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當地時間3月10日上午8時45分,一場以早餐會形式舉辦的中國(深圳前海)—瑞士(蘇黎世)經貿合作交流會在蘇黎世薩沃伊文華東方酒店舉行。
3天前,類似形式的招商推介會發生在西班牙馬德里,吸引當地政府、機構負責人和金融、物流、制造、人工智能等企業代表踴躍參會。雖然當地氣溫較低,但會場內氣氛熱烈、暖意融融。
而這只是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黃曉鵬率隊的前海代表團,遠赴海外促進中西、中瑞地方經貿發展中的兩場活動。數日里,代表團還密集拜訪當地政企商代表,參觀創新基地和國際展會,行程可謂爭分奪秒、馬不停蹄。
事實上,近兩年來,前海管理局按照“招大、招外、招戰、招新”的招商思路,協同南山區、寶安區以及市直有關部門,面向海外招商的腳步明顯加快,成為應對復雜國際環境的主動破局之舉和探索制度型開放、加速配置全球資源的關鍵路徑。
數據顯示,2024年,前海貨物進出口額同比增長四成以上,達7066.5億元,規模創年度新高,占深圳市進出口總值約1/6。目前,前海已制定落實“進出口貿易倍增三年行動計劃”,力爭2026年推動貨物貿易進出口突破萬億元,助力深圳打造高能級國際貿易樞紐。
不斷擴大的國際“朋友圈”
2025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和中西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立20周年。此次為期7天的出海訪問,前海招商團隊分赴西班牙巴塞羅那、馬德里和瑞士蘇黎世,既是進一步推動經貿合作、精準招商引資,也是上月中旬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與西班牙巴塞羅那自貿區聯盟簽署合作備忘錄的落地延伸。
作為中國和西班牙開放發展的重大平臺,兩個自貿區都注重通過對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其中,成立于1916年的巴塞羅那自貿區是世界最活躍的自貿區之一,也是地中海沿岸最大的自貿區。
雙方合作基礎扎實,在現代物流、跨境電商、新能源、汽車制造等領域均有突破。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通過“協同發展、產業互補、資源共享、擴大投資”,開展航運物流、新能源汽車、電子制造、供應鏈等多領域深度合作,推動雙方互為企業投資、貿易的首選地。
“我們愿同前海蛇口自貿片區一起,發揮各自優勢,以‘一帶一路’建設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倡導的再工業化進程為契機,全面提升雙邊物流運輸合作水平和工業4.0合作水平。”西班牙中央政府駐巴塞羅那自貿區代表佩雷·納瓦羅說。
黃曉鵬表示,前海是中國鏈接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最佳平臺,與包括西班牙在內的歐盟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要素跨境流動高效便捷、經濟往來密切,是其開拓中國市場的首選地。2024年,前海與歐盟進出口額70.2億美元、增長17.5%。其中與西班牙進出口額2.6億美元,增長25.7%,與瑞士進出口額6.3億美元,增長29.7%。
除此之外,前海招商團隊還密集拜訪了瑞中經濟協會、西班牙華人法律協會、巴塞羅那官方商會等機構和西班牙梅迪播集團、丹諾德技術有限公司、西班牙Visiotech公司、匯豐銀行蘇黎世分行、瑞銀集團、瑞士BRUSA公司、ISP集團、雙麗集團等企業,并參觀了巴塞羅那自貿區聯盟,參加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展覽——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記者注意到,這些企業均為行業龍頭,比如丹諾德技術有限公司是全球數據管理、數據編織、數據集成領域的領導者,Visiotech公司是歐洲技術材料分銷領域的領導者,瑞銀資產管理是全球領先的資產管理機構,梅迪播集團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視聽傳媒集團之一。
交流話題涉及金融、科技創新、人工智能、國際展會、自貿區管理,以及出海平臺合作和初創企業孵化平臺經驗等,均與當下前海產業和發展重點密切相關。
“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拓展
而這樣的高規格出海訪問如今在前海并不鮮見。近兩年來,前海在“依托香港”“服務內地”基礎上,明顯加快了“面向世界”的步伐:
一方面,含“世界”“全球”“亞太”“東盟”等字樣的訪問、論壇、路演、產業對接會等高規格外事活動舉辦頻次已數倍于往年,成為外界近距離感受改革開放最新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和中國接軌國際的關鍵“橋梁”之一。
另一方面,出海“雙招雙引”更為主動,足跡遍布新加坡、迪拜、印尼、美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奧地利、希臘、墨西哥、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等重點國家。
這其中,既有前海官方單獨組織的訪問,也有與商協會合辦的考察,更有與香港貿發局等港方政府機構聯合出海的行動,足見各方在“引進來”“走出去”雙向拓展上的迫切需求。
事實上,2021年9月發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已提出,前海到2035年要建成“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強的高質量發展引擎”。
而得益于“擴區”,前海不僅面積增大8倍,更擁有國際機場、港口碼頭、會展新城、海洋新城、保稅區、制造業工廠等海陸空鐵港“頂流”配置,多元化產業空間得以全面打開。
方案發布翌年底,前海便舉行全球招商大會,重磅啟動“前海全球服務商計劃”和首批產業集聚區建設。
前者是面向金融、商貿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創意、商務、航運、公共服務八類全球服務商發出邀請,招引、培育細分領域全球前50、中國前20的產業龍頭企業落戶前海。
后者則為這些企業和產業打造集聚平臺,并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精準化”的政策服務體系,現已有風投創投、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等18個特色產業集聚區在加速建設。
這些舉措均有力支撐了前海高質量“雙招雙引”。2022年至2024年,前海連續三年在全球招商大會上實現每年洽談簽約項目約40個、意向投資額均突破千億元。截至2024年底,已集聚201家全球服務商。
2024年7月25日,前海正式啟動“深圳·前海e站通——深圳企業海外綜合服務平臺”。該平臺全面整合發改、商務、貿促等部門“走出去”職能,集成150余家國際國內一流專業服務商,提供項目和企業境外投資備案、技術進出口備案、原產地證書簽發、國際人才出入境等60類出海服務,致力于把前海打造成中國企業出海的首選地。
目前,“深圳·前海e站通”已對接28家境外園區、覆蓋28個國家,吸引注冊用戶1.4萬余家,累計訪問量超36萬人次,提供國別投資政策法規專題報告200余份。
構建全球價值鏈“前海節點”
面對全球經濟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多邊貿易體制受挫等多重挑戰,前海持續加大全球招商力度,精心打造出海平臺,服務企業有序出海、有效出海、安全出海。在這一過程,眾多企業也依托前海優勢,深化國際化布局、開拓海外市場。
比如,最早入駐前海的越海全球供應鏈已在美國、英國、印尼、越南等地布局海外倉網,為全球眾多家500強企業提供一體化服務,助力中國品牌出海;國內領先的數字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商東方嘉盛擁有穩定和長期合作的國際客戶,并在韓國、新加坡等地設立分支機構和營運網絡。
全球前沿的智能影像科技品牌“影石Insta360”已連續6年在全球消費級全景相機市場位居第一,2023年銷售額全球占比高達67.2%,產品遠銷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注于消費級3D打印機的高科技企業拓竹科技則在美國、歐洲和日本設立辦公室或辦事處,進一步拓展歐洲和亞洲市場。
“國家賦予前海‘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的戰略定位,這個‘樞紐’不是說‘香港走向內地’或者‘內地走向世界’的跳板,而是世界產業鏈、商貿鏈里的樞紐。我希望前海不僅僅是深圳的、廣東的、中國的前海,更是世界的前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說。
鄭永年還建議前海聯手香港,推動區域優勢產業完全嵌入全球生產鏈,從而保持技術持續升級,實現產業鏈、價值鏈逐級攀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版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成為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具有數個大規模‘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的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是其保持經濟先進性和競爭力的關鍵。如美國的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日本的東京灣區等,每年都吸引著世界上最優質的資本、頂尖的技術、高端的人才為其所用。”鄭永年說。
隨著出海“雙招雙引”的頻密,前海正通過制度創新、要素流通、產業協同加速“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開放,打造更具韌性的產業鏈,構建全球價值鏈“前海節點”。
數據顯示,前海已落戶外商投資企業1.1萬家,其中182家世界500強企業均在前海投資布局。2024年,前海實際使用外資266.5億元,占深圳的60.4%;進出口總額實現7066.5億元、增長42.4%。
目前,前海管理局已聯合深圳市商務局研究制定了“進出口貿易倍增三年行動計劃”,圍繞“提升外貿主體發展能級、強化外貿基礎設施功能、優化完善貨物貿易模式、營造一流貿易營商環境、開拓國際經貿市場”五方面提出35項具體任務。
“深圳·前海e站通”也將加快平臺建設,服務企業產品有序出海,包括建設中小企業海外服務需求數據庫,全面收集全球采購訂單信息;深化與拼多多、谷歌、亞馬遜等鏈主企業合作,推動企業通過電商平臺、獨立站等暢通“走出去”渠道等。
(記者 張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