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軌道車,沿著1300米的斜井隧道,駛入位于地下700米的實驗室建設施工現場,對于記者來說,是一次“地底探險”,但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科學家和施工人員來說,卻是每天的“通勤方式”。
這個地處江門開平市打石山地下700米的實驗室——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建成后將是世界最前沿的高能物理實驗裝置。工程在2015年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粒子中的一種,主要誕生于粒子物理或核物理過程。它能穿巖破壁,以光速直飛,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有“幽靈粒子”之稱,極難捕捉。要讓它“現身”,必須用高精度探測器,在中微子流量大的地方測量。而核電站的運行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江門開平市毗鄰陽江核電站和臺山核電站,在測量中微子的密度和數量上具有極大優勢。
2月初,記者來到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穿上白色防護服、戴上藍色安全帽走入恒溫21℃的實驗大廳,發現主探測體已經初具雛形。江蘇湯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有機玻璃安裝項目經理張高峰介紹,現場50多名工人正在進行有機玻璃球的安裝。走進直徑41.1米的不銹鋼網殼、直徑35.4米的有機玻璃球,仿佛置身于科幻大片中。
未來,球體內部將注入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而整個探測器將浸泡在位于地下實驗大廳內44米深的水池中央,被3.5萬噸超純水包裹,就像一個泡在水桶里的“大西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錢小輝介紹,目前,中心探測器安裝進度已超過70%。安裝中心探測器的同時,科學家還在同步進行液閃混制與純化設備、反符合探測器等安裝調試。春節將近,科研人員和建設者仍堅守一線,各項實驗裝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為什么要將這個龐然大物建在地底?錢小輝對記者說,由于地面上有很強的宇宙射線,會干擾對中微子的探測。山體和巖層就相當于過濾器,可將宇宙射線的強度大幅降低,科學家可以探測得到純凈的中微子信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志民在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已經工作9個年頭了。他目前主要工作于深地下實驗相關領域,包括宇宙線、中微子物理、暗物質相關的探測與研究。王志民博士畢業后就加入了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后“轉戰”江門,參與中微子實驗的預研、測試與建設工作。
記者見到王志民時,他正在地下的液體閃爍體廳內進行多項數據的監測和分析。他所做的工作是為了實現液體閃爍體的進一步純化,以達到中微子實驗對液體閃爍體天然放射性的要求。
液體閃爍體的潔凈度要求極高,整個探測器需要注入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其中最多允許有0.008克灰塵總量,王志民和團隊的工作就是要一批批制造出達到要求的液體閃爍體。
王志民稱,按照工作進度,團隊計劃在春節前完成探測器的灌裝。但科研工作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要邊解決問題、邊往前推進,實際的工作進度可能會稍微慢一點。
在液體閃爍體廳內的顯示器上,相關數據不斷更新,“通過數據,液體閃爍體的性能和特征可以進一步分析出來,我們需要對各種數據及時整理,看看有沒有問題。”王志民說,“到目前為止,監測的數據和預想基本符合,希望我們在春節后開組會時能有一個初步的結果,這樣就能和其他科學家開展進一步的討論。”春節期間,實驗室預計有近百人值守科研、建設崗位。
研制探測器的9年中,諸多關鍵技術難題被錢小輝、王志民等科技工作者攻克。他們成功研制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尺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打破了國際壟斷;研制了國際上最高性能液體閃爍體的批量制備系統,順利完成高性能液體閃爍體的中試研究;完成了有機玻璃球、不銹鋼網架等探測器關鍵部件的設計、研制,并實現了批量生產……
探測器建成后,水池將封蓋,探測器將在“不見天日”的情況下運行。屆時,這個中微子探測器將成為世界上能量精度最高、規模最大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
(記者 張笛揚 董有逸 賀達源 董天健 統籌 徐勉 張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