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江門市開平碉樓旁邊的石磚路上,撫摸古鎮的一磚一瓦,眺望不遠處的防御燈塔,百年前華僑在海外艱苦謀生后回故土努力營建家園的曲折奮進畫面仿佛浮現眼前。
7月22日,“未來已來·灣有引力”網絡主題采風活動接近尾聲,采風團最后一站來到中國著名華僑之鄉、藝術之鄉——江門,參觀開平碉樓、赤坎古鎮等。作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之一,江門以其獨特的人文魅力,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閃亮的文旅名片。
開平碉樓與村落: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非遺名片
開平碉樓在中國鄉土建筑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據景區人員介紹,開平碉樓最早是村民為自保生存建造的,之后為了抵御土匪侵擾,海外華僑存資回鄉建造碉樓。
開平碉樓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地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古村落和中國華僑園林一絕立園。它融匯了中國和西方的獨特建筑風格,其中包括巴洛克、羅馬等建筑風格,既有村落、碉樓、洋廬、民居、花園、別墅等古建筑,又有河流、山丘、田野、荷塘、竹林、樹木等自然景觀。
景區工作人員帶領采風團登上開平碉樓的代表建筑銘石樓,樓宇古樸異常,百年前的設計建筑和生活用品依然保留原處。具有防御監察功能的“燕子窩”設計、外國進口的護膚品、兒童奶粉、鎏金大床等,穿越百年與我們近距離見面。
銘石樓
具有防御功能的“燕子窩”設計
據工作人員介紹,開平碉樓主要為建筑群,碉樓之間還有許多居民樓,田野、池塘穿插在碉樓之間。如今仍有居民住在碉樓附近,與非遺歷史隔墻相望。工作人員表示,開平碉樓景區中,文物古跡和古樹名木琳瑯滿目,荷花池、小橋、流水、村居美景如畫,文旅資源豐富。傳統碉樓與當地特有村居環境自然融合,形成了各自原生特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有力見證。
赤坎華僑古鎮:
傳承騎樓風格,打造非遺文旅新業態
沿江而建,依江而興,譚江河畔的赤坎華僑古鎮,是中國近代的商貿重鎮。古鎮以騎樓為主要建筑,飽含濃郁的民國時期的嶺南風情。引江水而入的小河流淌在古鎮之間,完整保留的騎樓見證了悠久的歷史。
據古鎮工作人員介紹,赤坎古鎮建筑以騎樓為主,早期部分騎樓經過百年歷史的考驗,已出現損壞的情況。為保留原生態的非遺文旅體驗,古鎮在保留原有的建筑主體基礎上,對可修繕部分進行修補,并做加固調整,為游客展現原生態的文化風光。
在赤坎古鎮拍攝的部分影視作品
古鎮上具有400年歷史的迎龍樓、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以及堤西路的騎樓建筑群等,都被廣東省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此外,赤坎華僑古鎮是廣東省著名影視拍攝基地之一,據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赤坎華僑古鎮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例如由許冠杰主演的香港電影《半斤八兩》以及前些年拍攝的《讓子彈飛》等,豐富了粵港澳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談及赤坎華僑古鎮未來的發展計劃,廣東赤坎古鎮僑鄉國際旅游度假區副總經理朱元旻表示,赤坎華僑古鎮不會完全復制其他商業景區的模式,在目前試運營階段,根據不同游客的喜好,投入不同的商業內容,并結合古鎮的非遺騎樓特色,打造原生態文化產業景區,讓游客“住在文化里”。目前,赤坎華僑古鎮在試運營階段節假日期間峰值客流量日均4萬,未來將會根據景區的游客消費體量,適當填充業態內容,爭取今年全面向游客開放。
(記者 鄧豪杰)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