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拱北海關所屬中山港海關監管下,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生產的4038臺空調器在中山港碼頭辦結通關手續后裝上駁船啟運,以“大灣區組合港”模式抵運深圳蛇口港換裝國際貨輪出口國外。據統計,2023年,中山港海關共支持中山市各口岸新開通“中山小欖港——深圳鹽田港”等5條“大灣區組合港”航線,全年監管該模式出口貨物3.2萬標箱,同比增長2.3倍。
中山是制造強市、外貿大市,家電、五金、燈飾等特色產業商品出口持續增長,但長期以來,受航道水深、橋梁限高等因素影響,大型國際貨輪無法停靠在中山港等中山內河港口,外貿貨物需要通過駁船轉運至深圳樞紐港出口,企業往返兩地辦理手續,不僅影響通關效率,也增加了出口成本。
中山港海關全力服務深中交通一體化發展戰略,依托“關長送政策上門”“問題清零”等機制深入口岸、外貿企業調研,了解企業需求,跟進解決通關堵點問題,聯合深圳蛇口、鹽田等口岸海關持續深化“大灣區組合港”物流一體化改革。在該模式下,兩地海關依托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全程實施數字化智慧監管,實現物流信息互聯互通、海關監管互認。通過共享港口代碼,出口貨物在中山口岸“一站式”完成海關通關手續,以專線駁船運抵深圳口岸后便可直接裝入遠洋貨輪出口,全程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大灣區組合港’模式實施后,貨物通關只需要辦理一次手續,出口物流中轉時間縮短了2-3天,不僅實現了港口資源的高效配置、靈活流通,還能節省艙單錄入費用和貨物在港口的倉儲費用。”中山港貨運聯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奕波說。
據了解,自2021年11月首條“大灣區組合港”航線開通以來,中山港海關已支持中山市中山港、黃圃港、小欖港、神灣港4個港口與深圳鹽田港、蛇口港開通8條“大灣區組合港”航線,實現深中大灣區組合港航線基本全覆蓋。
(記者 張德鋼 通訊員 朱華霞)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