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新會區三江鎮,銀洲灣科創產業園廠房林立,靠近道路一側,“5分鐘直達高速/高鐵”的招商熱線字牌高高立起。這里近八成企業來自深圳、東莞。
“大橋經濟”到來,給大灣區制造業版圖帶來新變化。
放眼珠江兩岸,“你來我往”的“雙向飛地”已蔚然成勢:江門大手筆規劃建設深江經濟合作區,過去三年超780億元深圳超億元項目涌向江門;深圳高樓林立,先后落地開平、鶴山、江海等地“反向飛地”,人才、科創要素加速流動。
西尋空間、東覓機遇,一場 “雙向奔赴”就此展開。
為了承接好產業轉移,江門加快推動大廣海灣經濟區建設,布局“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深圳服務+江門制造”跨市戰略組合,在平臺上用力、在產業上加碼、在協作上使勁,攜手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等風來不如借風勢、乘風起。升級“飛地經濟”,深江合作“飛”出新天地。
重構新空間
土地資源緊缺,是珠江口東岸“年年難念的經”。以深圳為例,產業、資本、創新等要素高度集中,單單一個南山區2023年GDP已近9000億元,陸域面積不足200平方公里。
而在西岸,直線距離不到100公里的江門,陸地面積占大灣區1/6,超過港澳深珠莞中6城面積的總和,開發強度僅11%;擁有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產業集聚區。
這片廣闊的土地,不但是廣東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布局地,還是大灣區唯一省重點支持建設的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規劃總面積78.50平方公里,過半是可新增空間。
可以說,江門同時集齊了產業基礎好、成本優廉、距離近的三大獨特優勢。在寸土寸金的大灣區更為難得。
搶抓省新一輪產業轉移政策機遇,如何用好空間后發優勢?江門拿出了一些具體舉措。
一是,大手筆建合作區。
向海發展,江門準備多時的大廣海灣經濟區浮出水面——
東部,在銀湖灣濱海新區規劃建設深江經濟合作區,通過深中通道,承載東岸城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產業的轉移、外擴。
南部,在廣海灣經濟區規劃建設港澳科教產業濱海新城,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戰略,謀劃建設港邑合作特色產業園,通過黃茅海跨海通道,承接港澳科創成果轉化,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如果說產業鏈招商、以商引商是江門的招牌動作,那么“大廣海灣經濟區”就是她手中一張全新的王牌——江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平臺,被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列為緊隨前海、橫琴、南沙、河套之后的粵港澳合作重要發展平臺。
二是,大力度搞“工改”。
即使優質土地儲備豐富,這幾年,江門依舊在盤活閑置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中部八鎮,把土地集約起來,全域整治,連片推進產業提級;西部恩平,率先在全市對閑置低效用地“開刀”,近兩年多累計盤活了超6000畝低效產業用地,騰籠換鳥引來240億元大項目,進一步釋放產業空間。
簡而言之,騰挪出新空間,把好地留給好項目。
以上舉措的目的不言而喻:這一輪產業大洗牌中,江門要贏。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江門的緊迫感這么強,近一年來,集中人力、集中資源,在黃金內灣“抱大腿”,全方位借力突圍。
重構新空間,產業才有未來。
聯動產業鏈
過去幾年,深圳曾不遺余力推動區域協作謀劃。當時,深圳將產業作為核心抓手,通過“下跳棋”的方式在汕尾、河源等城市推進“飛地經濟”建設。還有深圳與東莞,這條工業走廊承接了低成本的全球產業轉移,形成了“世界工廠”。
雙通道來了,江門也想學習這種協同模式——
做東岸城市的“飛地工廠”,成為下一個“東莞”。
有專家分析,“大橋經濟”之下,三類企業會逐步形成“東岸+西岸”的經營模式。一類是需要大量生產空間的先進制造業企業,一類是有大量重型實驗設備支撐研發的企業,還有一類是鏈主企業。同樣,也會有一批江門企業“飛”到深圳布局,借“飛出地”的科研力量助推企業轉型。
這與江門為迎接深中通道,提出的“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深圳服務+江門制造”的產業聯動新模式不謀而合。
作為同時被列為省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的布局城市,深江兩地產業契合度高。江門新能源電池、軌道交通、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家電等產業鏈基本形成鏈條,食品、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造紙及紙制品、金屬制品、先進材料、智能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加速集聚,跨城布局產業成功率高。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經濟與全球戰略研究所所長曹鐘雄認為,隨著深中通道開通,珠江兩岸城市不再是簡單的生產合作,更是生產+生活的融合。未來大灣區新質生產力領域資源要素的集聚和優化配置將進一步加速,研發+生產、平臺+制造等新興生產方式,新的產業組織方面將進一步加速迭代。
是的,江門要做的并非簡單的企業搬遷和產業復制,更不是落后產能的遷移,而是發揮所長、雙向奔赴,實現1+1>2。
聯動珠江口東岸,江門下了不少功夫——
論快,搶在一開年,江門各地就跑到東岸招商,辦港澳春茗會,而且是市縣兩級“一把手”帶隊行動,并掛帥服務推動鏈主型企業落戶落地,撬動“大招商”格局。
論準,結合江門“5+1”重點發展產業鏈以及東岸產業布局,靶向招商。今年初,江門給自己設定了10個新興產業目標,包括硅能源、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以及數個未來產業方向,其中不少都是深圳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還有8個駐點招商聯絡處活躍在東岸城市,精準出招,去年累計拜訪企業近500次。
論多,全年365天,江門市縣兩級共辦了80多場招商推介,利用會展等經貿活動平臺開展招商推介180多場次,意味著每隔一天,江門就在東岸“刷臉”。還邀請400多家企業到江門體驗投資環境,90多位招商合伙人當招商“代言人”,以商引商促“鏈式反應”。
產業轉移的牽引力和推動力同向發力,東岸企業上演“西游記”。
去年以來,江門引進來自大灣區東岸城市的投資超億元項目持續增加,計劃投資額已超過500億元,而且大項目集中布局在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電池、食品、家電等重點產業鏈。
可以預見,更多產業鏈深度互嵌的發展圖景將在東西兩岸鋪開。
創新加速度
隨著產業轉移的路子走寬,江門對于創新要素的需求愈發迫切。
一般而言,深圳、香港、澳門等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強大的制造業之外,還不乏一流的金融、科創和人才資源作為支撐。
在這些地方設立“反向飛地”,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企業孵化、產業轉化,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些年,浙江溫州、嘉興等“腰部城市”,紛紛在上海設立創新研發中心或科技產業園,將上海的科創資源、國際化實力與當地的制造業優勢無縫對接。
如今在江門,江海、新會、開平、鶴山、恩平等地也紛紛把“反向飛地”落在珠江口東岸。推動通過租賃辦公樓宇、設置園中園、建設孵化器或招商展示平臺等方式,設立“反向飛地”,主打一個“孵化在外地,轉化在當地”,以暢通創新資源流通渠道,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說白了,就是借勢借地借人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楊永聰曾指出,在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時,江門要加強與重點對接城市在產業、科技、人才等領域的合作,打造產業共同體、創新共同體、市場共同體。
近日,江門高新區(深圳)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揭牌,開啟“科創飛地”雙城記。江海區探索在深圳、香港等地建立異地孵化中心,對接東岸創新資源,主動爭取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項目關聯企業落戶江門,兩地由此實現了從“單向飛地”向“雙向飛地”的升級轉變。
這場新的探索,重塑既有的產業轉移模式,為推動跨區域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打開了想象空間,江門也逐漸嘗到“雙向飛地”的甜頭。
更多高層次人才來了——深圳市利和興股份有限公司早在6年前,就乘著大灣區啟動的東風,把生產基地從深圳搬到了江門,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少同事都選擇在江門買房定居,享受高層次人才政策;也有部分同事頻繁往返深圳總部和江門基地,都很方便。”
更多科研機構來了——江門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共建粵港碳中和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雙碳產業基金和雙碳創業基金,吸引了航天科工深圳工研院等15家科研機構進駐共建;全市來自深圳在孵企業近30家,珠西創谷累計孵化港澳企業92家。
更多新興布局來了——深圳作為三個低空經濟核心城市之一,起到強化引領支撐作用,江門則具備低空經濟的制造業配套優勢。各地馬不停蹄搶占新賽道,深圳“牽手”新會、開平、恩平等地加快布局低空、空天、新能源等產業,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承載著多年企盼,“一橋飛架、東西同城”近在眼前。一邊是最具創新活力的東岸城市群,一邊是擁有廣闊連片開發土地的城市——江門,這場產業鏈上的“化學反應”,令人期待。
(策劃 朱偉良 統籌 潘曉晨 采寫 張婧媛)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