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跨海大橋,即將歷史性地改變江門的區位交通條件。
向東,深中通道主線已經貫通,明年建成通車后,從江門中心城區前往深圳只需約1個小時。向南,黃茅海跨海通道不斷刷新進度,明年建成通車后,江港澳三地也將實現1小時互通。
2023年,是江門迎接“大橋經濟”,在全國全省大局中謀劃推進大平臺、大項目的一年,也是僑鄉各項事業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呈現關鍵性轉折性向上向好變化的一年。
面對多重機遇交匯疊加、重大利好加速集聚,江門聚焦省委“1310”具體部署,以大格局、大視野深刻理解國家和省賦予江門使命任務承載的戰略考量,提出了新的目標: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奮力實現GDP等主要經濟指標翻一番,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再造一個現代化新江門,加速邁入萬億GDP城市行列。
志存高遠,源于心中的底氣。天時,是通車在即的大橋;地利,是廣闊的工業園區;人和,是全球530多萬江門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大好時機當前,江門乘勢而上、真抓實干,奮力闖出一條具有江門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橋將通,未來已來,江門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逐漸清晰。
新引擎 鎮域能量集中爆發
每到周末,蓬江區棠下鎮五洞村常常人聲鼎沸,來自佛山、中山等地的車輛把各家牛餐廳的停車場占了一半。牛肉新鮮、交通方便,是食客們樂此不疲來牛肉村嘗鮮的主要動力。自從村里開辦了首屆棠下牛肉節,五洞村不僅打造出了一張亮麗的美食文化品牌名片,村民也找到了新的致富路子。
最近,包括棠下鎮在內的江門市7個鎮,上榜2023年全國千強鎮,呈現出“頭部”鎮爭先進位,“腰部”鎮彎道超車,“腿部”鎮比學趕超的良好態勢,彰顯出江門鎮域火熱的發展形勢和較強的綜合實力。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幅員遼闊、東強西弱的江門正在面臨的難題。
從2021年開始,江門就提出了打造區域平衡發展綜合試驗區,推動蓬江、江海與恩平,新會與臺山,鶴山與開平深化結對合作,持續推進東西部共同發展。今年,江門把“百千萬工程”作為“頭號工程”,拿出“頭號力度”高質量推進,加快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積極培育千億GDP強縣、做大做強鎮域經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等。
隨著施工圖全面鋪開,江門各地因地制宜推進“百千萬工程”:7個縣(市、區)錨定千億GDP目標,新會、蓬江將在今明兩年內先后邁入千億GDP強縣行列。蓬江棠下、新會司前、鶴山共和等中心鎮培育壯大,“特大鎮”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機制不斷創新。富有僑鄉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各地開花,所有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10萬元,在全省率先實現薄弱村100%“摘帽”。
新空間 產業競賽快人一步
今年末,2023年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公布,江門39家企業入圍,數量排名全省第六,較2022年(17家)大幅增長229%。
江門是老牌工業城市,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在《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江門是廣東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的布局城市之一,其中8個戰略性產業把江門標注為“核心城市”。
良好的產業基礎,疊加深中通道開通在即的機遇,讓江門在全省產業有序轉移的當下,站上了更高的風口,在產業競賽中“快人一步”。
今年初,全省出臺《關于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及省級配套文件,江門成為全省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之一。兩個月后,江門主平臺又獲評為省重點支持建設的5個主平臺之一,也是大灣區唯一享受省直達的多重政策優惠的主平臺。
從6月開始,來自廣深莞佛等地的電子裝備、儲能、智能裝備等領域的企業和機構頻頻走進江門,尋找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多組數據佐證了江門投資市場的火熱。前10月數據顯示,江門工業投資增幅穩定在兩成以上。全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5%。今年前三季度,江門全市引進投資超1億元項目341個,同比增長55.7%,提前完成全年目標;計劃投資額1650.2億元,增長18.3%,創同期新高。
新名片 開放大門為僑大開
1月,江門開平赤坎華僑古鎮開門迎客,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文化休閑度假區。5月,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在江門舉行,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700名海內外僑胞共敘鄉情、共謀發展。10月,新編粵劇《碉樓》在開平上演,再現五邑先僑在海外拼搏奮斗的感人故事。11月,由江門市委宣傳部策劃出品的原創舞劇《僑批·家國》走進暨南大學,在港澳臺生和海外僑生中反響熱烈。
作為中國著名僑鄉,江門素有“海內外兩個江門”之稱,530萬僑胞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僑”是江門最亮眼的名片,是江門最地道的“DNA”。
今年以來,江門優化提升“僑都賦能”工程,著力提升“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維護權益、僑務智庫”四大功能,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
——文化交流活動高規格進行。江門打造華僑文脈的傳承地等“10張城市名片”,“在首都遇見僑鄉·廣東江門主題月”活動在北京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持續一個半月呈現新時代江門華僑文化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成果。
——有實力的僑商“用腳投票”江門。中國僑商投資(廣東)大會上,江門共向組委會匯總上報僑商投資、貿易項目106個。其中,投資項目56個,投資金額597.56億元;貿易項目50個,進出口貿易金額95.54億元。
——維護權益機制構建成型。“法+僑”“檢+僑”“司+僑”機制運作成效明顯,江門在全國首創專題為促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立法,華僑華人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在江門成立。遍布全市的63個涉僑調解工作室、約500名調解員隊伍,在基層一線開展涉僑矛盾糾紛化解。
江門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迎接屬于自己的“大橋時代”。
年度成績
◆產業有空間
江門主平臺范圍在臺山、江門(開平)、鶴山三個省產業園,規劃總面積78.50平方公里
其中已開發建設面積38.01平方公里
可新增空間40.49平方公里
◆發展有前景
今年前10月
江門工業投資增幅穩定在兩成以上
全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5%
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7.9%
先進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5.7%
◆市場有信心
今年前三季度
江門全市引進投資超1億元項目341個,同比增長55.7%,提前完成全年目標
計劃投資額1650.2億元,增長18.3%,創同期新高
新引進項目大多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項目計劃投資額占到全市的35.8%
其中,百日深圳招商攻堅行動成績不俗,100天成功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10個,計劃投資額38.3億元
一線案例
荒山變林海 “綠”出“金銀山”
在江門鶴山市桃源鎮南部,馬山郁郁蔥蔥,林海中藏著一棟小樓,是中國科學院鶴山丘陵綜合開放試驗站暨廣東鶴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下稱“鶴山站”)的所在地。
很難想象,馬山在40年前是一座光禿禿的荒山。當時,由于長期亂砍濫伐,馬山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變成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荒坡。這樣的情況當時在鶴山不是孤例,今年80歲的古沛全對此仍然歷歷在目:“那時候全縣有32萬畝多荒山,一眼望去到處是光禿禿的山頭,老百姓都說鶴山是‘沒毛的鶴’。”
考慮到當時荒山面積廣闊,植被恢復難度大,造林復綠技術有限,鶴山縣政府邀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專家到鶴山考察。1984年,雙方合作建立鶴山人工森林生態系統試驗站。
鶴山牽手中國科學院,一場科學綠化荒山的試驗在馬山拉開序幕。
種樹是當務之急。大葉相思純林、無規則闊葉樹混交林、豆科作物、薪炭林樹種……在漫長的對比研究中,鶴山站科研人員得出結論:生物多樣性導致系統穩定性,植物及其群落多樣性是人工森林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到1985年,鶴山林科所經營面積達到1643畝,林地1075畝,有林面積932畝。
十年樹木,聚木成林。再回首,馬山已樹木蔥蘢,萬畝林海綿延,成為鶴山新八景之一——馬山疊翠。鶴山的探索也成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
而如今,這片青山發展起“林下經濟”,開始種植仿野生靈芝,探索從“復林”邁向“富林”的又一項新探索。
南方11月的午后,馬山天氣還有些炎熱。鶴山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林永標蹲下身子,輕輕扒開周邊的枯葉,一棵碩大的靈芝露出全貌。“這一批長得很好,可以采摘了。”他說。
林永標初步估算,馬山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的年產值在每畝1萬元以上。“第一年投入成本高,但后期的管理成本非常低,種植一次可以收獲三至五年。”不久前,廣東省野源靈芝種植有限公司還與鶴山站達成合作,雙方共同開展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項目,未來還將打造靈芝深加工產業。
見證了馬山40年變化的村民張寶林,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1984年我就在這里種過樹,現在在樹下種靈芝,一天能掙200多元。”他揮起鋤頭使勁挖向地面,雙手持把輕輕一抬,淡黃色土壤翻滾而出。
奮進者說
海邊來了 “生蠔博士”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的博士阮奇珺從吃生蠔變成了養生蠔的專家。
今年夏天,廣東省科學院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在臺山工業新城舉辦了一場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技術創新研討會。會上,大襟島蠔業科技(臺山)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何偉慧說出了企業的困擾:“我們正在做生蠔生產線,對指標檢測要求很高,目前的技術力量不足以支撐。”
何偉慧的煩惱,是不少鄉鎮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因為位置偏遠,交通相對不便,鄉鎮企業常常面臨高端人才缺乏的難題,即使給出高薪條件,也難有博士青睞。
今年,江門深入推進“科技引領”工程,印發《江門市科技賦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方案》,推動實施科技特派員“雙千計劃”,擬用三年時間派出1000名科技特派員投身服務“百千萬工程”,幫助企業和基層解決1000個技術難題。在突破城鄉產業共性技術難題方面,江門計劃面向城鄉技術需求開展“揭榜掛帥”技術攻關,立足臺山、開平、恩平等西部地區科技需求,組織優勢科研力量加強預制菜、現代種業、綠色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農業機械等農業農村領域技術攻關。
廣東省科學院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響應落實江門市的相關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努力為江門市的企業不斷導入創新資源,促成襟島蠔業科技(臺山)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何偉慧對接上了阮奇珺博士。
“我們想生產高品質、可生食的生蠔。”何偉慧提出了技術需求。
“這對生蠔的養殖環境、生產線等級、技術操作指標的要求都比較高,我們先采樣檢測生產線的微生物情況,與市場上的優質產品做個對比。”阮奇珺給出了第一步的方案。之后的每個月,阮奇珺都至少跑一趟臺山廣海,在海邊和廠里了解生蠔的最新進展。
更多的時候,他的“徒弟們”每天在廠里幫他監測數據。今年9月,大襟島組織了廠里的幾名技術人員,到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深度學習。負責培訓的博士團隊人員黃啟紅介紹,研究所“手把手”向他們講解了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包括培養基的配制、儀器的使用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交流中,博士及其團隊專家們幫助企業解決了日常檢測中遇到的難題,也大大提升了技術人員的技能,為企業后續在車間建立實驗室打下了基礎。
何偉慧開始暢想,企業后續還要研究延長生蠔的保質期,讓它賣到更遠的地方去,到時候他還要咨詢研究所的博士們,“現在企業就像有了專屬的智囊團,遇到各種問題都能快速找到團隊里最擅長的專家,幫我們拆解”。
(記者 李靄瑩 任龍)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