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城市 > 深圳分站 > 大圖新聞

光明科學城:強化基礎研究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2023年08月17日 來源:深圳特區報

[ ]

  攤開粵港澳大灣區地圖,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學城,正位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

  沿公常路驅車前往光明科學城核心區域,兩側“科學”含量超高的新建筑群鱗次櫛比,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大干快上的蒸騰氣息撲面而來。

  8月15日,由市委宣傳部組織策劃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第二季“改革開放篇”主題宣傳活動,第二站走進光明科學城。來自駐深央媒、省媒以及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廣電集團等主流媒體、專家學者、代表委員組成聯合采訪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走訪科學園、實驗室、創新平臺等,近距離感受大科學裝置的智能化運轉,與科研人員深度交流,觸摸光明科學城強勁、澎湃的創新脈搏。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光明科學城作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

  五年來,深圳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為目標,舉全市之力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寄望其在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增創未來增長新優勢方面闖出一條新路。光明科學城將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作為與生俱來的核心使命,以最大力度建設大設施、匯聚大院校、運營大平臺、吸引大學者,展現出強大“磁吸力”: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滾動推進,20余支院士團隊匯聚,超5400名科研人才奔赴而來……

  集聚創新資源

  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決定著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底蘊和后勁。此次聯合采訪調研,現場感受光明科學城的基礎研究實力是“重頭戲”。

  青山含黛,樹影婆娑。位于光明區東北隅的光明生命科學園,極富科技感的五棟藍白建筑與頭頂的藍天白云相映成趣。這里已率先進駐了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兩大科技基礎設施,累計已有1800臺/套科研設施完成購置并陸續進場,近百名科研人員正在此緊鑼密鼓地開展科研設備調試。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14層。在四樓實驗室,透明玻璃房內的DNA轉化與涂布功能島內,機械臂正熟練地把多個生物試劑和樣品準確地放進微孔板,在各種自動化設備的高效配合下,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經理袁海告訴記者,這里相當于一座智能化的“生物鑄造工廠”,正式投用之后,將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化生命系統設計與制造平臺。

  與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僅一連廊相隔,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將迎來數萬籠鼠、猴的進駐。這里的研究課題,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大腦。

  在位于一樓的腦解析神經成像及調控平臺,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院長王立平向聯合采訪調研團隊介紹了一臺大型神經影像設備,這是華南地區首個11.7T超高場小動物MR系統,它可以在無輻射條件下提供良好的空間分辨率和組織對比度,能在無創條件下對大小鼠、狨猴等生命個體進行分子水平的成像。同一層的另一房間內,國內領先的高性能大動物全身PET-CT設備也已調試完成,它將用于腦科學研究、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心血管系統疾病研究、腫瘤研究、新藥研發等。

  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首個跨物種、全尺度的腦科學創新科研平臺,包括腦解析、腦編輯、腦模擬三大模塊,支持重大腦疾病治療藥物和檢測試劑、診療儀器的研發和產業化。目前,該設施首批進駐的是以非人靈長類(猴)實驗動物科學部、嚙齒類(鼠)實驗動物科學部和大設備實驗科學部為主的專業技術團隊。

  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必須依靠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工作越來越離不開大科學裝置。光明區發展改革局局長林振湘表示,光明科學城正在滾動推進“9+11+2+2”重大科技創新載體落地建設,包括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科研平臺、2所研究型高校和2所廣東省實驗室。

  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鵬城云腦Ⅲ作為光明科學城首個納入國家規劃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在完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正開展科學部分的初步設計與概算編制;材料基因組設施正開展設備購置及平臺搭建工作;精準醫學影像、特殊環境材料器件科學與應用研究等設施正加快推進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編制。

  11個科研平臺持續推進,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入駐光明生命科學園,深圳醫學科學院及深圳灣實驗室院區永久場地一體化項目已開工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門戶網站正式上線使用;中國計量院深圳創新研究院獲批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石墨烯材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

  2所研究型高校建設進展喜人,中山大學·深圳一期于2023年6月全面建成,設立17個學院,已進駐學生10000余名、教職工3000余名。深圳理工大學(籌)過渡校區已投入使用,現有研究生及本科生1000余名,專任教師298名。

  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2所廣東省實驗室已經開始開展多項課題研究……

  截至目前,光明區已建成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超160個,通過這些重大創新平臺的建設,光明科學城所蘊含的無限潛力正在加快釋放。

  優化科研生態

  創新人才紛至沓來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在光明科學城,有“大院”“大所”致力提升創新能級,有產業創新中心推動成果高效轉化,有科技金融為科研經濟提供強力支撐,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慕名向這片創新熱土奔赴而來。

  “我還在國外留學時,就知道自己一定要來光明科學城,因為這里有適合合成生物產業發展的科研生態。”涌源合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宗穎告訴記者,公司創始科學家團隊均具有國外頂尖科研院校的求學、研究經歷,公司自成立以來,已獲得多家頭部資本青睞,并且已完成大額天使輪融資。

  “我們非常重視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了‘天才新星’、‘雙創菁英團隊’、‘高層次人才1+X’計劃等創新舉措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賢聚才。”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以下簡稱“光明實驗室”)執行主任于非介紹,自2021年底正式入駐光明,實驗室形成了以兩院院士、外籍工程院院士、科研杰出人才、行業杰出代表為核心的多個科研團隊,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技術基礎創新和融合創新。

  于非院士提出的“智能定義和量化模型問題”入選《科學》雜志發布的智能計算領域十大科學問題之首,于非院士、梁中明院士、黃惠教授等入選2023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

  同為廣東省實驗室的深圳灣實驗室,目前已入駐近百個PI課題組,集聚了1400多名國內外頂尖科研人員,34名科學家入選生物醫藥領域全球前2%科學影響力榜單。深圳灣實驗室與華為合作發布國內首個通用分子模擬軟件框架,實現生物分子模擬軟件國產化,在自主研發靶向抗癌新藥、穿戴移動式腦部PET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同時,深圳灣實驗室在阿爾茲海默病藥物研發、AI輔助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新型T細胞疫苗對抗新冠病毒變異株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光明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李小兵表示,隨著科研機構的加速落地,光明科學城科技創新人才集聚效應愈發凸顯。截至2023年6月,光明區入駐的各科研院所共有科研人才超5400人,同去年相比增長了21.99%。今年,光明區將力爭新引進各類科研人才超1000名。

  加大開放共享

  積極擴展科學城“朋友圈”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求是》雜志發表《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文章中表示:“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

  在此次調研行活動中,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成為一個共性話題。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經理袁海告訴記者,合成生物研究大設施將打造一個用戶的“云端實驗室”和運營者的“智能實驗室”二位一體的合成生物研究平臺,不僅對學術界開放,也對產業界開放。“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公司明確有使用意向。”

  同樣受市場青睞的還有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院長王立平告訴記者,“我們面向國內外釋放了共享的信號,提出通過預約及定制式服務模式,為基礎研究、醫藥健康和動物育種等領域用戶提供研究平臺、技術支撐和個性化服務,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目前來看,預約非常踴躍,設備使用排期已經比較滿了。”

  據悉,腦科學研究具有高度的科學前沿性、交叉復雜性和技術引領性,一個團隊往往難以在一個實驗室配齊所有需要的技術,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希望將科研資源、平臺最大程度開放共享,讓科研人員尤其是年輕科研人員不用再在在建平臺上消耗過多時間,更高效地進行創新。

  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大設施開放共享受追捧只是一個縮影,在今年4月舉行的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開幕式上,光明科學城向全球發出設施開放共享邀約,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材料基因組、國家超算中心、特殊環境材料器件科學與應用研究、精準醫學影像、鵬城云腦Ⅲ等9大設施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機構、企業、個人開放共享,為國內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質條件。

  光明科學城建設和發展起勢成勢,與加深國際創新合作密不可分。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吸引國內外35名院士、3000余“政產學研用資”大咖共聚光明、共謀發展。同時,首屆國際生物科技創新與投資大會、工程生物創新大會、國際腦科學前沿與產業大會等國際性專業論壇峰會在光明科學城舉辦,持續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光明科學城借各種盛會契機,積極擴展“朋友圈”,鏈接國內外創新創業創投資源,吸引領先企業和機構投資光明、布局光明,共享光明科學城發展新機遇。

  光明科學城大事記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光明區集中布局大科學裝置群,以最高水平、最高標準謀劃建設科學城。

  2018年9月19日,光明區揭牌成立,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賦予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榮使命。

  2019年1月25日,光明科學城項目正式開工。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提出推進深圳光明科學城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0年4月,深圳市政府出臺《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若干意見》

  2020年5月26日,《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獲批。

  2020年6月18日,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

  2020年11月,深圳理工大學(籌)啟動建設。

  2020年12月,深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

  2021年4月,光明科學城科研機構平臺集中入駐光明。

  2021年10月,光明區發布全國首個合成生物領域專項扶持政策。

  2021年11月18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

  2022年7月4日-6日,光明區舉辦第八屆全球深商大會暨光明科學城大會,大會發布了一批產業政策,一大批重點項目現場簽約。

  2022年7月9日,中國首屆合成生物學競賽-創新賽在光明舉辦。

  2022年8月22日,光明區發布全國首個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領域專項扶持政策。

  2022年11月1日,顏寧院士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始院長。

  2023年3月,顏寧院士受聘為深圳灣實驗室主任。

  2023年3月28日,“光明·全球傳感器發展大會”舉行,宣布全球最大智能傳感器產業數字平臺落戶光明。

  2023年3月31日,首屆國際生物科技創新與投資大會在光明開幕。

  2023年4月27日、28日,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舉行。

  2023年6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光明科學城發展促進條例》正式實施,為國內首部針對科學城建設專項立法。

  2023年6月,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全面完工。

  2023年7月20日,深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工程(一期)項目啟動建設。

  2023年8月3日,深圳醫學科學院及深圳灣實驗室院區永久場地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

  (記者 鄧紅麗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坪坝区| 万安县| 石屏县| 新兴县| 江口县| 兴安盟| 和林格尔县| 义乌市| 晋宁县| 长汀县| 宿州市| 盐源县| 辽源市| 上饶市| 广南县| 陕西省| 巩留县| 长治县| 赤城县| 威宁| 新晃| 光山县| 禹州市| 河间市| 新化县| 玉环县| 玉门市| 如皋市| 宁远县| 连州市| 富源县| 天津市| 广宗县| 泰宁县| 石渠县| 蓬安县| 津南区| 贺州市| 甘肃省| 连州市|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