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所羅門群島副總理兼基礎設施發展部部長梅蘭加一行到訪江門,先后到廣東新粵豐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威立雅海洋環境工業(廣東)有限公司(下稱“威立雅”),實地考察海洋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疊加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的影響,江門海工裝備再次備受矚目,其產業實力與發展勢頭不容小覷。
事實上,江門造船歷史悠久,造船業規模與技術水平曾盛極一時。早在南宋,新會就能制造“載重700至1000石”的橫江船,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大船型之一“廣船”大多產于新會。自1954年江門造船廠建成后,江門成為廣東省僅次于廣州的第二大造船“重鎮”。
從俯瞰到近觀,《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在深圳、珠海、中山、江門等地建立智能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和海工裝備測試中心。江門也提出,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船舶制造等臨海工業,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以海工裝備制造為抓手,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突破點,加快建設廣東最大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
雖經歷船舶市場周期性低谷,以新會銀洲湖區域為核心區的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仍逆勢發展——坐擁規上企業13家,2022年實現產值30.56億元,同比增長82%;2023年1至9月實現產值31.8億元,實現穩步增長。
今年8月,由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下稱“航通船業”)承建的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四航永興”號完成交付。珠玉在前,懷璧其后,“江門造”海工重器正直掛云帆,一往無前。
順水推“船”
散貨船與超級游艇“雙龍出海”
10月16日,伴隨著一聲聲高亢的船鳴聲,銀洲湖畔的江門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下稱“南洋船舶”)碼頭,外籍船舶“伊斯坦布爾”號在新會港國際貨運口岸順利交付出境。該船為南洋船舶2008年以來承建的第100艘靈便型散貨船。
南洋船舶成立于2005年初,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民營船舶制造企業,主要以建造現代節能型小靈便散貨船為主,可建造10萬噸以內船舶,年生產能力100萬載重噸。
近年來,該公司堅持自主研發創新,所建船型技術領先,性能優異。南洋船舶財務總監朱繼雷介紹道,南洋船舶公司現有授權專利320項,其中發明專利32項,實用新型專利288項。2022年研發費用6403.87萬元。
此外,南洋船舶通過加大科研投入,采用環保節能設備,減少能耗與排放,同時不斷優化新型40500DWT散貨船設計,使其滿足“排放III”及“EEDI-3”要求,完成產品的迭代升級,保持各項指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根據國際權威研究機構CLARKSON RESEARCH的統計,公司船舶建造的現代化、經濟型40500DWT散貨船,在其所屬的小靈便散貨船細分領域中,位居全球造船廠首位,成為國際標準船型之一,被國際市場稱為“南洋型”船。
“目前我們在手的訂單一直持續到2026年,今年預計交付13艘船。”朱繼雷介紹,今年南洋船舶總產值預計近30億元。
在新會沙堆鎮的江門市海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下稱“海星游艇”)廠區的碼頭上,停泊著兩艘100多英尺的超級游艇以及兩艘48英尺雙體帆船,不日將交付給船東。
“在創業之初,江門市、新會區多個部門為我們在資格認定、出具材料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的支持。”海星游艇集團董事長冷學華介紹,10多年前,國內游艇制造行業還處于萌芽階段,海星游艇成為國內第一批“吃螃蟹”的企業。
自2014年起,海星游艇連續7年進入全球超級游艇訂單榜前30強,2016年啟動全球拓展戰略,先后與多家全球著名超級游艇經紀管理公司達成合作,拓展歐洲、北美、東南亞、大洋洲、中東等國際市場。
2019年,海星游艇位列全球超級游艇訂單榜第12位,是中國大陸地區游艇制造商中唯一進入全球80英尺以上游艇20強的企業。連續4年榮膺中國最佳游艇制造商、3次奪得中國游艇最佳品牌、榮獲游艇與航空國際設計大獎……海星游艇從新會“走向”世界用了近10年時間。
豪華游艇行業擁有特殊性,也意味著一開始就要面對全球競爭,只有在研發設計上投入大量的資源才能在行業中立足。海星游艇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均超銷售收入的6%,科技人員占全體員工總數的1/3,企業研究生比例也在逐年提升。
據中國船協統計,上半年,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為4.1%,達到近10年最高水平。在廣深制造業輻射下,江門順水推“船”,正持續加大自主研發設計力度,加深與上下游企業合作,推動造船業不斷優化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
駛向“深藍”
海工重器錨定行業領先技術
巨輪的方向,是“深藍”。
2023年8月25日,一個值得載入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史冊的日子。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四航永興”號正式交付。“‘四航永興’將填補沿海地區缺少大載重淺吃水駁船的空白,能夠到達大型駁船不能深入的港口和河口施工工地進行作業。”中交四航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惠明說。
航通船業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旗下的子公司,近年相繼成立船舶制造、裝備智造、鋼結構、機電工程與BIM等五大創新工作室和智慧機電裝備工程中心,至今已承建生產了國內首套潛水無人切割機、首艘遙控拋石船、海上移動打樁平臺、深中通道8萬噸智能臺車和智能混凝土澆筑系統等一系列海工重器。
而負責“四航永興”號總裝的,正是與航通船業一江之隔的威立雅。
威立雅出身全球500強企業,已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建成全球最大機械化梳式滑道(15萬噸級),總長257米,能夠滿足船舶修、造、拆,以及大型海工結構的制造和上下水,是廣東省三大總裝平臺之一。
“依托先進的滑道設備,我們先后完成了亞洲最大的盾構機總裝、全球最大的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總裝、廣東省海上風電塔筒制造以及香港重點橋梁工程預制件總裝下水。”威立雅副董事長劉國紅介紹,公司正投資建設高科智谷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園,一期廠房23萬平方米,力爭今年底投產。
從產業鏈視角看,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已形成了以新會銀洲湖區域為核心區的發展格局,主要集中在中游的船舶制造、海工裝備制造以及下游的船舶拆解回收、修船領域,龍頭企業包括航通船業、南洋船舶、海星游艇、威立雅等公司。
立足空間,航通船業和南洋船舶所在的新會古井片區位于銀洲湖畔東岸,有現狀建設用地1557畝、新增建設用地514畝,依托龍頭企業引入產業鏈配套企業。威立雅所在的新會崖門片區,有現狀建設用地570畝、新增建設用地631畝,依托其大型滑道設施及碼頭優勢,正打造海工高端裝備制造園、海工電子信息產業園。
著眼準入,江門一方面積極向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輔助船領域轉型升級,如集裝箱船、化學品船、液化天然氣(LNG)船、液化石油氣(LPG)船等技術復雜型高技術船舶。另一方面搶抓“雙碳”新機遇,開拓無人船無人艇、風電運維工程船、深海智能網箱、深海養殖工船,積極發展輕型海洋工程輔助裝備和專用設備,實現高端化綠色發展。
經略海洋,裝備當先。駛向“深藍”,江門海工裝備制造必須向“智造”邁進。
“園”夢海洋
規劃建設海工裝備產業園
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主要分布在新會區、臺山市,其中新會銀洲湖區域是江門市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的核心區,沿岸的崖門鎮、古井鎮、沙堆鎮具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優良港灣。
“園”夢海洋,必然要走集群化、高端化之路,產業園正是主要載體平臺。《江門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也作了具體部署——
于內,以新會為重點發展區域,依托銀洲湖等重點園區平臺,培育壯大航通船業等骨干企業,積極填補甲板機械、艙室設備、壓載水系統、船用管系及錨泊系統等關鍵部件缺失領域,著力引進高端游艇項目。
于外,以新會、臺山為重點發展區域,主動融入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體系,爭取在無人船艇、深海漁業裝備等領域實現突破,支持開展無人船用高性能復合材料、遠程和復雜多樣化任務與信息融合等關鍵技術研究。
“我市將聯合中交四航局等世界一流海工裝備行業龍頭,規劃建設海工裝備產業園,提升核心部件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能力,加快建設廣東最大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江門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國資入局,再逐新潮。今年2月,江門海洋集團成立,布局種苗培育、深海養殖、精深加工、裝備制造、融租服務、海上風電“六位一體”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在做強海工裝備方面,江門海洋集團深化與臺山、新會兩地國資合作對接,聯合省龍頭企業廣東廣遠漁業集團,以及國內海工裝備技術優勢企業組建江門海工裝備有限公司,借助威立雅基地優勢,以輕資產形式推進新型抗風深海網箱、現代化智能養殖平臺等海洋裝備建設,服務大灣區海洋牧場發展和海上風電運維、保養等,積極招引龍頭企業落戶,推動海工裝備產業在新會進一步集聚。
“園”夢海洋之旅,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能否出奇制勝、彎道超車?以海為證,我們拭目以待。
■對標
大連造船,江門學什么?
環渤海略帶咸味的海風迎面吹來,多艘新船型在大連港密集交付。
當我們談及中國大型船舶建造基地,遼寧大連是繞不開的城市。無論是6年前造出首艘國產航母,還是今年交付國內首制最大多用途紙漿船,大連一直走在中國船舶工業方陣的前列。
跟江門造船廠帶動江門造船業發展的軌跡相似,大連造船廠,這個100多年前由俄國人創建的小船塢,已從“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成為中國的“航母夢工廠”,是國內水面艦船制造綜合實力最強、為海軍建造艦船最多的船廠之一。
近幾年,大連從“造外殼”走向“做中樞”,建立起集設計、研發、制造、服務于一體的造船產業體系,實現船舶工業邁向高端化。今年,大連造船企業緊抓國際航運市場回暖的有利時機,全力“搶訂單、穩生產、保交付”,一批綠色環保、智能高效的新船型在大連密集交付。中國船舶大連造船、大連中遠海運川崎等主要船企國際競爭力日益凸顯,新能源船舶、特種運輸船等高端船型的手持訂單量持續攀升。
這背后,與一個去年成立的強大聯盟不無關系。2022年,“科創中國”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鏈聯盟在大連成立,聯動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構建全方位的船舶產業的科技人才等服務,完善創新鏈,協助突破區域船舶工業的“卡脖子”技術。
可見,大連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船舶與深海裝備制造基地,靠的是創新和智慧。
其中有兩種能力是關鍵,一是自主研發能力,關鍵技術不斷突破,二是智能制造能力,建造效率穩步提升。今年,一批具備高技術、高附加值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船舶在大連相繼完工交付,船型研發與設計能力顯著提升。同時,更短的交付周期、更低的人力成本成為造船企業的關鍵競爭力。大連造船生產管理部部長姜宏亮說:“現在,我們建造一艘超大型油船只需要180天左右,用載重量除以用工數,人均噸位在18噸至20噸,比五六年前提高了20%左右。”
而造綠色船、智慧船,是大連船企自主研發的主要方向。8月8日,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有限公司成功交付一艘超大型集裝箱船,并將其命名為“東方費利克斯托”輪。作為世界最大級別集裝箱船和大連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東方費利克斯托”輪采用最新的環保設計,具備綠色節能、裝載量大、智能化程度高等特點,將顯著優化運營效率和減少碳排放,順應航運業綠色、低碳、智能發展趨勢。
■觀點
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陳建榕:
引入科技人才 走綠色高端路
從20世紀50年代江門造船廠誕生后,江門一直是廣東造船業發展重鎮。從全省乃至全國角度看,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情況如何,需要解決哪些痛點問題?記者邀請了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陳建榕就此進行解讀。
陳建榕認為,江門造船工業基礎深厚,行業既有良好政策和營商環境支持,也有成功轉型的骨干船企,市場優勢明顯。目前,綠色產品、綠色工廠正成為行業主流方向,江門應注重引入科技人才,推動制造技術走向高端化。
記者:江門船舶企業迅速轉跌為升的關鍵在哪里,如何理解現在的發展模式?
陳建榕: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10多年的船市低迷導致了國內部分船企停產、轉產甚至倒閉,不少低端產能被淘汰。但也有不少船企在“寒冬”中依然堅挺,將目光瞄準數字化轉型,加大對先進高端裝備、高效生產設備等的投入,加強科技創新投入,進軍高端船舶制造領域。經過幾年調整,江門船企在產品結構轉型過程中堅持細分市場、找準產品定位,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船舶產品類型和市場領域,不斷提升制造技術水平。同時,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制造及工業物聯網等新生產經營模式的升級,企業不斷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市場開拓,產品正朝著專業化、高端化邁進。
記者:《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在深圳、珠海、中山、江門等地建立智能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和海工裝備測試中心。對比其他三個城市,江門建立這兩個中心有什么獨特的優勢?
陳建榕:一是江門擁有百年工業發展史,有著深厚的工業歷史底蘊。二是有良好的造船基礎,江門擁有全省1/10的大陸海岸線,港口優良、航運便利,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三是有著良好的營商環境,政府對造船工業大力支持,對江門造船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記者:江門提出加快建設廣東最大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要實現這一目標,您認為江門可以往哪些方面努力?
陳建榕:造船工業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機電、鋼鐵、化工、航運、海洋資源勘采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對促進勞動力就業、發展出口貿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義重大。現在行業正面臨破局,船舶行業朝著數字化轉型升級和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在制造技術上走向高端化,這需要大量科技人才的加入。建議江門在人才配套政策方面向制造業傾斜,引導勞動力進入制造業,優化制造業人才引進機制,進一步吸引更多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留住人才。同時推動科技、能源、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向船舶制造業傾斜,促進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統籌 潘曉晨 李靄瑩 采寫 黃紹偵 李靄瑩 申紅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