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的春天,江澳合作邁向深層次。
4月18日,來自江門、澳門兩地的近百名金融大咖共赴一場“春天的盛會”——由江門市人民政府指導、江門市金融工作局主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江門分社支持的2023江澳金融合作交流會,論道江澳兩地金融發展,共促金融開放合作。
連續舉辦8年的金融交流會,今年有何不同?會上,江門市金融工作局與澳門兩大金融機構正式達成合作:中華(澳門)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澳門首家金融交易平臺,大豐銀行——前身“大豐銀號”是澳門第一家當地注冊的銀行。
這意味著,未來江門的實體經濟將引入更多“金融活水”,企業可以利用海外利率低的窗口進行海外融資;同時澳門金融機構擴展到粵港澳大灣區經營的通道也進一步打通,為澳企和華人華僑投資大灣區提供了便利,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中實現合作共贏。
事實上,深化江澳兩地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是近年來江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作為全國首個與澳門簽訂金融合作協議的地級市,江門搶抓“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機遇,持續深化與澳門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走出了一條動能新、服務新、工具新特色路徑。截至目前,江澳金融合作累計業務量超過2250億元。
當春時節,夢想花開;征程再啟,揚帆遠航。伴隨著金融合作的不斷深化,江澳深度合作架起“金橋梁”,一個獨具特色的跨境金融新高地將在珠江口西岸快速崛起。
探路徑
率先與澳門簽訂金融合作協議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資金的高效融通。
時間撥回至八年前。2015年6月25日,江門市金融局與澳門金融管理局在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簽署《關于加強江澳金融合作的備忘錄》,就加大江澳兩地在金融領域合作達成一致。江門成為全國首個與澳門簽訂金融合作協議的地級市。
為什么是江門?
“每三個澳門人就有一人來自江門”,一句流傳于澳門民間的俗語,道出了江澳兩地的濃濃血脈。江門是中國著名僑鄉,長期以來,在澳門的江門籍同胞通過民間交流將信息、資金等要素帶回江門,支持家鄉發展。同處珠江西岸的江門,借助人緣優勢,讓江澳金融合作“近水樓臺先得月”。
從需求理論來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提出,市場是一只“無形的手”在自動調節。在江門,從事制造業的澳資企業占比不少,也有部分民營企業與澳門有結算關系。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有大量的跨境資金流及資金需求。
“澳門在發展金融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金融體系穩定、國際化程度高、監管環境良好,擁有極低稅收政策以及無外匯管制。也就是說,澳門的資金使用成本比境內要低。”在江門市金融局金融發展科負責人看來,因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通,一場期待已久的“雙向奔赴”拉開了序幕。
江澳金融合作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江門銀行機構與澳門銀行機構合作,通過全口徑外債業務、投注差業務為江門企業向澳門銀行機構融資;二是江門銀行機構通過同業存放吸收澳門銀行機構資金,以及衍生出各種附帶業務。
政府則重在“牽線搭橋”。一方面,江門積極搭建交流交往平臺,多次帶領轄區內金融機構前往澳門洽談,八年來與澳門金管局、澳門銀行同業公會累計舉辦現場交流會超20場次,營造了“政政、政銀、銀企”三線互動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江門拿出真金白銀獎勵:轄區內銀行機構開展跨境金融業務的,都可以申請專項資金獎補。
江門向南,澳門向北。從搭建平臺到共享舞臺,兩地金融雙向發力、相向而行。
更開放
跨境融資暢通產業“血脈”
“7億元債券資金到賬!”
不久前,江門市新會銀海發展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貿區發行7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成為廣東省首筆自貿區債券、江門市首筆境外債券,并成功在澳門交易所上市,由多家銀行認購,募集資金將用于中創新航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江門基地等項目。這是江澳金融合作的雙贏實踐。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近年來,江澳兩地通過發揮各自優勢,推動企業開展跨境人民幣融資等金融業務,推動信用評級國際化,促進兩地金融業持續合作、健康發展。面對層出不窮的金融業態創新,夯實金融穩定的基礎,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江門也拿出了更多功夫。
率先打出的招數就是釋放政策紅利,鼓勵開展跨境金融業務。
江門主動作為,陸續出臺《促進外商投資股權類企業集聚試點發展工作指引》《促進基金和證券業集聚發展實施辦法》等,打通外資入江渠道,為合格境外投資人投資江門市優質項目提供更明確的路徑。
政策搭臺之外,江門還善于用好實體經濟為自己“增信”。
企業有發展前景卻缺乏互認的信用評級,江門就大力推動信用評級共享。去年,江門發布《企業信用評級標準》,并在江澳兩地推廣應用。目前,江門已有2家參與信用評級企業獲得澳門大豐銀行授信8000萬元。
城市首次試點便利華僑華人投資改革,江門就推動外匯收支便利化:指導金融機構建立“跨境電商電子化服務方案”,提高跨境結算效率;支持江門農商銀行面向跨境電商市場主體下降融資貸款利率約100BP。簡言之,企業辦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收支時,流程和時間大大縮減了。
江澳金融合作為兩地帶來了立竿見影的互補效應,這從數據上也得到了佐證。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江澳金融合作累計發生資金2395.71億元,其中銀行間同業存放累計發生額2184.51億元,跨境融資累計發生57.6億元。
根植地方特色、不脫離服務實體經濟本心,成為江門穩步推進特色跨境金融服務的準則。
新方位
從“地緣親近”走向“深度融合”
讓高水平金融攪動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江門還有更大的雄心和布局。
“不論是金融改革還是金融開放,初心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江門市金融局副局長梁育娟表示。
今年,江門將繼續發揮澳門金融行業優勢,推動江澳金融“深度融合”。具體包括推廣江澳信用互認工作、推動江門市優質國有及民營企業在澳門交易所發行債券、推廣應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以及推動兩地金融人才培養和交流合作。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澳門金融業實現差異化和跨越式發展的核心依托,“澳門要協同有產業基礎的城市,產業越發達、規模越大,越將對澳門的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行業產生較大影響。”
當前,江門正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結合自身職能和比較優勢,大力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勇當廣東新一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主戰場。江門提出,要重點打造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力爭今年完成工業投資超1000億元。
要完成這些任務,需要金融業更大的支持,需要江澳兩地金融業的更緊密合作。
合作更講究共贏。澳門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其經濟金融的發展具有獨特性。面對經濟體量偏小、金融深度不夠、產業較為單一的客觀現實,如何發揮開放經濟體、獨立關稅區與中葡平臺的獨特優勢,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澳門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是澳門銀行業持續探索的主要方向。
“抓手就是在灣區尋找合作伙伴。”林江指出,“江澳兩地金融機構共同為一個項目提供貸款,同時在證券、基金、保險逐步建立起業務合作,這就是雙方共贏。”
金融開放更要讓百姓有共鳴。在江門,澳門居民可通過系統線上繳水費,港澳居民可向境外銀行抵押內地不動產。目前,江門已累計為港澳居民辦理人民幣購房業務140.56萬元及外幣購房業務1203.2萬港元,為港澳居民置業提供新便利。
金融同心,連通灣區。抓住了與澳門的金融合作,就是抓住灣區機遇,有利于推動大灣區的金融優勢互補,支持灣區制造業、科技產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成為支撐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的新引擎。
潮起珠江春色新。協同澳門,江門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推開一扇扇門,江門距離世界越來越近。
(記者 張婧媛 梁潔)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