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深圳口岸海空港業務量穩步上升,深圳海關出臺多項措施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保障正常國際貿易和經濟來往,助力穩經濟穩產業鏈供應鏈。據海關統計,4月深圳海、空港貨物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15%、46%。
鹽田港開通新航線
深圳東部的鹽田港是全球最大的單體集裝箱碼頭,近18米深、475米寬的航道,可實現20萬噸級船舶全天候、雙向通航。天然地理環境優勢和良好軟硬件設施,吸引了全球頂級的國際班輪公司布局航線,是華南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
深圳市有信達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的關務咨詢管理總監王昂介紹:“鹽田港的航線非常豐富,而且靈活、有彈性,覆蓋歐美地區大部分港口。海關推出的‘抵港直裝’‘船邊直提’‘中轉集拼’等通關模式也給了企業更多的選擇。”
4月10日,鹽田港迎來新航線——美東航線“ZXB”的首航班輪,這條航線掛靠港依次為波士頓、鹽田、蓋梅、巴爾的摩、紐約。據了解,深圳海關在通關、查驗、物流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為企業提供“灣區海鐵通”等創新監管措施,貨物在主管地海關辦結通關、查驗手續后經鐵路運抵鹽田港,有效減輕港區擁堵、堆存以及海關查驗壓力,總體壓縮貨物轉場滯港等待時間2—5天。讓港區服務有效對外延伸,多元化的集疏運方式讓企業享受鹽田港區密集的航運網絡以及樞紐優勢的雙重便利,并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綜合物流成本。
“大灣區組合港”提質上量
4月25日,駁船翔富168滿載著貨物在云浮新港碼頭辦結通關手續,運抵蛇口港后,直接搭上國際貨輪發往世界各地。4月28日,“深圳蛇口—南海北村”組合港迎來首航。截至目前,深圳海關“大灣區組合港”已開通17條航線,今年前4個月,“大灣區組合港”累計進出口吞吐量近8萬標箱,同比增長約6倍,達去年全年進出口吞吐量85%。
云浮新港出口貨物有五成以上都是通過出口轉關模式至深圳西部碼頭的進行出口。以往的出口轉關模式需要在云浮、蛇口兩地都進行申報,物流整體時間長,“大灣區組合港”推行后,企業全程只需辦理一次海關手續,大幅縮減壓縮通關周期,并可節省30%以上的報關成本。
“大灣區組合港”是深圳海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建設、促進深圳港加快發展的重點項目。該項目通過共享港口代碼組成一個“組合港”,貨物在各碼頭間直接通過水路調撥,24小時運輸不停歇。通過“組合港”不僅可以實現不同港口的航線資源優勢和堆場、貨源地優勢互補,推動灣區港口資源互補和要素合理分配,而且將通關、查驗的監管環節延伸到沿江港口,有利于為生產制造企業及時解決通關疑難,貼合企業實際需求,充分利用各沿江港口倉儲、裝卸等物流資源。
“海空港暢流計劃”加快落地
深圳海關積極推進“海空港暢流計劃”改革落地,多次調研、收集企業需求,結合現場實際規劃貨物流轉路線,實現貨物在進閘卡口的智能標識、分流運行,避免查驗貨物二次調柜。該模式下,不需查驗的貨物實現通關“零延時”,需要查驗的貨物查驗總時長縮短約51%。
據深圳市美邦匯通報關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以往報關、入園、打板等均需入園操作,趕上高峰期還免不了排隊入園等待通關指令再操作。海關推行“海空港暢流計劃”,只要提前申報就能快速入閘享受通關便捷,這充分調動了運力,節省了2/3的時間,給企業提供很大的便捷。
據了解,由于深圳航空國際物流的快速發展,業務量空前增長,深圳機場國際貨站原有的場地和設施設備已經無法滿足業務變化和新的通關形勢,企業面臨發展瓶頸。深圳海關為保障航空物流暢通,緩解進口貨物積壓情況,協調地方政府、機場集團、運營企業,推動國際貨站擴容升級,在通關設施設備、場所分區設置等方面提供指導,改造后貨站提升貨物承載量45%。
同時,深圳海關為機場成立“進口積壓貨物清理專班”“空港暢流計劃改革工作專班”,全面優化空港物流流轉模式;增派關員采取應急值班的方式,24小時辦理貨物出閘手續;安排專人記錄車輛進出情況,通過“視頻監控+現場驗核+臨時布控”加固監管鏈條,同步做好應急值守和臨時查驗準備。
下一步,深圳海關將持續助力貿易便利化,通過系列促外貿穩增長措施,改善口岸營商環境、提升通關時效,暢通深圳海空港口,增強深圳物流樞紐港核心引擎功能。
(記者 崔璨 張光巖)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