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需要土地和廠房來承載。我們看了很多地方,但第一次來江門時就覺得這個地方很合適,然后就扎根了。”深圳德森精密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林感嘆。該公司在江門的智能裝備產業基地將于近期完工。
作為廣東傳統制造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江門是廣東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的布局城市,其中8個戰略性產業把江門標注為“核心城市”。正是完備的工業基礎和承東啟西的區位,給予了江門機遇,也給予了江門挑戰。
近日,江門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下稱“江門主平臺”)成為省重點支持建設的五個主平臺之一。江門如何將集中連片土地的潛力變為涵養大產業的動力?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江門又該如何對接好廣佛、深莞中及港澳?南方+記者來到江門主平臺一線,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看江門下了哪些功夫。
用好空間
承接重大產業項目保障足
臺山工業新城,廣東富華重工制造有限公司(下稱“富華重工”)的剎車片智能自動化生產車間內,僅需5分鐘,剎車片就可以實現從“粉狀”到“片狀”的華麗變身。
這樣智慧化的大型生產車間,富華重工擁有12個,工廠總占地面積達1600畝左右。“我每次做各車間的安全檢查,從走完12個車間,要走26公里。”富華重工總經理譚嘉驊說。
富華重工2007年在江門成立。其集團總部位于佛山順德。提及為何選擇江門,譚嘉驊給出的理由是“江門有地,產業空間供給高。”
一組數據可以體現這種“高供給”:江門土地面積約占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的1/6;江門擁有總面積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產業集聚區;按照規劃,江門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規劃總面積78.5平方公里。
“江門的空間優勢突出表現在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開發強度低,而且土地空間集中連片。”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顧乃華認為,這在粵港澳大灣區是比較少見的,為江門承接重大產業項目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保障。
廣闊的土地意味著可供給的優質產業空間充足。如何將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涵養大產業的能力?關鍵在于要在空間高供給之上疊加政策、服務乃至資金的助力,讓土地要素發揮出乘數效應。
鶴山市址山鎮,信義集團鶴山玻璃產業基地項目建設工地現場樁機轟鳴,工程車來回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該項目占地500畝,主要生產優質浮法玻璃、建筑節能玻璃等,并計劃增加生產光伏玻璃。
“項目推進效率超出我們的預料!”信義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集團副總裁李圣根介紹,該項目今年2月動工,預計11月完成廠房建設,12月底全面投產。
“我們在江門投資發展,有回家的感覺。”李圣根舉例,開工前,江門市、鶴山市在推進該項目能評、環評的相關手續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更長久的是在優質的土地上,讓企業把根扎下來。
2018年,江門志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門志特”)簽約落戶翠山湖高新區。江門志特公共事務經理樊鳳回憶:“當時翠山湖高新區的廠房都還沒建起來,只有幾個臨時的集裝箱廠房,便立刻投入生產。”
如今,江門志特已成為廣東省制造業500強企業,一期項目已經建成投產,二期項目建筑主體也將于今年上半年全面投產。這5年間,令樊鳳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園區的服務。“園區24小時全天候響應,我們的需求一般半小時內就能得到回應,幾小時內便可以解決。”
今年,江門還將加大大型產業集聚區土地整備力度,基礎設施建設不少于90項,年度配套投資不少于100億元。同時,江門還將用好主平臺貼息獎勵、廠房建設獎補、資本金注入等政策,搶抓省新一輪產業轉移政策機遇。
用好空間后發優勢,江門正有備而來。
拓新動能
硅能源疊加中歐合作機遇
走進廣東(江門)硅能源產業基地鶴山園區,施工現場一片繁忙。在全球領先的光伏龍頭企業——隆基綠能占地510畝的光伏組件項目上,600名工人、50臺打樁機同時作業,24小時不間斷施工。
隆基綠能鶴山項目計劃總投資100億元,其中首期年產10GW光伏組件項目計劃投資45億元,建成后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排名前列的光伏組件等產品生產和出口基地。
而在鶴山工業城的廣東晶鎂光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省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單晶硅組件生產線正有序運轉。投產以來,該公司的產品已銷往上百個國家,并逐步形成了較有影響力的品牌價值。
作為硅能源的新興力量和傳統龍頭,兩大企業為何不約而同選擇在江門主平臺投資?
硅能源產業是基于半導體技術和新能源需求而興起的朝陽產業,對于加快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早在2022年9月,廣東出臺全國省級層面首個硅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廣東省硅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將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硅能源產業集群新高地。
其中,廣東將重點布局江門等地規劃建設硅能源產業基地,支持江門等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加強與深圳聯動發展,打造光伏和鋰電池生產裝備及零部件集聚區。
目前,江門從事光伏組件及相關部件制造、光伏發電及儲能材料的企業超300家,年產值超240億元,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光伏玻璃-電池片-膠膜-背板”產業鏈。
在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吳海民看來,江門工業體系完備,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裝備、金屬制品等產業聚集發展。其中傳統產業規模較大,開展工業節能和清潔低碳生產迫在眉睫。這些現實而迫切的產業發展需求,為江門發展低碳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空間。
從全省布局看,珠海、肇慶等珠江西岸地區均在布局硅能源產業基地,江門如何發揮本土優勢,與周邊地區錯位發展,在新能源產業新賽道中占得先機?
事實上,無論是廣東(江門)硅能源產業基地鶴山園區,還是鶴山工業城,它們除了是江門主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位于中歐(江門)合作區內。
因此,綜合考慮中歐合作和產業發展等優勢條件,江門計劃在中歐(江門)合作區建成一個集“科研—生產—人才培養—配套服務”于一體的創新精力充沛、產業優勢明顯、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硅能源產業園區示范基地。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歐合作與硅能源產業強強聯手,將為相關企業帶來無限商機。而江門地區硅能源產業的創新發展,對于促進跨區域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促進硅能源產品技術貿易,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助推硅能源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江門產業鏈配套完整,我們生產所需的部分原輔料已經實現本土化采購,降低了采購成本和運輸成本,計劃明年實現更大比例的本土化采購。”廣東晶鎂光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朝發干勁滿滿。他表示,隨著江門深入推進中歐合作和硅能源全產業鏈集聚發展,將進一步推動企業逐步擴大歐洲市場份額,并為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更為優質的能源升級迭代產品。
融通灣區
鏈接粵港澳優質創新資源
“通車的日子一天天逼近,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最近,來自深圳等地的電子裝備、新型儲能等產業企業頻頻“組團”考察江門,尋找產業有序轉移的目的地。不少企業表達了焦慮: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將有更多灣區東岸城市把投資目光投向江門。“到時候,企業落戶可能要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深中通道貫通在即,深江鐵路、黃茅海跨海通道進度刷新,這些線路相當于在“A”字形交通骨架間,架上了關鍵一“橫”,大大縮短了江門主平臺核心區與深圳、東莞,臺山產業園與港澳之間的通勤距離。可以預見,屆時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將在這里加速流動,為產業整體或局部遷移提供硬件互聯的保障。
產業轉移的牽引力和推動力同向發力,越來越多的大灣區企業上演“西游記”。
在最近一次考察中,深圳市智能裝備產業協會會長施浩指出,受深圳的產業空間限制,不少企業的生產車間堆滿了設備,連過道都走不了。在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目星”),他找到了靈感。
早在2017年,海目星從深圳來到江門,成為“深圳總部+江門基地”合作模式最早一批探路者。在這里,公司解決了廠房不足的發展瓶頸,實現了高速發展。海目星3C行業中心總經理劉明清表示:“深圳具有人才優勢,江門擁有制造基礎,兩地正好形成了產業互補。”
“我們不少同事都選擇定居江門,在這里買房,子女在這里讀書。”深圳市利和興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江門在用工和土地成本上具有明顯優勢,中高層和技術人員還能享受當地高層次人才的政策。
作為“僑都”,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楊永聰指出,江門在承接產業有序轉移時,要用好用足“僑都”優勢,為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創造條件。同時,加強與重點對接城市在產業、科技、人才等領域的合作,打造產業共同體、創新共同體、市場共同體。
今年以來,江門主平臺根據交通網絡的分布,瞄準廣佛、深莞中、港澳區域聯動發展軸,精準對接3個都市圈開展招商引資。在粵港澳大灣區,有40支招商小分隊奔赴廣深等重點招商區域,15個市外招商駐點全員到位。
數據顯示,上半年江門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241個,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投資項目最多,占到了計劃投資額的37.1%。其中,來自深圳的投資項目有15個,計劃投資額168億元;引進廣州投資項目7個,計劃投資額157億元。
東風已至,江門蓄勢而發,一往無前地去招引好項目,這些項目帶動的產業和平臺的升級,又將為承接更好的項目和產業,做更足的準備。
【記者觀察】
可新增產業空間廣闊,更要算好“土地賬”
與其他主平臺相比,江門主平臺最為獨特的優勢是什么?在采訪中,不少相關負責人和企業都表示,江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但集中的、可連片大規模開發優質土地資源豐富,是江門最為獨特的優勢。
江門主平臺范圍在臺山、江門(開平)、鶴山三個省產業園,規劃總面積78.50平方公里,已開發建設面積38.06平方公里,而可新增空間還有40.44平方公里之多。
正是因為可新增產業空間廣闊,算好“土地賬”,用好這些地就更為重要。
“我們可以看到,江門主平臺已建設用地和可新增空間大致為1∶1的關系。”楊永聰認為,這說明江門既具備較好的建設基礎,又能夠承接大型產業項目落地。
從主平臺的產業來看,江門重點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與健康等三大主導產業,兼顧發展汽車零部件、硅能源等兩大特色產業,在此基礎上優化提升現代輕工紡織(含水暖衛浴)和新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
在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少城市正在推進“工業上樓”,向天要地。但顯然,高端裝備制造、硅能源能等產業,并不適合上樓。生產要求決定了其需要大的環境容量和“一樓工廠”。以硅能源產業為例,其對生產線長度要求較高,5GW光伏組件生產線長度通常就達300米。
江門土地面積大,且開發強度低,每年可提供萬畝工業用地。大力發展、引入這些要地的新產業,便是江門與其他主平臺、甚至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一種錯位發展路徑。
但江門也并不是簡單的“有地任性”。即使優質土地儲備豐富,江門依舊在盤活閑置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臺山為例,上半年臺山對閑置舊廠房、辦公樓等用地進行改造,盤活了1100畝左右的低效用地,進一步釋放產業空間。
當然,產業轉移也不只是比拼土地。人才、交通、資金以及與之配套的城市綜合環境也極為關鍵。
客觀而言,對人才吸引力不夠、產城融合程度不高成為制約江門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
對此,江門則提出,高標準推進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社區化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國際一流智慧產業集聚區。引才方面出招也實打實:建設海內海外“兩個江門”人才數據庫,成立江門人才發展集團,建設青年科學家公館,實施“千名處級干部聯系千名重點人才”……
以城興產,以才興業。可以預見,隨著主平臺建設的推進,產業轉移將深刻改變珠江西岸的產業格局。
(記者 許寧寧 昌道勵 李靄瑩 攝影 楊興樂 統籌 袁佩如 朱偉良 潘曉晨)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