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惠州市博羅縣的供銷漁場,一條魚被捕撈上岸,隨即運往位于當地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下稱“大灣區農產品基地”)。經過檢驗和加工,最快當天中午,這條魚就能出現在大灣區居民的餐桌上。
在博羅縣,每天有超過2萬斤魚走上這一場大灣區供應之旅。作為全省農業大縣,博羅有著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的農產品,發展食品產業有著天然優勢。“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博羅把成立重點產業鏈專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一招”,聚焦現代農業(食品)等重點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4年,博羅縣現代食品產業產值增長8.5%,躋身成為全縣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之一,并引進22宗項目,總投資約61.4億元。2024年11月14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第二批廣東省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市、區、鎮),博羅縣成功入選。
從當家“土特產”到食品產業
政府牽頭搭建產業鏈
最近,在博羅縣龍華鎮山前村的荔枝果園里,數千畝荔枝的果皮逐漸覆上鮮紅,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采收季。
“預計6月10日‘妃子笑’就會集中上市。”山前荔枝專業合作社社員黃鵬達說,屆時,這些荔枝將裝在統一設計的“羅浮山荔枝”包裝箱里,銷往全國各地。
龍華荔枝、柏塘山茶、石壩三黃胡須雞、觀音閣黑糖、楊僑金錢龜……在博羅,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當家“土特產”。據悉,博羅已有6個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和33個“粵字號”農產品,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和食品加工中心。
不過,從“土特產”到成規模的食品產業鏈,仍然是一段漫長的路途。此前,博羅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尚不完整,優勢企業的龍頭帶動效應并不明顯,常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食品產業是縣域優勢產業和強縣富民產業。為此,博羅下定決心打破困局。去年以來,博羅針對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成立產業鏈專班,以牽頭領導、責任單位和相關企業為主體,梳理出食品產業龍頭骨干企業清單、重點投資項目清單,圍繞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著力構建貫通上下游的現代化食品產業體系。
從田間地頭到超市貨架
本地化采購實現“隔墻供應”
放血、開背、清洗、切片、腌制……在位于博羅縣泰美鎮的廣東永寰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永寰公司”),運到工廠的活魚都會在第一時間被宰殺,加工成為預制菜產品后,送往全國各地的餐飲店,用于烹飪烤魚或酸菜魚等菜肴。
永寰公司總經理林仁真告訴記者,早在2021年,該企業就已落戶博羅,看中的正是當地的農產品供應能力。經過產業鏈專班的“牽線搭橋”,如今,永寰公司七成左右的淡水魚原料均在博羅本地采購。
“我們會定期對養殖點進行水質、土壤和魚的品質化驗。魚車到了卸魚區,由專人取魚進行快速檢測后,沒有質量問題才能進入生產線。”林仁真表示,就地取材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和運送過程中的損耗率,更確保能從源頭把控原材料質量。
距離永寰公司70公里處,知名飲料企業——廣東椰泰飲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椰泰飲料”)投資6億元新建的生產基地即將投產。
“這些年我們把準了消費市場的脈搏,產品銷量和產值平均增速達到50%以上,2024年集團總營收達到23.5億元。”椰泰飲料相關負責人李志成告訴記者,新生產基地配備了10條全自動無菌飲料生產線,達產后預計年產能可達到30萬噸,年產值超過10億元。
在產業鏈專班的助力下,目前椰泰飲料已在博羅成立銷售公司,且有不少產品原材料在當地采購,實現“隔墻供應”。從田間地頭到生產車間再到超市貨架,一個細分領域的產業鏈初步搭建。
從產業鏈到產業集群
“超級鏈主”打造大灣區最大產業集群
5月,在位于博羅縣泰美鎮的大灣區農產品基地,三期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繁忙。
在博羅縣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鏈的版圖中,大灣區農產品基地這一“超級鏈主”有著關鍵作用。按照規劃,這一基地將在今年內全面建成,形成每年500萬噸農副產品流通量、300億元產值的服務能力,成為大灣區規模最大的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
大灣區農產品基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基地已吸引80多家企業入駐,涵蓋凈菜加工、生鮮出口、預制菜等業態。
如今,產自博羅縣的各類農產品絡繹不絕地運往大灣區農產品基地,在各企業完成加工后,銷往全球各地。
廣東省領鮮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領鮮食品”)就是其中一家。“我們生產的原料主要是雞蛋,基地巨大的冷庫容量讓我們的原料倉儲再也沒有后顧之憂。”領鮮食品負責人王國勇介紹道。
在領鮮食品的生產線上,一枚枚雞蛋經過清洗、煮制、冷卻、脫殼、巴氏殺菌、包裝等自動化生產工序,最終成為可直接食用的溫泉蛋、溏心蛋或鹵蛋。“經過深加工,一枚雞蛋的價值提升了至少5倍。”王國勇說。
在大灣區農產品基地相關負責人看來,基地打造的是一個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的“超級平臺”,其核心就在于承載農產品加工流通、資源整合、交易服務和數字化運營。“通過‘筑巢引鳳’,讓入駐企業快速成長,推動實現聯農帶農。”該負責人說。
(記者 廖鈺嫻 攝影 梁維春)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