廣東協同創新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深圳市協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松容代表市政協專題調研組發言時指出,深圳生產性服務業規模持續增長,產業能級顯著提升;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深港協同突破創新;業態多元布局,細分領域成效顯著;服務平臺體系日益完善,專業服務園區建設加快推進;龍頭企業引領創新生態,產業融合與集聚效應顯著提升。
盡管深圳在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侯松容建議,深圳必須立足“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定位,以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同時打破“重制造、輕服務”的思維,跳出“制造業與服務業此消彼長”的誤區,統籌處理好“制造”與“服務”的辯證關系,形成“制造強則服務興、服務優則制造強”的良性循環,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生態。
建議深圳對標國際一流,解決瓶頸問題
協商座談會上,侯松容、封昌紅、黃田化等10名政協委員、專家圍繞強化服務平臺與創新載體建設、深化金融創新與產融協同發展、強化深港及灣區協同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創局、市工信局等負責同志現場與委員進行協商交流。
深圳市政協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同創新平臺理事長、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封昌紅表示,從世界范圍看,美、德、日等發達國家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總量的70%,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40%~50%。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市均構建高度發達的服務經濟,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其核心競爭優勢。
她建議深圳對標國際一流,融合發展塑造新優勢,一是加碼發展總部經濟和專業服務業,培養服務業國際競爭新優勢,二是強化數智賦能,夯實先進制造服務支撐體系,三是深化開放合作,協同港澳拓展國際市場,四是以“深圳Life Style”鑄就AI平臺新范式,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和獨特魅力。
深圳市政協委員,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黃田化建議一是主導完善普惠性生產性服務業基礎設施,二是推動應用場景開放,宣傳多措并舉,形成示范效應,三是建設供需對接平臺,消除信息壁壘,四是引導加強高質量的針對海外市場服務業供給,五是強化多式聯運建設,打造高效無縫銜接的物流新體系。
建議面向全國全球發展深圳服務業
深圳市政協常委,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俊琳建議,加大對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兩業融合”發展新路徑,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在制造業全領域滲透,發揮行業協會在強化業內聯系、暢通政企溝通、推動行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的特有作用,深化AI賦能千行百業,面向全國全球發展深圳服務業。
她建議鼓勵華為、騰訊等跨國平臺企業開放數據、算力、算法等創新資源,充分對接中小企業創新訴求,帶動更多本土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創新,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不同于生活性服務業的直接消費屬性,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嵌入生產環節,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其本質是制造業價值鏈的‘黏合劑’與‘倍增器’?!?/strong>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蘇華稱,在當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加速重構的背景下,加速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意義重大,更迫在眉睫。
劉蘇華從服務供給、需求開拓和政策保障三個維度提出建議,一是在供給端構建高端服務業生態圈,提升產業結構層次,二是在需求端對齊制造業場景化需求認知,促進“兩業”深度融合,三是在政策端完善政策支撐體系,打造“兩業融合”發展新生態。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引領”躍升
深圳市福田區政協委員、經濟委副主任,深圳市馨華科技有限公司CEO溫馨認為,深圳需以鏈主企業為核心引擎,通過技術開放平臺構建“制造+服務”生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從“配套支撐”轉向“價值共創”,支撐深圳制造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她建議深圳盡快推動鏈主企業通過技術開放實現“賦能—共生—引領”的閉環,既能鞏固自身在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加速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吸引更多中小企業融入其生態圈,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推動鏈主企業技術開放與生態融合,實現產業鏈整體躍遷。
深圳市政協委員、工商聯界別發言人,深圳中航信息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常遠建議,一是要強化雙向融合能力,構建“制造+服務”生態體系,二是要深化產業鏈協同創新,打造多維融合新范式,三是加速數智化賦能,釋放“平臺+”乘數效應。
他強調,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絕非簡單的產業疊加,而是通過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的化學反應,重構深圳的經濟韌性。當前,深圳正處于“雙區驅動”的歷史機遇期,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為突破,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從“配套支撐”向“價值引領”躍升。
建議“高舉高打”,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
今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的批復,深圳市等9個城市被納入試點范圍。
深圳市政協委員、北京市競天公誠(深圳)律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民建深圳市委會常委周璇認為,這意味著深圳須在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為全國作出樣本貢獻。
她表示,深港兩地共同合作提供專業服務,已被驗證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圳可攜手香港以“兩地融合服務”促進深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她建議深港一是加強規則銜接,減少服務業進入壁壘,二是加快數據要素跨境流動,夯實融合要素基礎,三是推動“融合服務”,助力實體企業“出?!毙枨?,此外,鼓勵深圳服務業機構在港澳布局,加大雙向“融合”力度。
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龔曉峰建議,深圳“十五五”期間應聚焦金融服務、軟件信息服務和大數據、研發工程服務、供應鏈物流服務、企業專業服務、人才服務六大領域推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他強調,深圳應“高舉高打”,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構建高端制造業與高端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全球中高端攀升。
委員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朗華集團董事長,深圳市人大常委,深圳市工商聯主席張春華:
在當下變局中,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是當前及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深圳應對全球貿易戰的“制勝密碼”。
作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生產性服務業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有控制性影響。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是深圳對國家新型工業化戰略的主動擔當,更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支撐。
深圳市政協常委、經濟委副主任,全國人大代表,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主席陳志列:
深圳作為中國“工業第一城”,憑借區位、產業、創新和人才等優勢,完全具備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天然條件。
推動深圳生產性服務業融合、高質量發展,我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出臺政策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二、對獲得國家級、省級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的企業、平臺及項目給予政策資金支持;三、組織開展服務型制造政策研究、宣講和推廣。
(記者 馬芳)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