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制造業強省廣東,新一輪發展熱潮正在悄然掀起。
8月9日,比亞迪在深圳迎來了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僅其一家企業便貢獻了全國將近25%的新能源汽車產量。
一周前,深圳剛剛發布《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稱《三年行動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超200萬輛,汽車產業工業產值達到萬億元級規模。
這是繼廣州之后,廣東又一核心城市提出了汽車產值萬億元目標。如果各地規劃順利落實,三年后廣東汽車工業將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產值超2萬億元,產量也將超過700萬輛。
當下,廣東各地正在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出臺“施工圖”,將制造業做優做強。汽車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直接體現一個城市的制造業水平,而汽車行業也正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各個城市提供全新發展機會。
此時,深圳提出用三年時間實現汽車制造業大跨越意味著什么?廣深雙城未來會如何協同發展?廣東又如何強化汽車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
工業“明珠”的賽龍奪錦
汽車產業被稱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公認最能體現一個地區制造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廣東作為全國汽車生產和消費第一大省,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明顯。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汽車產量達415.37萬輛,連續六年居全國第一;汽車產業首次實現超萬億元營業收入,成為廣東第八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深圳作為我國“規上工業總產值”與“全部工業增加值”雙第一的城市,此前長期在汽車制造業領域并未有明顯優勢,其2022年汽車產業的產值僅為2154億元。
按照《三年行動計劃》內容,深圳要在三年內實現汽車制造業的大跨越,核心指標實現數倍級增長,產值不僅要突破1萬億元,產量也要突破200萬輛,全力追趕國內汽車制造業頭部城市。
“深圳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為汽車發展帶來技術創新優勢。在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大趨勢下,深圳在電子信息領域擁有超強的頭部企業、豐富的技術創新資源和人才,使它在車聯網、智能駕駛領域擁有突出優勢。例如,深圳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可以為汽車提供更智能化、高效的解決方案。”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代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峰分析指出,深圳在汽車制造業擁有很強的后發優勢。
從《三年行動計劃》來看,深圳的發展思路確實有著濃烈的“特區特色”,充分立足自身原有產業基礎,瞄準新科技、新技術,明確提出要將智能網聯的關鍵零部件作為重點,引導一批傳統ICT企業向汽車電子拓展,發展一批生產模式創新企業,使第三代功率半導體、新體系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智能裝備、整車集成及車網互動等領域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關鍵的是,在短短3年時間里,深圳汽車制造業能否真正實現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標?
過去20多年,深圳一直全力發展汽車制造業,除了培育出比亞迪,也曾引進多家整車企業,但進程不太順利。2004年,深圳與哈飛汽車合作,在寶安觀瀾建設生產基地。但由于哈飛汽車陷入困境,再加上被長安汽車收購,該生產基地于2010年易主給長安PSA。當時正值中國合資車企黃金年代,但長安PSA始終無法進入正軌,最終無奈落幕。隨后接手的寶能汽車,也由于自身發展問題處于停滯狀態。
不過,深圳的“后發優勢”正在進一步凸顯。根據深圳統計局數據,過去5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深圳表現可謂是一枝獨秀,產量從2018年的9.99萬輛,增長到2022年的84.88萬輛,增長了超過7倍,超過了老大哥廣州。總部位于深圳的比亞迪,現已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企業,8月9日迎來了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市場占比遠超特斯拉等國外品牌。
在面向未來的自動駕駛領域,深圳更處于國內第一陣營。去年8月,深圳率先實施國內首部關于智能網聯汽車管理的法規《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今年,深圳成為我國首批真正進行無人商業化測試的城市之一,做到了車內無駕駛員、無安全員載人服務。
雙城合力謀求全球戰略高地
早在2021年12月,汽車制造重鎮廣州便率先拋出建設萬億“智車之城”規劃,發布《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汽車產能突破500萬輛,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200萬輛。
作為廣東汽車制造業的中心,廣州去年汽車總產量超過313萬輛,占全省總產量的75%以上,占全國總產量的11.5%,連續四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隨著深圳加速汽車制造業高速發展,便延伸出一個關鍵問題,廣深雙城如何在同一舞臺共舞,如何實現1加1大于2的目標?
一直以來,在廣東汽車產業布局中,廣州與深圳都有明確的定位,廣州擁有更強的制造能力,深圳在核心零部件領域擁有優勢。按照廣東“十四五”規劃,要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發展,推動廣州、深圳兩市完善戰略合作機制,加強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平臺對接,聚焦營商環境、科技創新、現代產業等重點領域不斷深化合作。
“廣深兩地都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布局城市,兩地產業高度互補,聯動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未來可期。”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廣州和深圳都有各自完整的產業鏈,深圳可以發揮金融、科技、新一代通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廣州可以依托在制造業和商業貿易上的深厚積淀。
事實上,廣深雙城在汽車產業的合作,已經開展多年。早在2017年,廣汽集團相繼與騰訊、華為進行深入的戰略合作,在智能駕駛、智能車云、移動出行、軟件開發、芯片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深圳《三年行動計劃》不會對廣州帶來沖擊,反而是重大利好。兩個城市在汽車產業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二者完全可以在汽車研發、制造、供應鏈等方面進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產業鏈,提升廣東整個汽車制造業的競爭力。”陳峰表示。
華南理工大學汽車工程系系主任趙克剛也分析指出,廣州、深圳兩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錯位發展,找準不同的切入點,例如深圳發揮創新優勢和電子信息產業的融合支撐,而廣州更偏向傳統制造業的發展路徑,各有特色的同時更要發揮協同效應,雙方共性的平臺、可共享的資源要加強合作,合力打造汽車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這樣才能面向未來打持久戰。
協同粵東粵西粵北
助力全省產業升級
目前,廣東已形成以廣州、深圳為核心集聚區并輻射周邊地區的汽車產業鏈體系,并在芯片、操作系統、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激光雷達等全部領域均有企業布局。
“廣東汽車產業集群已經實現了‘規模第一,創新第一,配套第一’,既是全能冠軍,又有多項單打冠軍,挺起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脊梁。”廣東省汽車智能網聯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熊雙玲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深協同發展的帶動下,廣東汽車制造業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特點,傳統產業版圖正在被打破重塑,產業區域布局越發完善。一方面,珠三角傳統汽車制造強市正在加速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粵東西北更多城市通過發揮產業配套和推廣應用的后發優勢,相繼加入了全新的產業鏈生態圈。
目前,廣東汽車產業“整零比”為1:0.78,而汽車工業發達國家的整零比則為1:1.7。同時,2021年廣東規模以上零部件和配件企業912家,占全國比例僅為6.7%。在2021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中,廣東僅有1家入榜;2021年全國零部件企業百強榜中廣東只有10家,最高排名的廣汽零部件僅排名第7位。
這就意味著,廣東仍然有足夠大的產業容納空間,讓各地市主動融入汽車產業鏈中。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廣東21個地市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均將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列入重點發展項目。
在粵西湛江,明確提出強化科技引領,完善產業高端化鏈條,著力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廣東新能源汽車生產重要基地。
在粵東汕頭,也明確提出著力引進重大新能源汽車整車、電機、動力電池生產等項目,形成新能源產業發展基地。
在粵北韶關,則提出在廣汽、比亞迪等企業的既有合作基礎上,著力引進汽車零部件項目,促進產業集聚。
與此同時,得益于廣深的強大帶動能力,廣東汽車產業的創新能力不斷強化,對外的吸引力不斷加大。今年以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有現代汽車、采埃孚集團兩個世界500強企業的項目在廣東落成;同時,大眾、豐田這類全球龍頭企業也加大對廣東的投資力度,分別入股小鵬、小馬智行等廣東汽車企業。
“為什么在廣東設立研發中心?主要是基于華南地區有非常豐富的供應鏈,同時人力資源非常豐富,更關鍵是這里擁有300多萬輛的整車產量基礎。”8月1日,在廣州技術中心開業儀式上,采埃孚集團董事斯蒂芬·馮·舒克曼表示。據悉,采埃孚技術中心在選定地址之前,共有60多個候選地區。經過為期1年多的反復磋商和持續推進,該中心最終選擇落戶廣州花都。
產業集群效應不斷凸顯,加速推動廣東汽車制造業運行效率的提升,為廣東汽車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2022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總產量129.73萬輛,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8.5%。到今年前6月,這個比例進一步大幅攀升,在全國總產量中的占比進一步攀升至28%。也就是,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便有1輛是廣東造。
“廣東汽車制造業基礎雖然雄厚,但相對長三角,對新興企業、研發資源的吸引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趙克剛指出,廣州與深圳的協同發展,一方面要以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吸引更多零部件廠和頭部科技企業;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強高水平的招商引資,形成對資金、人才的吸引,研發資源與高端產業資源的集聚,引領廣東汽車產業集群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發展速度。
策論
構筑世界級
汽車產業集群
需要注重“生態”
廣東汽車一年總產量410多萬輛,是個什么概念?據相關統計數據,僅僅位于美國、日本、印度之后,已經超過德國、韓國等一眾傳統汽車強國。
去年全球汽車總產量超過了8500萬輛。因此,廣東汽車產量雖然已經位居全國第一,但仍然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更何況汽車制造業又十分注重規模效應。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蓬勃發展,融合了諸多新興技術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正成為未來汽車產業演進的必然形態,也牽動著整個汽車產業技術轉型升級。
廣東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要想一直保持走在全國前列,就必須要牢牢把握產業變化的脈動,首先在頂層政策設計層面要及時根據產業發展方向進行戰略調整。
過去3年,在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的同時,我們看到廣東相繼出臺了不同政策,以破解不同的產業問題,為后續發展提供指引,包括《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廣東省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工程”實施方案》。從各地市來看,除了本次深圳《三年行動計劃》出爐,廣州之前已相繼出臺《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廣州市支持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穩鏈補鏈強鏈的若干措施》等。
其次,廣東要堅持創新,必須牢牢掌握核心技術。隨著汽車“新四化”的加速演變,全球汽車產業創新能力“東移”趨勢越發明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尤其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領域,中國企業已開始領跑全球。
這個過程中,廣東要牢牢握住新機遇,緊緊抓住發展新趨勢,以創新為驅動力,全力攻關“卡脖子”技術,全面掌控新能源“三電”關鍵技術。并且,要注重核心零部件生產能力的建設,打造安全穩定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避免吃傳統汽車的“老虧”。
與此同時,要處理好“差異化”問題。全省要通盤考慮整個產業發展,堅持不同城市的產業特點,圍繞“生態圈”進行不同的產業布局安排,各個城市的“小生態”與全省的“大生態”之間要形成互動,達到串珠成鏈的效果。
譬如,按照之前發布的《廣東省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支持廣州、深圳、佛山、肇慶圍繞整車企業一級供應商布局產業園區,引導珠海、汕頭、韶關、梅州、惠州、東莞、中山、江門、陽江、湛江、清遠等地市規劃布局汽車零部件二、三級供應商產業園區,要圍繞整個產業做到橫向與縱向的全覆蓋。正如華南理工大學汽車新技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姜立標的建議:廣東在招商引資及產業用地等方面應加強全省統籌,結合各區域已有汽車產業園區基礎及汽車產業發展新趨勢,形成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汽車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產業空間布局。
(記者 郭小戈 魏泓泉 實習生 邱晨希)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