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坪山,萬億比亞迪堅守“慢活”“快魚”理念,打造“技術魚池”,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值、中國第一大市值汽車品牌;深圳光明科學城,創新動能奔涌,創新人才“來了就不想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感受到人才、金融、大學、公司等創新要素在土地空間上充分互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牢記囑托、勇擔使命,不斷續寫“春天的故事”。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深圳GDP總量從突破萬億元到邁上三萬億元臺階。如今,深圳每平方公里GDP產出約15億元,華為、騰訊、大疆、比亞迪等一批高科技領軍企業集聚,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奇跡之城深圳邁上新的使命旅程,不斷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快構建融入全球的現代產業體系,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穩中有進,步履堅定,凸顯“深圳速度”“深圳質量”與“深圳效益”。
從創新之都到灣區引擎??
做好“慢活”,做條“快魚”
在深圳光明科學城的“樓上樓下創新綜合體”中,入駐企業柏垠生物今年5月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企業創始人鐘超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所材料合成生物學中心主任。在創業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也在半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取得新突破,研究成果于5月發表在《科學》雜志子刊《科學進展》上。
“樓上樓下創新”正是深圳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生態鏈的縮影。圍繞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深圳近年先后出臺多個條例、綜合性政策、專項政策,極大激發全市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匯聚戰略科技力量,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鵬城實驗室等布局深圳,“大國重器”實現歷史性突破。深圳高標準建設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國家重大戰略平臺。
數據顯示,2021年,深圳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5.46%,在國內僅次于北京(6.44%),超過以色列水平。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綜合實力位列全球第二。
在深圳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堅持做好“慢活”,做條“快魚”,可以堅定地執行一些困難、正確又長遠的戰略規劃和技術研發,做好“慢活”;又能結合市場環境快速靈活決策,做條“快魚”。
42歲的深圳,正在南中國“熬一鍋創新的濃湯”,優質企業、研究機構、資本、人才“星耀鵬城”,市場活力與創造力迸發。
從制造立市到數字強市??
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現代產業體系
深圳寶安欣旺達工廠,首條5G+工業互聯網產線正穩定運行。數據顯示,新產線每日產能較改造前提升17%,維護產線人力需求則由原來的30多人降至6人。
欣旺達的實踐并非個例。在深圳,華星光電、富士康等一批工業“頭雁”,正加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步伐,成為深圳搶抓產業機遇打造數字強市的縮影。
去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如今,深圳工業占GDP比重超過三成,深圳約1/3的就業人口從事工業,凸顯深圳制造韌性。
新開局綻放新氣象、指引新未來。今年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發布,布局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和8個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并從產業規劃、產業空間、產業政策等方面,形成系統化促進深圳產業發展的體系。到202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目標超過1.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20+8’政策布局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將有力支撐深圳可持續發展,助力、引領我國制造業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說。
“只要是好項目,到深圳都有地可供。”深圳堅持集中連片、集約節約,突出高端先進制造,規劃建設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今年,深圳計劃建成投產中芯國際12英寸線、華星光電T7二期等項目,開工建設5個百億級、10個三十億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強力激活產業發展潛力。
于變局中開新局,深圳爭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夯實制造業“基本盤”,全力以赴“擴投資”,搶抓機遇“促開放”,用好政策“組合拳”,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
開放特區擁抱世界??
續寫“春天的故事”
今年8月3日,2022《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揭曉,上榜深企增至10家。“比亞迪、順豐作為深圳新能源汽車與現代物流產業龍頭上榜,證明深圳多年堅持高質量發展路徑、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取得碩果。”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深企走向世界舞臺,世界500強扎根深圳。8月12日,世界500強ABB集團旗下電動交通中國總部入駐深圳。ABB電動交通首席執行官弗蘭克·穆勒恩說:“ABB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未來ABB電動交通將繼續加大在中國尤其是深圳的投資。”
集聚的高端人才、發達的產業鏈、國際化的環境,讓深圳邁向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如今,290家世界500強和ABB一樣,選擇在深圳投資近千個項目,美國蘋果深圳研發中心、德國萊茵TüV集團全球無線及物聯網測試認證中心等先后落地于此。從“開店設廠”到“設立創新中心”,以前它們更多尋求全球加工制造的產業分工,現在則是創新能力的開放互補。
作為市場主體發展重要因素和條件,深圳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在9月初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機遇之城2022》報告中,深圳“宜商環境”躍升1位,排名全國第一。
“此次獲評‘宜商環境’第一名,彰顯了深圳的宜商軟實力。這意味著深圳具備優質的制度環境等軟性能力,不僅對跨國公司和創新企業有著強大吸引力,也是深圳經濟活力和潛力的重要體現。”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南部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說。
“開放窗口”正書寫“新全球故事”,年輕活力、銳意改革、開放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正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設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全球城市。深圳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將前海與河套、西麗湖科教城、光明科學城一起,列入深圳四大戰略平臺,重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極核。深圳支持跨國公司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打造國際創投中心,創建國家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福田香蜜湖、南山深圳灣、前海桂灣等國際創投集聚區,吸引更多全球創新資本。
“闖”是深圳的獨特基因,“創”是深圳的鮮明品質,“干”是深圳的優良傳統。深圳正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以敢為善為的姿態,真抓實干、加力奮進,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取得更大成效,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讀
●深圳GDP總量由2012年的12950.08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30664.85億元。
●2021年,深圳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5%,工業投資1372億元、增長27.1%。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69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4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9家。
●2021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5.46%,在國內僅次于北京(6.44%),超過以色列水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城市首位。
●深圳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數量由2012年的3家增加至2022年的10家。
●2021年,深圳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6000個,同比增長超30%;實際使用外資超1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20%,達到歷史新高。
(記者 戴曉曉)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