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城市 > 惠州分站 > 最新動態

惠州發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10年后躋身全國一流城市行列

2025年03月11日 來源:南方日報

[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就是城市發展的“預”,無論是城市山江湖海等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還是城鎮、產業空間的安排,都依托于規劃的指引和約束。

  近日,在前期成功獲得省政府批復后,惠州市自然資源局正式印發《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總規》),統籌安排全域全要素空間資源布局,支撐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預計到2035年,惠州的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國一流城市行列。

  與此同時,《總規》明確了城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生態保護和城鎮體系發展策略,如謀劃“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筑牢“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生態保護格局、打造五級城鎮體系結構以及構建復合高效交通網絡等,延伸至城市發展方方面面。

  當下,惠州正加速融深融灣,全力發展實體經濟,縱深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總規》的印發實施將如何引導城市新發展?

  城市目標

  10年后常住人口850萬

  建成灣區現代化城市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擁有突出的土地空間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隨著產業集聚發展,未來有望成為大灣區新增人口和產業功能的重要承載節點。

  在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破6”,達到6136.4億元,并成功晉升全國GDP50強的城市發展新階段,《總規》在發展目標任務和資源要素配置規則上予以明確,為百尺竿頭的惠州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指引。

  文件顯示,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對城市未來10年—35年進行科學指引。范圍包含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其中,市域范圍包括惠州行政轄區內全部陸域和管轄海域國土空間,中心城區范圍包括橋東、橋西、江南、江北、龍豐、河南岸、水口、小金口和林場8個街道和1個林場,總面積338.47平方公里。

  惠州未來會成為什么樣子?《總規》提出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的建設目標;明確城市性質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珠江東岸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重要城市。

  不難看出,無論是城市目標還是性質,幾乎都是對于前期惠州提出的城市發展策略的落實。但也有新意,“新增長極”“一流城市”的目標如何達成,具體的建設時間表等備受市民關注的內容,在規劃中有了明確的標準和排期。

  《總規》指出,惠州今年將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產業競爭力更具新優勢,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2035年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國一流城市行列,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城市;2050年,惠州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社會和諧安定有序、文化魅力蜚聲海外的活力宜居典范城市。

  結合城市能級的躍升和產業發展集群,在現有的600多萬人口基礎上,《總規》預估2035年惠州市域常住人口規模將達到850萬人左右,城鎮化率達到85%左右。城市將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950萬人的需求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千萬級人口需求預留遠景國土空間格局和相應資源配置能力。

  空間格局

  打造“豐脊擁灣,山海聯動”

  城市空間格局

  城市土地廣、自然資源稟賦……并不意味著在城市發展中可以隨意使用,而是應該有節奏、分區域,無論是城鎮擴容、產業發展,還是資源開采等,都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對此,《總規》統籌劃定“三區三線”,結合城市自然地理格局、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布局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線”,科學劃定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區”。

  為何說科學?源于各功能區精準服務于城市發展需求。例如,參與“雙區”建設、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高民生配套水平等功能的重點地區就優先被納入城鎮開發邊界,確保城市建設高效落實。

  “7個工業園區在規劃中就完全被納入了城鎮開發邊界內,這也為園區產業的落戶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依托“三區三線”,規劃還將優化構建市域空間格局,在市域層面,以“豐”字交通主框架為支撐,串聯城市發展重點功能片區,打造“交通引導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的空間布局。在強化市域空間統籌基礎上,沿羅浮山、象頭山、蓮花山等自然山體和海岸線等界限,謀劃“豐脊擁灣,山海聯動”的“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具體到何謂“1+1+1”保護格局?即把全市劃分為1個生態發展區、1個城市發展區和1個海洋發展區,引導各區域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

  其中,生態發展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花園”,堅守生態屏障,探索“兩山”價值轉化的新路徑。通過加強羅浮山、南昆山、蓮花山與珠三角外圍連綿山體的協同保護,筑牢粵港澳大灣區外圍丘陵淺山生態屏障。

  城市發展區則建設集聚高效的“活力城市”。結合重點項目及千億級園區等重點平臺,優先保障增量國土空間資源供給,打造惠州建設“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主戰場,塑造惠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樣板區,實現存量空間盤活利用和城市品質全面提升。

  海洋發展區則將塑造兼具經濟發展動力和宜居品質的“魅力海灣”。以海岸帶為載體協調陸海開發“大格局”,推動陸海生產生活空間相協調,以世界級港口群和臨港產業集群支撐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

  城鄉融合

  構建“三區一帶”農業空間

  支撐城鄉融合發展

  “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惠州鎮村迎新發展。《總規》對此同樣高度關注,將引導構建“三區一帶”農業空間格局,支撐城鄉融合發展。

  其中,“三區”為現代都市農業區、城鄉產業融合區、惠美鄉村優勢區,“一帶”為農旅一體濱海經濟帶。

  具體到內涵,現代都市農業區主要包括惠城區橫瀝鎮、蘆洲鎮、水口街道、汝湖鎮和惠陽區平潭鎮等近郊地區,依托區位優勢和農業生產基礎,高質量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城鄉產業融合區引導農業農村發展與城市更新緊密結合,建設農業產業強鎮和示范村;惠美鄉村優勢區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建設集山地綠色生產、山水田園觀光、農事體驗、登山健身、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山地生態農業經濟圈;農旅一體濱海經濟帶則以海洋資源、傳統文化為依托,打造高品質農旅濱海經濟帶,促進濱海休閑旅游、漁業產業、海洋牧場發展。

  立足農業空間格局,未來依托各地農業資源條件,將大力推進惠州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做強做精絲苗米、馬鈴薯、梅菜、荔枝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支撐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建設,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除了農業,鄉鎮產業也將得到有序發展。通過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布局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有效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需要,引導鄉村產業在縣域范圍內統籌布局,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生態空間保護格局也將有序搭建。《總規》稱,依托城市多樣化的生態資源要素,城市將加快筑牢“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生態保護格局,鞏固粵港澳大灣區外圍丘陵淺山生態屏障,以南昆山、羅浮山、蓮花山等山脈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外圍丘陵淺山生態屏障整體保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南部藍色生態保護灣,加強濱海濕地、入海河口、紅樹林、珊瑚礁、海島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以及建設多功能生態廊道,維系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值得注意的是,惠州還將在規劃體系下引導實施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分別實施山體修復、林相修補、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級管理,受損海岸線生態修復和污染源綜合治理,以及海岸線分類分級管控等,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

  資源配置

  構建五級城鎮體系

  土地優先支持產業

  人口穩增、能級提質,《總規》在勾勒出城市未來美好的同時,明確了城市接下來要走的路。

  城市建設如何推進?文件提出構建起“主中心—副中心—縣城—重點鎮—一般鎮”的五級城鎮體系結構。明確以惠城(含仲愷)為主中心,重點布局行政管理、科技創新、總部金融、文化交往等功能;惠陽(含大亞灣)為副中心,圍繞對接深圳都市圈建設,以商務服務、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為主導功能,完善城市綜合配套功能,預留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空間。

  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惠東、博羅和龍門三縣縣城的縣域輻射帶動能力,提高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水平,引領就地就近城鎮化。劃定21個重點鎮和29個一般鎮,強化綜合服務和特色產業功能,滿足鄰近鄉村地區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就業需求。

  在產業發展策略上,《總規》要求全面支撐“2+1”現代化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強化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國家級園區的空間資源保障,在周邊地區預留園區擴區空間;集中各縣(區)空間資源,引導產業資源集中布局,支撐建設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等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并鼓勵和引導園區外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引導新增工業項目優先向工業園區集中布局。

  在實施路徑上,惠州未來將持續加強產業用地規模保障,優化工業用地供給和保障方式。全市劃示的304.61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控制線,優先布局工業用地以及物流倉儲等生產性服務業用地,保障實體經濟和生產性服務業用地需求。同時鼓勵低效閑置的工業廠房、倉庫,在不改變土地用途前提下對廠房進行升級改造,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推動產業升級和土地高效利用。

  城市居住體系和公共服務空間布局也將得到有序統籌。

  《總規》指出,按照城鎮居住用地占城鎮建設用地比例不超過40%要求,引導新增用地向縣城、中心鎮和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地區集中布局,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同時面向惠州市域和珠三角地區公共服務需求,提供行政、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等綜合服務功能,構建均衡協調的城市生活空間。

  交通體系

  打造復合高效交通體系

  完善“軌道上的大灣區”

  近年來,贛深高鐵、廣汕客專,以及城際、高速等交通設施不斷延伸,城市交通出行變得越來越便利。但對于未來的惠州人來說,顯然仍有新期待,對此,《總規》指出,未來的惠州將構建起復合高效的對外交通網絡和一體化的城市交通網絡布局。

  在空港建設層面,目前正在擴建的惠州機場將協同深圳打造區域性航空樞紐,立足深圳第二機場定位,打造千萬級干線機場,按照預測2035年旅客年吞吐量1100萬人次規模推動機場空間擴容,服務惠州、深圳和東莞東部、河源、汕尾地區航運需求,以軌道為支撐建立與周邊地區高效通達的多方式、快速集疏運交通體系。

  海港建設空間也將得到預留,在未來將構建“一港兩地四區”格局,重點加快大亞灣、惠東兩地港口建設,優化荃灣港區、東馬港區、惠東港區、內河港區等四區布局,聯動廣州港、深圳港等沿海主要港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發揮江海聯運、鐵水聯運優勢,打造大灣區乃至全國南北出海新通道。

  陸上“軌道上的大灣區”也將加速成型,結合現有的高鐵和城際站線布局,預留惠州南站、惠陽站、惠州北站、惠州站四大軌道樞紐站點建設空間,完善城市交通接駁體系。同時加快推進深汕高鐵建設,適時推動廣河高鐵實施,遠期預留深河高鐵、龍汕鐵路建設通道,以及開展惠大鐵路電氣化改造研究、規劃預留疏港鐵路專用線等建設通道,推動交通運輸與產業融合發展。

  對外公路交通則將架起“十橫八縱兩加密”的高速公路網絡。預留惠霞高速、惠坪高速、惠州至肇慶高速等“豐”字交通主框架及其他高速公路建設空間,到2035年,全市高速公路總長度將超過1500公里,實現與相鄰城市間至少兩條以上高速直通,2小時可達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

  城市內部道路則將結合現狀干線布局,構建起“九橫八縱一連接”的骨干道路主骨架,全面提升金山新城、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等重點發展區之間的直接連通水平。中心城區則規劃形成“兩環十四射”干線道路網絡,保障中心城區與縣區直通直聯,減少過境交通對中心城區生活區干擾。

  此外,城鄉居民慢行系統和景觀旅游體系也將得到完善。通過布局覆蓋中心城區、全市域的慢行網絡及綠色廊道系統,以及打造生態景觀路、濱海旅游公路和串聯古驛道主題游徑、登山步道等游徑網絡,全方位地提升市民出行品質。

  (記者 張峰 攝影 王昌輝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广元市| 昂仁县| 碌曲县| 谷城县| 通榆县| 新沂市| 康定县| 刚察县| 麦盖提县| 山西省| 阳原县| 洛扎县| 景东| 鄯善县| 孙吴县| 新和县| 如东县| 枝江市| 昌都县| 九龙坡区| 兰西县| 来凤县| 札达县| 虎林市| 谷城县| 东源县| 修武县| 百色市| 沙洋县| 九寨沟县| 江门市| 泰和县| 贡山| 苍溪县| 安仁县| 呈贡县| 团风县| 墨脱县| 阿尔山市|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