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關于2022年中國天然氧吧評審結果的公示》,恩平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成為本次評選中廣東省唯一獲評地區。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連接粵西的“西大門”,恩平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生態之城。這里被譽為“中國溫泉之鄉”“中國避寒宜居地”,擁有珠三角最大水庫“錦江水庫”、珠三角唯一保護完好的原始次生林“七星坑省級自然保護區”,年均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2192個,“氧吧”之譽名副其實。
榮譽背后,是恩平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樣本。近年來,恩平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用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久前,恩平還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
恩州大地上,豐饒濕地、天藍水清、魚翔淺底、鷗鷺齊飛,隨便一個快門,都能拍出如畫場景。在綠美廣東的春潮下,大灣區西翼正立起一座綠美門戶。
傳承中堅守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什么樣的地方,才能被稱為“中國天然氧吧”?
恩平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莫小飛介紹,天然氧吧是指自然條件下形成的氧吧,多指植被茂密、氧氣含量大的地方。成為“中國天然氧吧”須達到負氧離子含量較高、空氣質量較好、氣候環境優越、設施配套完善等條件,是非常適宜旅游、休閑、養生、研學的地區。“‘中國天然氧吧’是國家氣候標志品牌,也是評價一個區域或景區旅游氣候及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莫小飛說。
在恩平,綠色生態是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
從高空俯瞰,錦江河宛若一條綠絲帶,穿城而過,逶迤前行,緩緩延伸到遠處的青山懷抱之中,繪就一幅綠色發展的“百里畫廊”。數據顯示,恩平市森林覆蓋率高達53.75%,林木綠化率55.24%,擁有省級森林公園,2021年全市平均植被覆蓋度73.7%,各項指標均在大灣區城市中排名前列。
“這里山是綠的,呼吸一口,連空氣都是甜的。”這是每一名到過恩平游客的感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清新空氣的標準為每立方厘米空氣中不低于1000個負氧離子,而目前恩平年均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2192個,遠高于清新空氣的標準。2021年恩平空氣優良天數占全年比重98.6%,空氣質量指數(AQI)達標天數360天,排名江門市第一。
好氣候也是恩平的一張金字招牌。得益于豐富的地熱資源,恩平常年無冬日為83天,占冬季總日數達98%,沒有氣候統計意義上的冬季,非常適合避寒,是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示范城市。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代代的傳承中,恩平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近年來,恩平堅持把生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創建“中國天然氧吧”作為創建省文明城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重要抓手和路徑,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大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嚴格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保護好每一片“恩平藍”“恩州綠”。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恩平建立旅游巡回法庭、環境保護法庭等“專門法庭”,由法院、檢察、公安、生態環境執法機關加強聯動,不斷健全環境資源審判機制和審判隊伍,探索形成了“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審判結果執行機制。
在恩平,最嚴格保護的理念已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舉措、制度,也內化為全體恩平人的共識。
保護中發展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恩平工業園大槐集聚區,325國道旁一排現代化廠房嶄新矗立,智能裝備制造、創業創新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共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難題,恩平給出了自己的“答卷”:進入新發展階段,恩平主動作為、先行先試,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持續推動產業、能源結構調整,在高水平保護中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綠色發展促進更高水平保護。
一方面,恩平探索實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去年,江門市首個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在恩平市那吉鎮揭牌成立。依托于此,恩平建立“1+11+1+N”運作機制,開展全市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形成生態資源資產清單、“生態”項目庫,將碎片化生態資金進行管理整合、轉換提升、市場化交易和可持續運營。
守住青山變“金山”。600多年參天古榕、百畝咸淡水青蟹、萬畝濕地紅樹林……隨著橫陂鎮藍田村與恩平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簽訂生態資源存入協議,藍田村紅線范圍內的獨特資源化零為整,從實物變成了資產。
另一方面,恩平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推動“恩平制造”向“恩平智造”升級。除電聲器材、紡織服裝、建材化工三大傳統產業外,恩平加快構建綠色產業新格局,以“打造廣東一流高端裝備制造重要基地”為目標,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建設智能裝備特色產業園。
過去十年,恩平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總產值增長九倍。2021年,恩平市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總產值達16.9億元,成功創建省“專精特新”企業2家,道氏技術建筑陶瓷材料實驗室成為江門市四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之一。
產業綠色轉型不單需要推動高標準規劃、高質量發展的智慧,更需淘汰低效產能“壯士斷腕”的勇氣。去年初,一場低效產業用地整治提升行動在恩平拉開序幕。近一年來,恩平累計盤活低效產業用地44宗,面積3154.11畝,實現“項目等地”變“地等項目”,為恩平在新一輪綠色發展中贏得先機。
欲窮大地三千界,須上高峰八百盤。青綠之間,恩平這座“智造新城”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特色之路。
治理中共享
“生態+”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仲冬時節,恩平的清晨,城市被一抹暖陽喚醒。蹬上自行車,自在呼吸著清新空氣,在騎行中舒展身體,將百里醉氧線路沿途風景盡收眼底,暢快不已。
生態文明成果正源源不斷地向群眾供給著綠色福利。近年來,恩平立足自身生態、歷史、人文資源稟賦,全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打造以溫泉生態旅游為龍頭,馮如文化、田園文化、紅色文化、華僑文化等品牌為主導的旅游產業體系,不斷探索主客共享、產城融合的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新路徑。
“硬件擴容”和“軟件提質”并舉。恩平加大資金投入,用于旅游配套基礎設施、旅游資源儲備規劃、旅游品牌對外宣傳、全域旅游安全保障、基層旅游環境改善等方面,大力支持和提升旅游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實現硬件軟件雙提升。
在“全域旅游”藍圖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產業主動與旅游相加,釋放出1+1>2的倍增效應。比如,簕菜文化創意園讓游客樂享“旅游+農業”體驗,恩州奇石展覽館工業游項目推動“旅游+工業”發展,研學之旅行打開“旅游+教育”市場,定向越野大賽、青年自行車聯賽、廣東省男子籃球聯賽等體育賽事擦亮“旅游+體育”名片。恩平還推出“十大名菜”“十大名點”網絡評選比賽,瀨粉、燒餅、簕菜等地道美食打響“旅游+美食”品牌。
品牌塑造方面,恩平市委宣傳部作為宣傳主管部門,抓住“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資源特點,主動策劃、深度整合,講好旅游故事,凸顯發展優勢,擴大宣傳面,不斷提升恩平這座生態之城的美譽度。
這樣的創新及探索獲得越來越多的肯定。去年9月,恩平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讓這座大灣區西翼的僑鄉小城再度擦亮了文旅的金字招牌。
如今,從城市到鄉村,從山巔到河流,在森林中呼吸,在公園中游憩,在海風中沉醉,在自然中學習,真正成為恩平全民共建共享的綠色“民生福祉”。
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深挖生態氣候旅游資源,依托冬令溫泉避寒、夏季森林避暑、四季富氧吸氧等特色優勢,配合打造氣象生態旅游線路,大力發展生態康養旅游,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和旅游品質,讓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愿景在恩平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中逐漸綻放光輝。”莫小飛說。
(記者 張婧媛 通訊員 李錦洪 李淵深)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