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首座國際仲裁大廈23樓向外眺望,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所主任舒衛東非常感慨。8年前,他在前海參與創辦了中國首個聯營律所,與港澳律師一起探索兩種法律制度的融合。
“那時這里還沒有一塊土地出讓,如今卻已建成一座現代化新城,更讓人看到中國法治全球化的未來。”舒衛東說。
作為首批入駐前海的總部企業,東方嘉盛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外貿進出口額多年均位居全國前十。“得益于前海跨境貿易便利化措施對企業制度創新的大力扶持,公司發展迅猛,未來希望繼續扎根前海,與它一起共奮斗、同發展。”公司董事長孫衛平說。
在廣東涂鴉智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付強眼中,前海的產業政策貼近全球化企業,解決真實痛點需求,并致力于引導產業生態體系的形成。“在智慧互聯時代,無論是行業技術,還是商業模式,相信未來三五年的前海將全國領先,甚至全球領先。”付強說。
而這正是前海十年逐夢、筑夢給與見證者、親歷者的信心與希望。十年來,前海始終牢記囑托,堅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戰略定位,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要地、全球投資熱土。
特別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正式發布,明確前海合作區從14.92平方公里擴大到120.56平方公里后,深圳市委、市政府更是舉全市之力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推動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實現良好開局。
數據顯示,今年1—9月,前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05.2億元,增長3.3%;實際使用外資45.2億美元,增長16.9%,占深圳54.1%、全省20.9%、全國2.9%;前海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1634.44億元,增長49.1%。
依托香港
港企入駐數量已近萬家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港合作”是前海最獨特的區域特點,前海也始終將其放在首位全面推進,并已從基礎建設、平臺空間搭建的“硬連接”,規則對接的“軟聯通”,逐步進入到情感認同的“心融合”。
舒衛東對此深有體會。“2014年,我們跟香港林李黎律所一起在前海率先探索創辦中國首家聯營律所,就是希望讓更多港澳律師加入中國法治發展進程,探索兩種法律制度的融合。”舒衛東說。
這一期待后來逐漸變成現實。前海率先破冰,允許在前海引用香港法律進行裁決,并很早著手構建全鏈條法律服務保障體系。“目前,前海已集聚了多層級的司法機構,比如前海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知識產權法庭、金融法庭、深圳國際仲裁院等,而且不斷探索完善香港法查明與適用體系建設。”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所合伙人律師闕凌云說。
而擁有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恰是優質營商環境的剛性需求,這也成為此后香港和海外企業跨境投資前海的關鍵。
另一大吸引港人港企的突破之舉,則是前海率先探索的“15%個稅機制改革”。前海在全國首創對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稅超過15%的部分給予補貼;后又對符合條件的港企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讓稅率降低了10個百分點。
“這項制度為我們吸引到很多國際頂級人才,也是我們選擇長期在前海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家落戶前海的國際知名財富管理機構瑞銀前海首席運營官蔡永為說。而這也是前海港澳和外資企業幾乎都能脫口而出的“前海政策”。
制度破冰之外,前海還大力為香港拓展發展空間。十年來,從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深港創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鎮,到深港商貿物流平臺、深港國際金融城、深港國際法務區和國際人才港等深港平臺陸續建成啟用。
僅2021年至今,就統籌提供產業空間82萬平方米。其中,將港澳青年“創夢”空間擴展3倍的夢工場北區也獲得深港兩城力薦。
“如今律所已搬入新啟用的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辦公面積增至2000多平方米,聯營方也不再是一家香港律所,而是與多家港澳律所建立了實質上的聯營關系,港澳律師占比已近四成。”闕凌云認為,越來越多的港人有意到前海發展。
隨著港人港企日漸增多,前海的惠港政策也開始發生兩個轉變。
一方面,從產業專項扶持逐漸轉向對港人事業全周期和生活全方位支持。就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前夕,前海發布惠港“九件實事”,覆蓋住房、創業、服務、就業、平臺、科創、金融、落戶、民生9個方面。
以就業為例,香港注冊建筑師、港澳醫師、港澳稅務師、港澳導游等18類專業人士備案后即可在前海執業;去年以來,實施港澳青年招聘計劃,已發布4690個崗位,累計促成近300名港澳青年在前海就業。
另一方面,從規則對接開始向機制創新。今年9月初,前海管理局聯合香港財庫局同步在兩城發布“支持前海風投創投發展18條措施”。這是深港首次采取聯合公告形式對外發布“政策包”,是推動機制突破及創新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意味著前海從單向銜接、對接香港規則,逐漸轉變為與香港攜手制定政策,合作更積極、緊密和深入。
數據顯示,目前,前海已吸引近萬家港企入駐,前海夢工場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350家,吸引港澳就業人口達6100人,同比增長67.9%。今年1—10月,前海實際使用港資46.38億美元,增長13%。累計實際使用港資296億美元,成為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區域之一。
服務內地
72項制度在全國復制推廣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是前海的另一核心使命。
十年來,前海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打造了以制度創新為核心,著眼于解決高質量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和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不斷“先行先試、邊行邊試、合作共試”的前海模式。在立足于前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時,又將制度創新成果輻射至深圳、大灣區乃至全國范圍,踐行“服務內地”的囑托。
今年8月18日,2021年度廣東自貿試驗區最佳制度創新案例出爐,15個案例中,包括“實施商事主體歇業登記制度、大宗商品交易‘前海倉單’模式”等6個案例來自前海。
這讓前海聯合交易中心總經理董峰很高興。作為前海重要的要素平臺,“大宗商品交易‘前海倉單’模式”正是該中心的重要創新之一。
“我們利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為倉單注冊、管理、流轉、融資、保險等環節提供核心風控技術支持,將原先底層流通的傳統商品現貨資產轉化為符合融資要求的標準化資產,對于暢通國內大循環,解決大量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非常大的意義。”董峰介紹,目前該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共擁有11個廠庫提貨點及31個認證交割倉庫(庫區)。
福建國港匯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振雄對此項創新非常肯定。2021年10月,經前海聯合交易中心認定,該公司打造了福建省內首個基于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的商品現貨標準倉單,推動福建省首筆“前海倉單”質押融資業務成交。
“由于‘前海倉單’實現了供應鏈全流程監管,不僅有效解決了商品現貨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還能為金融機構多種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支持,又能為企業融資貸款提供真實有力的支撐,已受到越來越多上下游客戶歡迎。”陳振雄說,該公司正在建設新倉庫,擴大“前海倉單”倉庫規模。
“商事主體歇業登記”則是率先在前海試點的商事登記改革之一。它可以讓企業遇到困難暫時無法開展經營活動時,申請保留其主體資格、不按停業處理,待情況好轉后重新啟動經營,特別是在疫情背景下,為其提供一個積蓄力量、東山再起的機會,目前已在深圳推開、全國推廣。
事實上,從壓縮至1天的“企業開辦時間”、僅幾十秒審批時限的內資企業設立“秒批”制度、實現30證合一的“多證合一”改革,到讓港澳投資者足不出港澳即可辦理注冊深企等223項服務的“深港(澳)通注冊易”“前海港澳e站通”,前海率先推動的商事改革已不勝枚舉。
今年10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的通知》,對深圳綜改試點的新進展新成效進行梳理研究。其中,7條為“前海經驗”,占復制推廣數量的四成,意味著又一批綜合改革經驗從前海走向全國復制推廣。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第一級重大平臺之一,前海制度外溢作用已開始顯現。”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過去十年,前海在制度型開放上率先突破示范,既是我國改革創新的推動點,也是抓手點。從方法論上,更是落到具體的空間、產業、制度等方面,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將發展和改革開放聯動起來。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前海新推出制度創新成果115項、累計725項,新增全國復制推廣7項、累計72項。
在中山大學最新發布的“2021—2022年度中國自貿區制度創新指數”中,前海居全國第一。德勤中國也評估,前海營商環境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面向世界
實際使用外資額占全省1/5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是前海“面向世界”的應有之義。十年來,前海在跨境金融、服務貿易、法律事務、綜合保稅區等方面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對標國際規則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國際范、全球化氛圍漸濃。
在前海綜合保稅區關口,滿載貨物的集裝箱貨車絡繹不絕。這里面積只有2.9平方公里,但單位面積進出口額位居全國前列,包括三星、近鐵、越海、東方嘉盛等上百家企業開展物流與貿易業務,超過800億元的貨物從全球集聚于此,再分撥到世界各地。
“得益于前海的區位優勢、制度創新和跨境貿易便利化措施,東方嘉盛已在前海落地電子元器件全球中心倉模式、醫療健康中心倉、高端進口酒類中心倉,客戶包括惠普、3M、華大智造、賽默飛、賓三得利等全球知名品牌,成為前海第一家IPO上市公司,公司外貿進出口額多年位居全國前十。”孫衛平說。
而這其中就包括前海形成的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跨境雙向資金池、跨境雙向股權投資、跨境資產轉讓、自貿區FT賬戶等“六個跨境”金融創新品牌,以此提升企業跨境資金管理效率,降低企業成本。
這也吸引了眾多國際企業來前海發展。“去年我們做過一次增資擴股,一天之內就完成了資本金進入和清算,而且是通過銀行完成,手續非常簡便和迅速。”韓國頭部金融企業韓亞金融集團在中國境內的全業務對接平臺韓亞投資CFO姜浩說,前海在跨境金融上的開放度較大,借此東風,公司今年業務實現飛躍式發展,規模是去年的百倍。
而前海自由貿易賬戶(FT)累計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幣也突破3512億元,其中與香港發生的跨境收支占84%。
“擴區”后,面積擴大8倍的前海覆蓋了高端制造業、港口、會展、機場等各種產業元素,被學界普遍認為“打開了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可能”。
此后,前海相繼制定出臺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新興產業、新型智庫、科技創新,以及辦公用房、招商引資、深港國際法務區等十余項扶持辦法,均覆蓋擴區范圍,推動產業集聚。
這也為前海進一步吸引全球化企業奠定了基礎。
涂鴉智能是一家正在飛速發展的企業,公司人員和業務規模都快速擴張,僅2021年就取得年增長同比上漲60%的亮眼成績。“我們在全球范圍內的業務占比高于國內占比,把位于前海的深圳公司定位為全球國際業務中心,就是希望立足前海、面向全球,結合國家未來5至10年的發展規劃,順勢而為。”付強說。
他認為,不論是供應鏈生態,還是商業生態,需要多方主動參與,才能共同繁榮。在數字科技生態建設領域,前海已聚集了IBM、西門子、oppo、京東、商湯科技、衛盈聯等知名企業,以及思謀、豐巢、小馬易行、愛客科技等一批極具潛力的科技企業,初步形成跨國企業布局、行業龍頭引領、獨角獸及瞪羚企業加速成長的產業生態。
“我相信前海未來的領先,是領先全國,甚至是全球領先的。它對外輸出的不是一件產品或服務,而是一個標準、一種商業模式。”付強對前海的發展未來信心滿滿。
就在一個月前的2022年前海全球招商大會上,前海重磅發布“前海全球服務商計劃”,向金融、商貿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創意、商務、航運、公共服務八類全球服務商發出邀請,擬打造風投創投、天然氣貿易、跨境電商、涉稅服務業等四大產業集聚區,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強企業、港資企業、央企、產業鏈龍頭企業落戶。
“我們看重前海的營商環境、整體開放政策及對金融行業的支持,關注到國際上很多大型金融企業也落戶前海。公司業務方向是影響力投資,中國創業環境好、創業企業多,目前最適合這類投資發展,希望能盡快落戶前海,找到更好的項目。”德創前瞻(DVF)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創始合伙人馬寶萱說。
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9月,前海實際使用外資45.2億美元,增長16.9%,占深圳54.1%、全省20.9%、全國2.9%;前海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1634.44億元,增長49.1%。
(撰文 張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