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及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開通,將打破地域區位短板,由東往西,為江門海洋經濟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項目、人才、資金及無限機遇。”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江門市海洋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健華說。
作為持續監測與評估江門市海洋經濟運行狀況的專家,肖健華觀察到,近年來,江門海洋經濟總量呈加速增長之勢,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據初步估算,2023年江門市海洋生產總值約為669億元,同比增速達10.78%,GDP占比約達16.64%,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6.11%。2020年以來,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超8%。”
依海而生,中國僑都江門曾是連接世界的重要門戶和通道。邁進再造一個“海上新廣東”的新時代。江門把目光投向廣袤海域,堅持“陸海統籌、三產融合”,持續推進江海聯動、陸島聯動開發,統籌發展臨海先進制造業、海洋漁業與水產品加工業、海洋旅游業等重點產業,謀劃打造沿海經濟帶,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釋放新的增長勢能,力求在海洋經濟的廣闊天地中要發展、尋機遇、譜新章。
從2020年起謀劃“向海而興”破題,到如今取得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超8%的成績,江門何以乘勢而上,又如何破局圖強,背后有著什么樣的發展邏輯與支撐力?
突破點
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長68.78%
在2024年江門市慶祝“中國航海日”暨航運持續發展論壇活動上,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陳建榕披露一組數據:2023年江門造船業造船完工量57.4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8.78%;2024年上半年,這一數據更是達到48.6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01.95%,工業總產值34.66億元,同比增長42.81%。
江門曾是我省僅次于廣州的第二大造船“重鎮”,擁有悠久造船歷史、深厚工業基礎,如今在提前謀劃布局下,遇到船舶與海工裝備行業的復蘇新周期,迸發強勁增長動能。
一段時間以來,捷報頻傳:2023年8月,經CCS船級社認證全球最大的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四航永興”號在新會完工交付,海工重器由“江門造”向“世界級”跨越;2024年1月,由新會民華船艇承建的中國首臺超100千瓦的氣動式海浪能發電裝置“華清號”成功下水,我國清潔能源開發領域取得又一重大突破;3月,江門首座現代化養殖平臺“臺山1號”在銀洲湖畔下水……
抓住我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的機遇,江門正以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船舶制造等臨海工業為突破點,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現今,東部沿海一帶逐步形成了以銀洲湖為核心區的集群化發展格局,擁有海工裝備產業規上企業18家,包括南洋船舶、航通船業、海星游艇、威立雅等龍頭企業,涵蓋中游的船舶制造、海工裝備制造以及下游的船舶拆解回收、修船等領域。
國際市場上,“南洋型”船舶躋身成為國際標準船型之一,在現代節能型小靈便船舶細分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一。南洋船舶財務總監朱繼雷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今年預計要交付22艘船,總值40億元。
另一廂,側重于建造特種船舶的江門航通的訂單排期已排到了2027年。除了上述的“四航永興”號,它還承建生產了國內第一艘深層水泥攪拌船、國內首套潛水無人切割機等。
江門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江門已成為廣東省中小船舶修造基地,目前正在謀劃1.5萬畝全省最大的海工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高技術船舶及游艇、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海工裝備產業;同時借力“大橋經濟”機遇,加強與廣深合作,主動融入珠三角的海工裝備產業發展體系,爭取在無人船艇、深海漁業裝備等領域實現突破。
江門航通制造中心經理王超期待海工裝備產業園的規劃落地:“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江門的優勢在于沿海可開發用地廣闊,要想脫穎而出,唯有盡快建設好產業園區作為平臺,才有機會招引規模更大的龍頭企業進駐,引領更多上下游企業向江門集聚”。
生產線
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鏈閉環發展
以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為支點,江門撬起了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鏈。
在江門航通今年的造船訂單中,重點項目之一便是為珠海打造一艘155米的深遠海養殖工船。“從廣義上來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也屬于特種船舶的一種。從傳統船舶制造拓展到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江門有底氣、也有實力。”王超說。
作為海洋大市,江門坐擁4800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和全省1/10的大陸海岸線,港口優良、航運便利、漁業資源豐富,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依托良好的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基礎,江門發揮國資擔當,成立海洋集團,布局種苗培育、深海養殖、精深加工、裝備制造、融租服務、海上風電“六位一體”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隨著“臺山1號”下水、162個重力式深水網箱先后“扎根”藍海,江門“全域型”海洋牧場建設規劃藍圖日漸成形——橫向從銀洲湖畔到鎮海灣,謀劃陸基海洋牧場配套產業帶,包括海工裝備產業園、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廣東(江門)漁港經濟區;縱向朝川島延伸,打造近淺海、深遠海兩大海洋牧場產業帶。
廣海漁港周邊,省內單體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漁獲物集散交易中心建設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待9月建成投用后,它將作為廣海漁港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布局水產品交易、餐飲、特產街(海味干貨)、海上安全指揮中心等功能空間,為海洋產業與陸域產業協同發展提供平臺支撐。
《江門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2021—2030年)》提出,以崖門、廣海、川島、橫山和大廣海灣陸地岸線以及川島鎮、北陡鎮、深井鎮、橫陂鎮為節點,構建以漁港為龍頭、漁業為基礎的現代海洋漁業產業經濟發展帶,集聚漁船避風補給、漁貨交易、冷鏈物流、精深加工、休閑觀光等經營業態。
陸海接力、岸海聯動,沿線布局的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廣東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園斗山園區、廣海園區拔地而起,將成為江門建設省級現代化海洋牧場精深加工園區的有力抓手。
從深海到內陸,從海上養殖基地建設,到漁港建設、漁獲交易、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預制菜產品開發,江門現代化海洋漁業產業鏈已然閉環。
新局面
海洋經濟迎來“雙通道”東風
隨著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雙通道”的到來,江門與黃金內灣距離驟然拉近,發展重心也將由內陸逐步過渡至銀湖灣濱海新區、廣海灣經濟開發區等沿海經濟帶。“點”“線”在此匯聚,經略深藍的發展優勢被放大。
在肖健華看來,借大橋東風,江門發展海洋文化旅游正當其時,“江門須進一步整合海島、濱海、溫泉、田園以及海絲文化、農耕文化、僑鄉文化,強化濱海旅游頂層設計,增強旅游吸引力”。
海域空間廣闊、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江門發展濱海旅游兼具先天優勢與地域特色,現已形成“碉樓、溫泉、海島、生態、美食”五大旅游品牌。2023年,江門的海洋旅游業增加值為156.63億元,同比增速20.51%,其中海島游接待游客62.34萬人次,同比增長97.99%。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認為,江門融灣入海,應依托制造基礎、發揮僑鄉特色、突出文化底蘊、用好空間優勢,通過聯合招商推介、攜手港澳資源、加強品牌建設等,為江門建設先進裝備制造基地、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不斷注入新的動能和活力。
江門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規劃為引領,陸海統籌海洋產業布局,這些年先后開展了江門市海岸帶產業布局研究、江門市海岸帶保護開發利用規劃研究、江門市海岸帶生態系統調查評估等系列專題調查研究,推動構建“一帶兩區兩軸”海洋經濟空間發展新格局,實現軸帶聯通,增強與我省“一核一帶一區”戰略發展的鏈接功能;同步構建“三山兩江一海灣”國土生態保護空間格局,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有序開發海洋資源、有為推進海洋生態修復。
強化要素保障,江門市自然資源局發揮參謀作用,建議市政府在全省首創設立了自然資源統籌管理委員會及海洋管理專責小組,先后承接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養殖用海海域使用權市場化出讓等多項省級改革試點,優化提升用地、用海審批效率,建立項目清單庫,強化海洋經濟重大項目的用地、用海保障。2020年以來,全市已取得合法用海手續的用海項目共293宗,用海總面積15260公頃。如今,江門沿海一帶已劃定城鎮開發邊界137平方公里,為漁港建設、文旅發展、水產加工等海洋經濟產業項目提供有力支撐。
眼下,位于銀湖灣濱海新區的深江經濟合作區,規劃的三大園區、超3萬畝產業用地正虛位以待。未來,這里同時鏈接深圳和港澳資源,將有機會承接更多大灣區產業轉移項目,崛起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之城,成為江門向海圖強的強力引擎。
(記者 黃燁倩 通訊員 周玉紅 攝影 楊興樂)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