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學習深圳的力度和勁頭,成功引起了珠江口對岸的注意。
今年開春以來,江門緊鑼密鼓籌備一個新的組織——江門市學習借鑒深圳經驗辦公室。這是江門市委“一把手”布置的任務,目前辦公室已在市領導和深圳市高端智庫專家的見證下,正式揭牌。
學習深圳經驗,這件事情稱得上司空見慣。從2021年到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連續三年發文,推廣深圳改革創新舉措,累計達到87條。但在一眾“學員”中,從市級層面專門成立一個學習借鑒深圳經驗的辦公室,江門此舉在全國算是首例。
面對全國學習深圳的潮流,江門為何如此饑渴,想要比別人學得更透、更深?究其根本,“學”是第一步,“通”才是關鍵的第二步。江門學習深圳,不僅想當深圳最努力的“學員”,更想當深圳最緊密的合作伙伴。
這兩年,“小鎮做題家”一詞在網絡流行,指的是出身于農村或小城鎮,依靠刻苦學習、擅長考試而進入一流高校的青年學子。現在,江門也想當“大城做題家”,想要通過學習深圳,實現城市能級的躍升,躋身大灣區一流城市的圈子。
這套考題,可比小鎮的要復雜許多。
借風的人
現在,所有江門人都在期待,深中通道將會給這座城市帶來什么。
歷時8年,全長24公里的深中通道,將在3個月后具備通車條件。這條跨海大橋,在虎門大橋和港珠澳大橋之間,為粵港澳大灣區“A”字形交通主骨架連接了關鍵“一橫”,屆時江門至深圳的車程將從原來的2小時以上縮短至1小時以內。
進入深圳“1小時生活圈”的視線范圍,對江門來說,意味著更多高端要素流動的可能,意味著借力借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機會。
長期以來,江門受限于地理位置,不與任何一個大灣區中心城市接壤。江門與澳門,隔著珠海;與廣州,隔著佛山;與深圳和香港,隔著整片珠江口。而深中通道的建成,在江門和深圳間拉了一條最短的直線,讓江門重新“回歸”珠江口,成為環珠江口“黃金內灣”重要組成部分。
江門早就意識到,2024年將會是經濟社會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時刻。
在多個場合上,江門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反復強調“江門已經打開了加速崛起、快速發展的上升通道”,“現在正是江門歷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機”,“重點工作都要圍繞迎接大橋經濟來開展”。
但常言道,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當硬聯通的大橋如期而至,江門的軟聯通能否匹配得上深圳的節奏,江門創新體制機制的膽識和能耐能否跟上深圳的步伐?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深江經濟合作區的進度,還需要加快。
為什么要劃一個新區?這是江門經過長時間調研論證,符合深圳所需和江門所能的決定。江門空間資源要素充足,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具備可大規模連片開發土地的地級市,也是灣區唯一省重點支持建設的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這為眾多創新型企業彌補在深圳發展空間不足,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提供了很好的選項。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興賀曾指出,要以土地空間保障為核心,不斷強化深江合作核心競爭力。
早在2019年,江門就在深圳舉行過投資合作交流會。當時,江門的想法是加強與深圳產業對接,推動“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制造”合作模式。在臺下,華為、騰訊、TCL、宏發投資、德昌電機、威立雅等150多家深圳龍頭企業參加。時隔5年,當時坐在臺下的不少企業,現在已經成為江門的一分子,嘗到了深江產業合作的“頭啖湯”。
以產業空間為媒的合作模式,得到市場的認可,讓江門嗅到了深江產業合作更大的商機。2023年2月,江門首次提出深圳江門合作在銀湖灣濱海新區加快規劃建設深江經濟合作區,致力實現“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深圳服務+江門制造”跨市戰略組合布局。
如今1年過去,這場跨越珠江口的“牽手”最終能否一錘定音、開花結果,江門還要付出更大努力。
所以江門還要學,為了推動深江合作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而學。
接軌超級城市
南通和寧波,兩座長三角城市,近期被江門反復提及,要對標學習。
2月18日,江門舉行全市高質量發展推進會,提到要深刻認識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對重塑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巨大牽引作用,學習南通、寧波等先進城市,做實“大橋經濟”文章,強化“軟硬聯通”。
3月4日,江門開展“大橋經濟、黃金內灣”專題調研,再次提到要學習寧波、南通等先進城市,圍繞“大橋經濟、黃金內灣”加強前瞻性思考、戰略性謀劃。
這兩座城市一個共通點是,都依靠大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城市的躍升。前者依托蘇通大橋、崇啟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融入了上海大都市圈,GDP在2013—2021年年均增長達到8.4%,入列萬億之城。后者在大約15年前迎來杭州灣跨海大橋,全域深度擁抱“大橋經濟”,前灣新區從一片灘涂崛起為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
它們做了什么來迎接大橋,值得江門學習?我們從往年城市間的互動可以窺見一斑。
2017年,南通對接服務上海大會在上海舉行,著力推動南通“服務大上海、建設‘北大門’”。之后,為了更深層次對接上海、更寬領域融入蘇南,南通首先在營商環境上下功夫,推出了不少在江蘇全省或全國首創的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舉措。比如,深化公共資源“不見面”交易,投標企業可在任意地點完成投標,各個環節均可通過網絡完成。
在南邊,寧波正以多領域、全方位接軌上海為重點,堅持產業科創、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發展、對外開放、市場環境六大領域一體化齊頭并進,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在2020年相關行動計劃中,寧波提到主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推進產業合作、生態共保、服務共享等領域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從學習、融入,到接軌、共建,南通和寧波成功對接上海資源,在短時間內邁入了萬億GDP城市,其背后的共通之處,在于體制機制一體化建設。
簡單而言,就是為來自超級城市的高端資源要素,營造如超級城市般的發展環境。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深入梳理堵點卡點清單,更考驗著城市開放、改革、創新的魄力和決心。
下一個橫亙在江門面前的問題是,深圳這么多改革經驗,應該從哪里開始學起?
過去三年,國家發改委給出的87個“標準答案”。
2021年7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次以清單的形式,系統總結深圳創新經驗5方面共47條,并面向全國公開推廣。這些“深圳經驗”包括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制度型開放新格局、公共服務供給體制,以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2022年10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通知,推廣借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這次18條舉措涉及要素市場化、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治理4個方面。
2023年10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再次推廣借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向全國推廣深圳在科技成果轉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涉企服務、改善民生和提高治理效能等方面的22條典型經驗。
江門市學習借鑒深圳經驗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綜合深圳的先進經驗,以及當前深江合作存在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堵點卡點問題,江門初步選取了九方面基礎性工作開展學習,包括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涉企服務、投資開放、城市建設、行政體制、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法治化營商環境。
如此全面、如此系統,江門的目的很明確:與超級城市深圳并軌發展。
放大機會點
江門要從基礎性工作開始學起,這條“求學”之路就不會太短。
但機會不等人,江門坐不住、等不起,也慢不得。在3月5日召開的學習借鑒深圳經驗座談會上,江門對現在要“干什么”有清晰的認知:
先易后難、先急后緩,找準“小切口”、突破點,安全有序、先立后轉推進兩地產業合作、要素流動,聯合開展全球招商,共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共同構建未來產業格局,共同提升大灣區產業競爭力。
邊學邊用,產業先行,這是江門的答題思路。因為深江合作的進程,不僅關系到江門能不能如期實現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5000億目標任務,更關系到更長久的新質生產力培育和高質量發展。
2023年,江門GDP首次突破4000億元大關,在全省成功實現爭先進位。但如果細看產業結構,金屬制品、食品、家電等傳統制造業仍然是江門產值靠前的產業鏈,產業體系整體略顯“老態”。
在今年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東亮出了勢頭良好的幾個新質生產力方向:向空天探索,向深海挺進,向微觀進軍,向虛擬空間拓展。這無疑給江門敲響了警鐘:用科技改造升級現有生產力、催生新質生產力,江門還有很大空間。
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一躍,很可能出現在深江合作這個機遇點上。
過去10年,惠州GDP穩居全省第五,從3000億到4000億,從4000億到5000億,惠州都只用了3年時間,已成為廣東下一座萬億城市的最強候選者。迅猛發展的背后,惠州制勝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承接了深圳的產業,二是前瞻布局了能源大產業,如中海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國家重大外資項目。
這份作業,江門正在“抄”,并且第一步已經有了眉目。
江門即將通過深中通道,對接上深圳的資金、技術、人才等高端資源要素。同時,大型產業集聚區和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為江門承接深圳的產業轉移準備了充足的空間。在今年深圳兩會上,深圳市市長覃偉中明確指出:“搶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車機遇,加強與中山、江門等產業合作。”
這表明,深圳與江門進行產業合作,符合“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共同期待。
下一步如何為自己爭取更多大產業?江門想了3招:聯合招商、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第一招,中山也用過。去年6月28日,深圳、中山兩市首次面向全球聯合招商,以官方名義確認建立常態化的聯合招商機制,并以兩地設立總部區和產業基地形式實現落地。江門能否在今年,與深圳達成類似的聯合招商機制,以“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制造”模式撬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大灣區,值得期待。
第二和第三招,考驗江門對深圳和自身產業發展的把握。今年初,江門給自己設定了10個新興產業目標:硅能源、新型儲能、低空經濟、傳感器、海洋牧場、安全應急、數控機床、盾構機、智慧農機、水經濟;以及數個未來產業方向: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氫能源、深海裝備、低空經濟等。
這其中,有不少都是深圳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如人工智能、氫能源、低空經濟,透露出江門服務深圳、接軌深圳的產業規劃。
大橋“牽手”的日子逐步靠近,深江合作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記者 李靄瑩)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