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三批)新聞發布會。本次共發布16個典型案例,涵蓋要素跨境流動、營商環境、民生融合、重大平臺建設等重點領域。其中,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報送的《惠州創新推動與香港實現組裝合成建筑產品標準互認》入選第三批典型案例,生動展現了惠州市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成果。
據介紹,2022年以來,廣東省大灣區辦建立健全常態化典型案例遴選工作機制,每年組織開展遴選工作,選出一批具有先進性、創新性、示范性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近期,廣東省大灣區辦組織開展了第三批典型案例遴選工作,并遴選出16個典型案例。與前兩批典型案例相比,第三批典型案例延續了創新價值高、示范效果好等特點。
當前,惠州市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如今,惠州與大灣區城市在經濟、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加緊密,民生質量持續提高、人文互動更加頻繁。
近年來,惠州市通過創新“一個聯盟,一個標準,一站式服務”模式,打破與香港在組裝合成建筑(下稱“MiC”)領域跨境協同規則機制壁壘,有效推動粵港組裝合成建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一是成立內地首個組裝合成建筑供港聯盟。吸納惠港兩地涵蓋產業鏈上下游的 MiC 企業為會員,與香港建筑業承建商聯會等行業商會達成戰略合作,發揮聯盟的橋梁作用,實現惠港兩地企業精準對接。
二是推動惠港 MiC 產品實現標準互認。供港聯盟對入會企業在標準規范、商業規則、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統一規范,探索與香港建造學院共建組裝合成建筑學院及裝修建筑建材標準認證實驗室,推動與香港共同制定MiC產品標準,實現惠港MiC產品標準互認。
三是提供MiC企業“走出去”“引進來”一站式服務。以供港聯盟為載體,為境內企業提供產品推介、合同審查、知識產權保護、糾紛調解等涉外服務,為境外行業龍頭提供內地政策咨詢、市場調研及建設過程協助等一站式服務。
惠州市探索MiC產業粵港協同新路徑,成為香港在內地主要的MiC生產基地,有效助力香港建筑項目快速落地。供港聯盟成立以前,惠州供港MiC產品訂單只有300萬港元。2023年8月供港聯盟成立以后,訂單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11月,惠州供港MiC產品訂單總金額已累計35億港元,并成功開拓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等市場。
(記者 馬發洲 通訊員 吳志堅)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