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建設世界級港口群的東風,“江門制造”正搭上從廣深出海的“快船”,駛向深藍。
今年6月和8月,“江門高新港—深圳蛇口港”“江門高沙港—深圳鹽田港”兩條組合港航線相繼開通。加上此前開通的“江門高新港—廣州南沙港”灣區一港通航線,江門目前與廣深港口已經鏈接了3條航線。
這一模式以廣州或深圳港口為樞紐港,以江門等各內河碼頭為支線港,貨物在兩個碼頭間直接通過水路調撥,出口貨物在支線港海關實施“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后,通過駁船運抵樞紐港后直接裝運國際船舶離境。
據江門海關統計,截至今年8月,這三條航線累計完成137個出口航次,出口集裝箱8406個標箱,涵蓋357家出口企業,主要商品為電視機、空調、摩托車、洗衣機等,為使用該模式的出口企業節省物流成本約250萬元。江門市商務局預計,按照去年江門口岸水運轉關出口集裝箱計算,如果全部應用新模式,企業可節省成本約1500萬元。
是內河港,也是深水港
百年前,江門依河而興。
1904年3月,江門關正式開關。那時候,北街的西江河面停靠著許多外輪,北街港成了專供外輪及經營港澳、外國航線的中國商船靠泊的外港,來自美國、英國、丹麥、日本等亞、歐、美洲的商船熙熙攘攘。
西江和潭江縱橫交匯,為江門在河運時代發展外向型經濟奠定了厚實家底。然而,內河運輸的承載力不足,掣肘著城市經濟的再次跨越。
“受航道水深、橋梁限高等因素影響,大型貨輪無法直接駛入江門港口,企業貨物想通過深圳港區出口必須通過駁船轉運。”江門海關口岸監管處副處長鐘文輝描述,以前,貨物需要在兩地海關辦理轉關手續,導致物流、時間成本上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曾到大廣海灣經濟區調研。他指出,缺乏一個深水良港,是當前江門發展海洋經濟的最大短板。“如果沒有深水港,江門就很難真正發展大型貿易物流,也難以實現海洋經濟的集聚發展。”
“一港通”“組合港”模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口。
該模式讓江門港等支線港共享樞紐港作為國際大港的資源,形成“兩港如一港”“一港多區”港口群格局。形象來說,相當于把廣州、深圳的樞紐港口搬到江門“家門口”,打破港口空間壁壘,實現城際港口間的物流協同和無縫銜接,在“功能組合、水路轉運、數據協同、港口合作”上實現“兩港合一”。
搶抓這個政策機遇,近兩年,江門市商務局(市口岸局)、江門海關,與江門高新港、江門高沙港等口岸單位,積極優化外貿貨物的出口通關流程,先后啟用3條“一港通”“組合港”航線,構建起一條高效便捷的灣區海上物流大通道,有效提高“江門制造”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
江門市華津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出口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做外貿十幾年,一直需要靠駁船中轉到周邊的深水港,再出口到世界各地。組合港模式下,該公司的出口貨物在江門高新港放行后,可直接在深圳西部碼頭裝船出口,辦理一次海關手續,企業貨物離廠到樞紐港裝船出運的平均時間從7天縮短至2—3天,報關單結關時間和退稅時間也大大縮減。
出口快了,也更便宜了
在江門高新港口,載著洗衣機、音響、烤爐等貨物的貨柜有序吊裝上船。一切準備就緒后,駁船慢慢駛離港口,向深圳蛇口港出發。按照計劃,這批貨物會在2天后裝船出運,相較以前快了整整3天。
對于企業來說,“組合港”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江門市鵬程頭盔有限公司主營摩托車頭盔、騎行服、護目鏡、靴子、手套等摩托車配套產品,每個月平均有70至80個貨柜運往歐美、南美等海外市場,每月出口貨值約5000萬元。在一次組合港政策宣講會上,鵬程頭盔報關員黨華了解到這個出口新模式,立刻“嘗鮮”體驗。
“時間就是生命,現在貨物從江門運到深圳港口不需要再辦理轉關手續,在本地高新港就能一步到位完成報關,出口全程從過去約7個工作日大幅縮減到了3天左右。”黨華用化繁為簡概括組合港給企業帶來的直接利好。她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公司目前約有三成貨物使用組合港模式出口,客商更快收到貨物,讓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有了更多底氣。
外海海關物流監控科副科長溫艷紅算了一筆賬。以江門高新—深圳蛇口“組合港”航線為例,傳統“水水聯運”中轉模式下,貨物中轉平均需要5天,單個40英尺集裝箱出口成本約2300元。如今,在大灣區“組合港”模式下,貨物中轉平均只需要2天,同規格集裝箱出口成本降低約300至400元,實現了提速和降費的“雙贏”。
“新模式通關流程精簡又高效,還降低了整體物流成本,以后貨物出海更加便捷了。”享受到“組合港”模式的紅利,海信國際營銷公司物流組負責人張存榮點贊。
江門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組合港”模式可以實現樞紐港、支線港、出口企業的三方共贏,具體優勢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企業簡化了通關流程,縮短了備貨時間,提高了通關效率,降低了通關成本。二是報關單結關全程由支線港海關負責,提高了結關效率,加快了企業資金周轉。三是貨物運抵樞紐港后可直接裝運大船,提高了樞紐港疏港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四是支線港吸引了本地貨源回流,增加了貨運量,減少了駁船虧艙情況,可實現24小時運輸不停歇。
接下來,江門商務局(市口岸局)、江門海關、江門市宣傳部將組織政策宣講會、業務培訓班、外貿企業走訪、媒體集體采風等活動,積極向外貿企業、口岸經營單位等宣傳推廣“一港通”“組合港”新模式,推動更多“江門制造”高效出海。
貨物向東,城市也向海
從去年起,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東莞港4個港口成功晉級億噸大港行列,深圳港、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更是在全球前五中占據雙席地位。一個世界級港口群正在加速形成,串起粵港澳大灣區港口集群式發展。
過去,廣東多點布局港口,形成了“一城一港”的格局,在江門就有高新港、高沙港、新會港、三埠港等4個主要港口。如今在組合港模式背景下,“江門制造”坐上了從深圳、廣州起航的“快船”,將給江門外貿企業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興賀指出,放眼全國乃至全球,組合港模式是大型港口發展的必然趨勢。依托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組合港加強了智慧港口監管服務效能,帶動進出口貨物加速運轉,提升了區域整體對外貿易的便利化水平。
劉興賀提出,江門作為組合港中的支線港,可以提高后方堆場的綜合利用,也可以為關區企業產品出口節省更多時間成本、運輸成本。他建議,江門企業要把握組合港的機遇,積極“走出去”,開拓海外新商機。
業內有關人士分析,目前江門組合港模式還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具備視頻監控設備的駁船數量不足,無法滿足海關監管需要和企業的運力需求;政策宣傳還不夠全面,部分港口企業對這一出海新模式并不熟悉。
為此,江門將在前期試點開通線路的基礎上,充分結合關區港口企業組合發展需求,積極加強與廣州、深圳的聯系配合,強化政策引導,推動新會、鶴山、開平、臺山等地港口企業主動使用組合港模式,進一步推動“組合港”“一港通”物流新模式在江門口岸擴大發展。
而擁有414公里大陸海岸線、4880平方公里廣闊海域的江門,遠不滿足于組合港的輻射力。
在早前舉行的江門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上,江門提出推動海洋強市建設強勢破局,在打造海上新江門上實現新突破。其中,江門明確提出要強化涉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特大港口規劃建設。
“江門提出要加快成立江門港口集團、海洋集團,同時要在銀湖灣濱海新區加快規劃建設深江經濟合作區,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那就是要向海發展。”謝來風表示,江門海洋資源豐富,有望進一步整合優勢,依托海洋經濟的崛起在灣區時代突圍而出。
(記者 李靄瑩)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