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們聚集在新會陳皮展臺前,品嘗著剛泡好的熱茶;現場的舞臺演出區,表演著精彩的粵劇、詠春拳;背著書包的小朋友,目不轉睛地欣賞著端莊典雅的東藝宮燈;新會葵藝傳承人趙瓊花,正在葵織扇面上用“鐵筆”烙著“大展宏‘兔’”,寓意兔年吉祥……
在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1月2日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上,代表江門參展的31家企業大放異彩,精彩展示出僑鄉文化產品的獨特風情、僑鄉文化企業的開放姿態、僑鄉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為僑鄉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謀求新動能。
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綻放魅力
一年一度的文博會,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風向標,更是檢閱臺,要想脫穎而出,必須有“獨特風景”。
本屆文博會,江門館展位面積203.5平方米。展館設置多個獨立展區,設計以“中國僑都 詩邑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為主題,采用文化產品實物展示、圖片、視頻、智能互動等形式,集中展示原汁原味的江門獨特僑鄉文化。
進入江門展館,便能看見一盞雍容華貴、光彩奪目的東藝宮燈。精雕細琢的框架彰顯著輝煌的中華傳統韻味,燈窗上繪著的山水與建筑反映著僑鄉文化習俗。這項傳承了700余年的傳統技藝充滿了中國元素,深受海外市場喜愛,卻也曾一度陷入“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生存困境。近年來,在東藝宮燈省級非遺傳承人李仰東的努力下,東藝宮燈知名度逐漸提升。
如今,東藝宮燈傳統技藝緊跟時代,為了更好地走向產業化,與江門大專院校的工業設計及文旅專業合作,制作與僑鄉特色及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旅游產品;與僑鄉旅游景區合作,開展非遺文旅體驗教育活動。“開發文旅產品是我們2023年的工作重點,另外與粵港澳、海外青年文化交流體驗活動也將恢復開展。”李仰東說。
江門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江門堅持構建“文化+”融合發展格局,把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完善產業規劃和政策,強化創新驅動,實施數字化戰略,開展僑都文化產業重塑行動,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江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凸顯,文化產業價值鏈優化升級,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大幅增加,文化產業結構布局更加合理,文化領域集成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文化整體智治體系建設得到優化,文化及相關產業占地方產業經濟比重不斷加大。
本屆文博會現場,創新發展的僑鄉文化產業為人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多精神食糧,琳瑯滿目的文化精品正向人們講述新的僑鄉故事。
講好僑鄉故事 彰顯文化自信
印著鎮濠泥雞的紅包、包裝各異的羅氏柑普茶、新寶堂研發的陳皮白茶和陳皮酵素、臺山特產冬瓜餅、來自碉樓之鄉的開平優品……文博會江門館中,各式的文化產品琳瑯滿目,讓人看花了眼。
只有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的發展壯大、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的培育上不斷奮斗,才能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多年來,江門文化產業從業者們一直為此而努力,他們用精心打造的產品向全省、全國、全世界講述僑鄉故事、展示僑鄉美好形象,彰顯出堅定的文化自信。
在新會區新寶堂陳皮有限公司展示攤位上,柑類茶、陳皮茶商品琳瑯滿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參加展會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方式和渠道,可以讓更多消費者認識我們的產品。此次文博會讓我們增加了一批新粉絲,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的良好平臺。”新會陳皮炮制技藝相關負責人說。
蝦須簾控紫銅鉤、鳳髓茶閑碧玉甌、龍涎香冷泥金獸……文博會上,潮連銅蝦在展臺上栩栩如生。歷經60余年的技藝沉淀,用銅片、銅絲還有鐵鉗、鑷子等工具制作的銅蝦工藝品,像是從齊白石的畫中游出來的一樣,逼真且精致。“大家都夸我們的銅蝦很有特色,畢竟我們是手工做出來的,工藝也做得好。”第三次參加文博會的潮連銅蝦負責人說道,“參加文博會是最好的推廣方式”。
“中國僑都 詩邑江門”展板下,是正在表演詠春拳的師傅們。2007年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鶴山詠春拳,成了文博會表演臺上的精彩節目,引得游客們紛紛駐足觀看。本屆文博會現場設置了表演臺,活靈活現地展示江門僑鄉文化的同時,也以精彩絕倫的表演讓游客大開眼界,成為展覽現場一道亮麗的風景。
近年來,僑都江門借全域旅游建設做好新時代“僑”文章,以文化強市持續推進“僑都賦能”工程,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如火如荼。“通過此次文博會,我們將文化、旅游和體育相結合,讓更多海內外觀眾走進江門、了解江門,達到幫助文旅企業拓展業務、打響企業品牌及全方位展示江門文旅融合、非遺活化發展成果的成效。”江門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說。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