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界發生了兩件事情,把人們的目光聚焦于一座低調城市。
8月5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教授逝世。而在4年前,由李政道研究所承辦的第13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科學家參會,對推動和加強江門中微子研究的國際合作作出積極貢獻。
再上一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人才,江門雙碳實驗室主任、教授徐明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二氧化碳氣肥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應用果蔬普遍增產30%左右,項目在全國創業大賽中斬獲佳績。
很難想象,這兩項重磅科技成果,竟然都出自一座低調的珠三角城市:江門。
科技,從來都是一場關乎人才、資金、產業的持久較量。城市的科技水平往往跟經濟體量深刻綁定,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科技水平越高。
但江門并不打算坐等,而是選擇了主動出擊,想利用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拉一把”城市經濟。具有標志性的事件之一,是三年前江門提出了“六大工程”,其中“科技引領”被擺在了首位。
時隔三年,江門確實闖出了不少名堂,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頻頻輸出科研成果。
江門中微子實驗室。
深埋地下700米的中微子實驗室,預計明年正式運行取數,有望在全球率先測得關鍵數據。當地人評價:“這可能是江門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機會。”
江門雙碳實驗室獲批建設“粵港碳中和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為首個“雙碳”領域的粵港聯合實驗室。目前僅實驗室的二氧化碳氣肥技術就已經孵化了兩家創業公司,并在山東進行成果轉化。
“兩中心一基地”研發出市域社會智慧治理管理平臺,用20分鐘便拿下了武漢的項目,并于1天內完成系統搭建,上線試運行。
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落地江門,五邑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院成立,開展太平洋島國政策和災害治理研究、防災減災教育培訓、國際交流合作等相關工作。
華南生物醫藥大動物模型研究院在江門五邑大學啟用,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以多種大動物為研究手段、以轉化醫學為目的的國際研究中心誕生。
這樣的科技實力,放在萬億俱樂部強市中,都是少有的。為什么一座GDP剛破4000億元的城市,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積累到如此豐富的科技家底?
首先,江門的院士資源,可以說是廣東的“天花板”。江門被稱為“院士之鄉”,因為這里孕育出了34位院士,名列廣東第一。這些院士包括耳熟能詳的陳垣、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人文社科、物理動力、生物化學、醫藥衛生等。
江門擁有我國第一條以兩院院士命名的道路——院士路。 南方+ 楊興樂 拍攝
背靠強大的院士底蘊,江門每年都能邀請到不少院士深調研、開講堂,給城市的科技發展把脈問診,也成功鏈接了不少前沿資源。舉兩個例子,中國工程院院士馮培德去年出席江門馮如航空嘉年華開幕式并作主旨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今年給江門學生講解遙感衛星的發展歷史。
其次,江門的僑鄉屬性,幫助對接了很多高端科研人才。比如,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是江門臺山籍,由江門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合作共建的江門雙碳實驗室,有了更多情感上的聯系。
最后,是舉全市產業之力,對接產學研用的眼光。江門的工業門類很齊全,不少重大科研平臺的落地,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方便后續與產業合作、轉化應用。
例如,江門雙碳實驗室一揭牌,就配套建設了兩個雙碳產業園,簽約了13個雙碳產業合作項目。“兩中心一基地”的建設,也背靠安全應急產業園。華南生物醫藥大動物模型研究院剛剛成立,也明確了要做后端產品開發。
現在,中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后端的應用開發和成果轉化,要與前端的基礎研究,形成完整的、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鏈條。
江門正是抓住了這個風口,在過去三年頻頻引進了一批重大科研平臺,讓科技界對這座低調的城市刮目相看。可以期待的是,這些平臺將陸續產出一些科技成果,對當地乃至大灣區的基礎研究和成果應用產生積極影響,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到那時候,這座低調之城就真的藏不住了。
(撰文 李靄瑩)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