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7天,2023年就要結束。
這一年對于江門來說,注定是特別的。今年,電視劇《狂飆》一炮而紅,讓拍攝地江門成為家喻戶曉的“狂飆之城”,享受到了一夜成名帶來的熱鬧和歡呼。
珠三角“尖子生”城市林立,作為“中等生”的江門,想要出彩出圈,并非易事。這次“被看見”既是一種鼓勵,是對江門過去一段時間建設成效的正面反饋;又是一種壓力,意味著有更多人關注江門當下的動態與發展,必須拿出更好的姿態和行動,才不辜負這份關注。
站在聚光燈下,這座在珠三角并不起眼的西岸城市,越跑越有干勁。“百千萬工程”成效初顯,新會區沖刺千億GDP強勢突圍;制造業當家夯實工業城市根基,向著全省第六個工業投資千億城發起最后沖刺;綠美江門成色更足,僑鄉“含綠量”更高、“含碳量”更低、“含金量”更足。
1983年,江門市成為省直接管轄的地級市。2023年,江門進入40歲,在雄鷹褪羽重生的年齡,匯聚更多目光乘勢再出發,朝著萬億城市新目標邁步向前。
就像在馬拉松的賽道上,簕杜鵑花開,加油聲不斷,而后我們更用力奔跑。
何以高光
回首過去,江門的高光時刻,其實并不在2023年。
把時鐘撥回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江門河畔,工廠林立,舟船如流,一派繁榮。
1949年以前,江門工業基礎薄弱,市區只有3間小工廠,全市工業總產值僅0.49億元。“一五”計劃時期,江門經過深入廣泛的討論,定下了奮斗目標:逐步由消費城市建設為工業城市。北街糖廠(甘化廠前身)和江門紙漿廠,成為國家“一五”計劃輕工業重點工程之一。
經過20多年艱苦創業,江門造紙廠、江門造船廠、江門電化廠等一大批企業成長起來,在全國乃至亞洲都具有影響力。到1978年,江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32億元,機床、重型機械、動力機械、農業機械、電機電器、通用修配和滾珠軸承等機械工業與輕工業齊頭并進。
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讓江門在20世紀80年代初成為廣東省僅次于廣州、佛山的新興工業城市,GDP躍居全省第二。
1985年,中央將珠江三角洲劃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同年江門被列入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享受開放區優惠政策。
扎實的工業基礎、優越的僑鄉資源,讓江門與這股東風撞了個滿懷。在廣大僑胞和港澳鄉親的關心支持下,外資、先進技術和設備不斷涌入,商品出口活躍,全市駛入了迅猛發展的“快車道”。到1990年,江門GDP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是1983年建市之初的近3.5倍。
曾經亞洲最大糖廠甘化廠、全球最大的拉舍爾毛毯生產企業鶴山美雅、生產國內第一臺全自動洗衣機的江門金羚……鑄造了百年工業之城銳意進取的精神底色。“醬料王國”李錦記、“印刷龍頭”雅圖仕、“紙巾大王”維達……一批“江門制造”走出國門,成為這座老牌工業城市的最好注腳。
然而,城市競爭從來激烈。由于種種原因,這種高光時刻并沒有延續下去,江門從珠三角的明星城市,成了GDP位列第三梯隊的“中等生”城市,甚至被詬病“在珠非珠”。
這些年,江門一直很努力,為了再現當年制造業的輝煌,也為了創造新的高光時刻。
2022年,江門GDP增速排全省第二,是腳踏實地、天道酬勤的嘉獎。2023年一開年,江門就吹響了高質量發展的動員令,全市上下全力拼經濟,各縣(市、區)形成了比學趕超的發展局面。
有人勤勤懇懇,有人不辭勞苦,有人拼盡全力,他們為的是同一個夙愿。
時時驚喜 常常“出圈”
注意力經濟時代,每個人都有15分鐘成名時間。
如果要計算一座城市的成名時刻,那江門的“15分鐘”,肯定有2023年的一席。
今年春節檔,電視劇《狂飆》在央視熱播,被網友評價為“低開飆走”。它不僅帶火了張頌文和高葉,也帶火了江門。墟頂老街每天人來人往,劇迷們在“強盛小靈通”前買一把折扇,與“大嫂”KT板合影,吃一碗“強哥想吃的”豬腳面。
網絡流量的涌入,直接帶旺了城市的人流。再加上今年初,籌備了9年之久的赤坎華僑古鎮開門迎客,從春節到清明,再到“五一”,江門“狂飆游”和“騎樓游”熱度不減,給江門旅游業帶來了明顯增長。
而對于“中等生”城市來說,成為“網紅”更大的好處是,城市的顯示度在短時間內有了爆發性的增長。
城市顯示度的高低與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一座城市以什么樣的頻率、什么樣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關系到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長期塑造,以及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并對后續吸引人才和投資產生深遠影響。
江門很幸運,今年以這樣的方式,意外獲得了全國關注。
流量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也是稍縱即逝的。在江門走紅之后,新的網絡熱點很快出現,分散了網友對“狂飆之城”的關注,例如有人情味的淄博燒烤、《去有風的地方》取景地大理、搖滾之城石家莊。
如何保持熱度,是江門今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狂飆》“出圈”之后,江門開始思考變流量為“留量”、變“網紅”為“長紅”的方法。除了文旅系統把今年列為品質服務提升年,提高交通、住宿、導游等旅游接待能力,江門想了很多辦法制造熱度,宣傳陣線還推出了10張城市名片,讓這座網紅城市時時有驚喜、常常能出圈。
1月,江門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向全國醫務人員免費開放旅游景區。5月,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在中國僑都江門舉行。6月,扒龍舟的“搖頭哥”馮偉浚在短視頻平臺迅速走紅。9月,“江門Citywalk”等話題全網流量超過7000萬。10月,張韶涵、楊千嬅、譚詠麟、側田等多名歌手在江門開唱。11月,江門刷屏多份榜單排名。12月,首屆江門馬拉松賽鳴槍開跑,2萬名跑者一馬當先。
搶抓社會熱點,契合城市氣質,從前低調的“寶藏”城市江門,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流量密碼”,越來越懂得為自己創造“被看見”的機會。
重回珠江口
誠然,網絡流量只是敲開江門之“門”的第一步。能否有足夠的實力和底氣承載“被看見”的壓力,能否將流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更多資源,才是真正的考驗。
江門,有什么東西值得被看見?
在過去,放眼粵港澳大灣區,江門的標簽常常是“僑”,遍布全球的530萬僑胞放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獨特資源。而當下,江門將在新一年迎來另一個“橋”,加速兌現城市的價值潛力,歷史性地提升交通區位條件,乃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地位。
一座在東邊,深中通道主線最近已經貫通,建成通車后江門將與前海、南沙等發展平臺實現握手,屆時從江門中心城區前往深圳只需要大約1小時。
一座在南邊,黃茅海跨海通道西引橋順利合龍,項目整體建設進度已超七成,建成通車后從江門大廣海灣到橫琴和澳門,到香港也將分別實現半小時、1小時互通。
珠江八門入海,江門占其二,是典型的珠江口城市。然而,海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人們出行的障礙。在新發展階段,身處珠江西岸腹地的江門,遠離珠江口核心城市圈層,長期以來掣肘著東岸各類高端要素的流動。
跨海大橋的出現,可以打破地理障礙,將海的兩岸連接起來,加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激發出大橋經濟的新活力。上述一東一南兩座大橋,將在2024年讓江門重新“回歸”珠江口,享受到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紅利,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臺的建設。
在“天時”區位交通加持下,江門的“地利”發展空間和產業基礎、“人和”僑務資源等比較優勢,將進一步疊加釋放,贏得外界更多的關注和資源投放。
——土地空間,江門夠大。江門的陸地面積占大灣區1/6,且開發強度僅11%。在此基礎上,江門擁有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的大型產業集聚區,有省里重點支持建設的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承載大項目、大產業,江門沒有包袱,輕裝上陣。
——產業基礎,江門夠實。作為廣東傳統重要工業基地,江門是省新一輪規劃發展的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布局城市,擁有2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53.18萬名產業技能人才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僑務資源,江門夠多。江門是中國著名僑都,遍布全球的530多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愛國情懷赤忱、經濟實力雄厚、智力資源豐富、商業人脈廣泛,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華僑新生代教育家、科學家和企業家,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資源。
毫無疑問,此時此刻,正是江門超越自我的大好時機。
越努力越幸運
這兩年,江門的招商干部感觸很深。以往,他們去深圳等地招商,不少老板第一句就問“江門在哪里”,更別說外省的企業。到了今年他們再去,很多人認識江門——“是那個拍《狂飆》的地方”。
也許到了明年,招商干部就可以說,江門就是江門,深圳開車1小時能到的地方。
如果說2023年的開端江門“被看見”,是一個越努力越幸運的故事。那么2023年剩下的部分,就是一個越幸運越努力的故事。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個道理,“中等生”江門早就懂得。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明年開通后,能給江門帶來多大的利好?是不是一如預期,來自珠江口東岸的資源要素會加速涌向西岸的洼地?《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剛剛發布,江門能否與珠海、中山、陽江錯位發展,實現GDP十年邁入萬億的愿望?
沒人有準確的答案,江門只能竭盡全力,做好準備。
今年,江門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優化提升“六大工程”,取得了不少成績。面向2024年,有太多東西值得江門期待,值得江門為之努力。
一是大廣海灣經濟區。這兩年,江門把大量精力投放在兩片濱海的新片區,銀湖灣濱海新區和廣海灣經濟區。明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發布五周年,大廣海灣經濟區作為《綱要》“點名”的片區,需要拿出更多實質性的進展。
二是深江跨城合作。江門今年擁抱大橋經濟,主動接軌深圳、廣州等大灣區核心城市,尤其與深圳互動頻頻。《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從交通上串聯廣深佛,與廣州、深圳、湛茂都市圈深度協同發展。明年,江門能否在市場“無形之手”作用下,與深中通道另一端的深圳實現跨城合作,承接更多東岸優質高端的產業轉移,還有許多不確定性。
三是千億強區再壯大。今年初,江門定下了兩個千億目標,一個是工業投資實現千億,一個是新會區成為千億GDP強區。如今看來,這兩個目標已經近在咫尺。明年,江門能否在“百千萬工程”提出的第二年,培育出下一個千億GDP強區,令人期待。
過去的一年,很多人看見了江門,重新認識了江門。未來的一年,期待更多人愛上江門、選擇江門。
數說江門2023年
●1—10月,江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94.46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較前三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比全省同期高2.3個百分點,增速排全省第五。
●1—10月,全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5%。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7.9%,先進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5.7%。
●江門的陸地面積占大灣區1/6,且開發強度僅11%。擁有規劃總面積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的大型產業集聚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個省重點支持建設的主平臺。
●今年,江門7個鎮上榜《2023全國千強鎮發展報告》,江門市博物館入選2023年第三季度全國熱搜百強博物館榜單。江門名列《2023中國候鳥式養老冬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第十名。
●江門39家企業入圍2023年廣東制造業500強,較2022年(17家)大幅增長229%,數量排名全省第六。
●中秋國慶假期,江門策劃多場活動,平臺媒體公開數據顯示,話題“江門Citywalk”“行走故事里”流量超過7000萬。
●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江門全市引進投資超1億元(含,下同)項目341個,與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長55.7%,提前完成全年目標;計劃投資額1650.2億元,增長18.3%,創同期新高。
(記者 李靄瑩)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