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車以來,深圳與中山兩地的車程從2個多小時縮短到30分鐘以內,日前,長10.8公里的“南沙聯絡線”正式通車,又為深中通道再添關鍵接口。
不久前,連接深中通道與南中高速主線的“南沙聯絡線”正式通車,深圳與廣州,這兩大城市首度在陸路實現了直連。從廣州南沙出發,20分鐘就能到達深圳前海、15分鐘就能到達中山城區。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黨委書記 楊陽:廣州南沙、深圳前海、東莞濱海灣、中山翠亨、珠海橫琴,五個新區很好地連接在一起,實現珠江口東西兩岸高速便捷的交通往來。
作為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自6月30日通車試運營以來不斷迎來通行高峰。截至11月6日,車流總量已累計突破1091萬車次,日均車流量超過8萬車次。
城市間時空距離的縮短,也催生了跨城通勤熱和旅游熱,今年第三季度,中山累計接待旅客同比增長了103.55%。
中山市餐飲食品行業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張偉雄:乳鴿(在)節假日的時候我們增加了一倍的量,深中通道的開(通)就是黃金大道的打開。
從旅游到投資,從服務業到制造業,人流滾滾的背后,是珠江兩岸形成的“黃金內灣”正在加速變成現實。600多項政務服務實現兩地“跨城通辦”,一批來自深圳的專精特新企業扎根中山發展,“深圳總部+中山制造”“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等深中產業聯動日益活躍。澳門青年黎子健6年前來到中山創業,現在“一腳油”跑遍大灣區成了他的工作日常。
高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黎子健:早上起來就去珠海開個會,然后去深圳見一下供應商,然后就直接再去香港見個客戶,整個供應鏈就在身邊,路通、人通、財通。
如今,珠江兩岸形成了包括深中通道、黃埔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在內的五條跨江、跨海通道,將東西兩岸城市群串珠成鏈,搭建起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動脈”。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 張光南: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一通百通,那么也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超過5300公里。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從珠江口起筆,日益織密的立體交通網絡,正描繪出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的未來。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