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深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開幕,市長覃偉中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
南方+注意到,報告多次“點名”河套,稱“河套開發建設掀起新熱潮”,并提到2024年河套多項成果數據:掛牌成立20個高水平科研機構,建成4個產業中試熟化服務平臺,新獲批設立3家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園區科研人員超1.5萬名……
2025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河套深圳園區也將迎來發展的第一個關鍵節點。
過去一年,河套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新的一年,深圳對河套有何期待?南方+對報告中的“河套元素”進行了梳理。
搭平臺 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處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天然交匯點,是繼橫琴、前海、南沙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大合作平臺,也是目前唯一以“科技創新”命名的合作區,被賦予“打造世界級的科研樞紐”的重要使命。
報告提出,過去一年,河套深圳園區相繼掛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引進蘋果應用研究實驗室、生命科學與能源材料創新研究院、華潤生命健康研院等20個高水平科研機構,建成智能化自動化藥物發現等4個產業中試熟化服務平臺,新獲批設立全球計算聯盟等3家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科技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目前,河套深圳園區已建成以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為引領,中試基地為基礎的創新平臺,正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生態。
創新資源整合帶來科創成果的不斷涌現。2024年2月,“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會召開,位于河套合作區的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玻色編碼糾錯延長量子比特壽命”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此項成果亦被報告重點提及。
新的一年,平臺建設不能停,報告為河套下發了“任務書”:高水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生命科學與能源材料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新引進高水平科研機構、頂尖企業研發中心8個以上,新建產業中試熟化服務平臺3個。
當通道 改革活力持續釋放
“深港合作”是河套合作區另一鮮明特色。根據《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到2025年,深圳園區將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與香港園區基本實現要素流動暢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
當好通道,就是要發揮河套合作區“一國兩制、一區兩園”優勢,以改革破解制約創新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成為鏈接國際創新資源與內地市場的戰略樞紐。
報告指出,過去一年,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推動出臺河套稅收優惠政策、海關“10條”,“一號通道”車輛出入境審批權下放深圳,“科匯通”試點擴展至全市。
目前,河套深圳園區已建立起“四流三制”的國際化科技創新機制體制,不僅在“人財物數”四方面持續強化內外創新要素聯動,也在法制、稅制、科研體制三大領域全面與香港、國際接軌。
新的一年,報告提出,深圳要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推動科研經費、科研設備跨境便利流動。
對河套而言,就包括要建成投用新皇崗口岸,規劃建設河套跨境專用口岸。推動出臺河套深圳園區條例,加強與香港園區建設時序、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銜接,推動“白名單”管理、分線管理等政策落地。
建基地 推動產業向高向新向優升級
報告還強調,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構建具有深圳特點和深圳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高性能醫療器械、高性能材料、機器人、高端裝備等產業創新集聚發展。梯度培育發展下一代網絡通信、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細胞與基因、腦科學與腦健康等未來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正是河套深圳園區三大產業主攻方向。
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近年來,相繼有晶泰科技、信立泰等前沿生物醫藥企業進駐,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華潤生命健康研究院等機構落子。目前,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已超百億元。
2025年,河套深圳園區可在三方面進行產業優化升級。
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將科技創新成果與具體產業核心技術突破相銜接,強化產學研合作,建設科技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把科技力量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報告指出,河套要在2025年建成深港科創綜合服務中心,開工建設國際協同創新區。
要在更廣闊空間拓展產業布局。報告提出,要穩妥有序構建“總部—飛地”經濟體系,完善政府與市場有效協同的產業協作機制,探索“總部+基地”“研發+生產”“鏈主+配套”等模式,創新產業共建園區托管運營、利益共享等合作機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河套可在此方面率先布局。
要全力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報告強調,要著眼自立自強更高質量培養人才,加強與高水平大學、一流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共建人才協同協作平臺,高水平建設深圳河套學院。據了解,深圳河套學院設置于福田區萬乘儲運大廈,和香港僅相距四百米,未來將承辦人工智能學院,為河套培養更多高水平科研人才。
(撰文 張秉仁)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