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歷史性的巨變正在發生。
就在本月,深中通道進入了通車倒計時,江門與“超級城市”深圳的車程距離將縮短至1小時以內。與此同時,還有不到半年,黃茅海跨海通道也將開通,屆時從大廣海灣到港澳也將實現1小時互通。
這是“大橋經濟”改變城市發展進程的重要時刻。
“雙通道”開通,將一舉改變江門不與任何一個大灣區核心城市接壤的尷尬現狀,把前海、橫琴、南沙幾個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與江門緊緊綁定。來自珠江口東岸,以及4個核心城市的高端資源要素,將加速涌入這片成本洼地、投資洼地,為江門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的動力源,重新定義在大灣區城市群中的定位和角色。
通道在“織網”,版圖在“改寫”,江門在“入圈”。
哪些片區和產業能在這場大洗牌中嘗到甜頭,江門接下來會以怎樣的速度、朝什么方向躍升?這可能是我們從未想象過的樣子。
一、進入聯網模式
江門并非深中通道的最直接得益者。
這條大橋東起深圳寶安,西至中山翠亨新區。而從大橋到江門,還要經過中開高速一段距離。換言之,深江之間的最短距離——從深圳機場高速出入口,到深中通道進入江門的首站新會區——全程至少要68公里,車程大約35分鐘。
從行車距離和時間來說,江門的區位優勢不如中山,甚至也比不上同樣需要快速路接駁、但處在黃金內灣的珠海。
但江門絕對有機會爭奪深中通道的最大得益者。
早在20世紀80年代,江門是珠江兩岸的明星城市,GDP一度位居全省第二。而后,香港資源涌向珠江口東岸,帶起了深圳、東莞、惠州。身處珠江西岸腹地的江門,因為遠離珠江口核心城市圈層,難以充分享受到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帶來的紅利。
就像一個蓄水池,基礎牢固、容量巨大,卻苦于沒有好水源流入。從某種程度上說,區位是長期以來江門經濟發展的一大掣肘。
而現在,這個問題終于可以解決了。江門的區位條件,馬上會因為交通路網的改善而大有不同。
深中通道。
東部,江門通過當月開通的深中通道,以及預計2028年開通的深江鐵路,將與深圳實現“直通+公鐵聯運”,極大提高兩地人才和貨物運輸的效率。
南部,被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大廣海灣經濟區,將通過黃茅海跨海通道,與橫琴、澳門相連,并繼續向東通過港珠澳大橋與香港接軌。到時候,中國僑都的優勢將會進一步兌現,激發更多港澳青年回鄉投資興業的熱情。
這無異于,把曾經與珠江口“倒V字”存在一定物理距離的江門,一下子拉回到珠江口核心區。江門正式與其他灣區城市進入聯網模式,有資格深度參與大灣區產業分工合作。
“這是時代送給江門的法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指出,黃金內灣有“黃金”,環灣百公里串起了港澳、串起了深圳、廣州和珠江西岸三大都市圈。“依托制造基礎、發揮僑鄉特色、突出文化底蘊、用好空間優勢,江門就有機會導入黃金內灣的資源。”
胡振宇指出,大橋飛架東西,串起了深圳、廣州和珠江西岸三大都市圈,直接把深圳和江門的距離縮小到100公里以內,這意味著商務成本的極大降低。當“深研發”加上“江制造”,當“深創投”加上“江苗頭”,將激發出更大的火花。
深中通道對于江門來說,固然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江門憑什么有機會超越中山、珠海,在這波“潑天的”紅利中贏得最多?
這就要看深圳所需,以及江門所能。
二、城市格局改寫
今年初,深圳市市長覃偉中在兩會上明確指出,搶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車機遇,加強與中山、江門等產業合作。
這正是深江“雙向奔赴”的共識。
高速發展40多年,深圳正面臨產業空間瓶頸。兩年前,深圳就推出了“工業上樓”計劃,連續5年每年建設2000萬平方米優質、經濟、定制化廠房空間,發出了“向天借地”的信號。
誠然,“工業上樓”可能帶來土地租金增加,部分制造業也對廠房承重有很高要求,只能在“一樓”鋪設。如果在離深圳不遠的地方,有連片優質土地可供產業落地,豈不快哉?這個合作模式,跟十多年前的深圳與東莞有異曲同工之妙。
江門的地,在大灣區里數一數二。
這座城市陸地面積占大灣區1/6,超過港澳深珠莞中6城面積的總和,且開發強度僅11%。
這些地不僅多,而且連成大片。不僅有1395平方公里是連片大型產業集聚區,是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產業集聚區;還是大灣區唯一省重點支持建設的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享受省直達的多重政策優惠。
這也是為什么,江門這兩年一直在推廣“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深圳服務+江門制造”跨市戰略組合布局。
江門想做的,是深圳的“飛地工廠”。
這個定位,不僅關系到江門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而且將深刻改變江門的城市格局——承接產業的空間大多分布在廣闊的縣鎮村,更多工業發展的資源將從中心城區,流入城鎮和鄉村。
這意味著,江門縣鎮村即將進入工業化、城鎮化的新階段,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給區域協調發展帶來全新的動力源。
銀湖灣濱海新區。
比如,深江經濟合作區位于銀湖灣濱海新區,從前還是一片灘涂。這片區域三大園區、超3萬畝產業用地正虛位以待,近年引進了企業超220家,總產值將達到600億元。未來這里同時鏈接深圳和港澳資源,將有機會承接更多灣區產業轉移項目,崛起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之城。
又如,從深江通道接駁到中開高速,進入江門的第一站是新會區大鰲鎮,擔當著江門的門戶,也是門面。如今,大鰲正加緊種樹、治河、修葺農房,強化城鎮生產生活消費配套能力,建設教育強鎮、商貿強鎮、文旅強鎮,想要打造成為深圳人的“后花園”“休閑地”。
江門的縣鎮村能否一躍而起,接住這波“大橋經濟”非常關鍵。
三、重塑灣區角色
江門在大灣區里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可以為經濟大省挑大梁作出什么貢獻?
隨著雙通道開通,這個答案越來越清晰。
去年,江門歷史性地邁上了GDP4000億大關,在全省排名上升至第7位,并成為全省第6個工業投資過千億元地市。在去年年中舉行的全會上,江門提出了一個遠大但不遙遠的目標:用十年左右時間沖萬億。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江門的GDP從1000億到2000億,用了6年時間;從2000億到3000億,用了5年時間。如今,從3000億到4000億,江門也用了5年——面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三年疫情沖擊、內部新舊動能轉換接續等困難與挑戰的5年。
國內許多城市的發展案例證明,接下來的增長,并不一定是線性上升的。
像這兩年江門一直在學習的江蘇南通,十年間GDP從4000多億元翻了一番邁入萬億城市行列。像同樣因為承接深圳產業而崛起的東莞,十年間GDP連跨5個千億元臺階,在2021年成為廣東繼廣深佛后,第4座萬億城市。
江門可以復制這些高速發展模式,創造屬于自己的傳奇嗎?最近三年,江門一直在學習,學習別人怎么迎接“大橋經濟”,學習怎么銜接深圳的“硬件”和“軟件”。
江門—深圳“組合港”航線開通。
去年,江門與深圳共同組建江門市人才發展集團,江門市政府和深圳國際仲裁院共建的深圳國際仲裁院江門中心正式啟用,上百位江門年輕干部赴深圳體悟實訓。
今年,江門籌備成立學習借鑒深圳經驗辦公室,系統化、常態化學習深圳經驗、深圳方案、深圳智慧,以一流市場、一流服務招引高質量項目、帶來可持續投資。同時,深圳機場江門航空港將與深中通道同步啟用。
這座手握大橋、空間、工業、僑鄉、成本一手好牌的城市,要向外界證明:江門是廣東經濟的新生力量,有能力也有條件在新階段大灣區建設中取得新進步,堪當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廣東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主戰場,為全省大局作出應有的貢獻。
這輪學習成績如何,“大考”當前,很快就能得到驗證。
(策劃 朱偉良 統籌 潘曉晨 記者 李靄瑩)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