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莞惠城際北延線施工不斷加速,有望在今年7月底基本完工并于年內通車。作為惠州市首條自主投資建設的城際鐵路,這一線路連通莞惠城際惠州小金口站和贛深高鐵惠州北站,可實現深莞惠旅客更快速跨城通勤,成為惠州加快建設和融入“軌道上的都市圈”的又一新通道。
同樣加速不停步的,是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的步子。近日,惠州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惠州市貫徹落實〈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工作分工方案》(下稱《方案》)。《方案》聚焦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攜手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協作發展海洋經濟、構建區域開放新格局、共建公共服務優質生活圈、加強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創新體制機制與規劃實施保障八大方面,謀劃全面貫徹落實《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的行動指南,助力惠州更好發揮在深圳都市圈建設中的副中心作用,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與此同時,《惠州市貫徹落實〈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年重點任務清單》同步印發,明確了“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等14個方面的67項重點工作任務和責任單位,為惠州更積極主動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定下了更清晰的“路線圖”。
硬件互聯
一體化交通體系讓城市更“近”
“現在坐城軌感覺越來越像坐地鐵了。”最近,在惠州和東莞往返通勤的人們察覺到,莞惠城際有了新變化——每天開行的列車數量增加了一倍,行車間隔更短,列車運營服務時間更長。
原來,從3月起,莞惠城際就已開啟“公交化”運營。乘客買票后,可以像搭乘地鐵一樣隨到隨走。這一變革,讓同在深圳都市圈的惠州和東莞變得更“近”了。
打造一小時通勤圈,是培育都市圈的基本路徑。去年12月,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發布,惠州全域“入圈”,并且被明確為深圳都市圈的兩大副中心之一。
硬件的聯通,是都市圈一體化建設的基礎。對于面積達16273平方公里的深圳都市圈,只有通過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才能改變城市之間相對獨立、聯系松散的局面。
為此,《方案》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列為第一項重點工作,圍繞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打造一體化的樞紐體系、加強城際干線公路建設、共同打造智慧都市圈、完善安全韌性的能源資源保障體系5個方面,提出了17項具體措施。
當前,惠州正加快建設深汕鐵路惠州段、惠陽站綜合交通樞紐等軌道交通項目,積極推動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圈”外,惠州將打造多向貫通的對外鐵路通道格局。“圈”內,惠州將推動構建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打造1小時通勤網。同時,探索都市圈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一張網”,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建設,大力推行軌道站城一體化開發。
航空運輸和港口建設,是惠州作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發揮一體化樞紐作用的重要環節。《方案》提出,建立協同聯動的國際航空樞紐體系,以深圳機場為主樞紐,發揮惠州機場作為深圳第二機場的功能。同時,優化都市圈港口群功能布局,復制推廣“鹽田―惠州”和“蛇口―順德”港口企業間合作模式,優化海關監管模式,實現一體化監管。
完成深汕西高速惠州段擴建,加快惠霞高速、惠肇高速、惠州稔平環島高速、惠河高速改擴建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惠坪高速、惠州機場高速前期工作,推動新清大道(G228連接東莞)建成通車,加快推進新龍大道等項目前期工作,推動深莞惠紅色干線一期、將軍東路二期建成通車,啟動新深惠快速路建設,加快新龍大道、新南大道、X886線、YB51鄉道(接深圳吉惠路)等對接深莞道路前期工作,加快推動吉旺路(接深圳丹梓北路)、金聯路(接深圳金聯路)、龍盛五路(接深圳青松西路)建設,加快推進龍山一路(接深圳南坪快線)的規劃銜接……在惠州,更加密集的城際干線公路路網正在“織就”,連接深莞惠三市的跨界道路逐一規劃銜接,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跨界路網體系加速構建。
產業協同
將建4個跨區域產業組團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各地加快培育新動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遵循。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先鋒示范,深圳都市圈同樣力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領跑者。
4月13日,惠州學院能源與物理學院正式成立,將重點建設新能源、新型儲能等緊缺學科專業,服務惠州及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新能源電池)產業,培育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打造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和區域新能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立足深圳都市圈,《方案》提出攜手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體系,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聯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高質量建設跨區域產業組團。
產業所需,技術所指。聚焦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領域,惠州將支持都市圈內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若干國家產業創新中心,開展先進適用技術開發與應用、提供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同時,支持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當前,惠州正推動仲愷高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稔平半島能源科技島等創新平臺協同發展,加快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今年3月,惠州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兩大產業集群,再次入選“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借力深圳都市圈,惠州將共同建立完善“總部、研發、試產、中試、高附加值產品核心工廠+分工廠規模化生產”的區域分工體系,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
在新興產業集群方面,惠州將重點加快創新藥品、高端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努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建設4個跨區域產業組團,包括坪地―清溪―新圩綠色低碳產業組團、潼湖―銀瓶創新區裝備制造產業組團、龍崗―坪山―大亞灣―惠陽高端制造產業組團、坪山―龍崗―大鵬―惠城―博羅―龍門健康產業組團。
軟件銜接
加速優質生活圈“深融合”
都市圈的一體化,除了更緊密的硬件互聯和產業協同,也意味著制度、規則等“軟件”的“接軌”。
近日,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市聯合簽署《深圳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框架協議》,明確了都市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法規標準協同、自然生態空間保護監督、污染防治攻堅等十大領域合作任務,提出共同建立健全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協調會議等四大合作機制,進一步促進深圳都市圈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交流。
建立一體化合作機制,是實現都市圈內制度規則“軟銜接”的必由之路。《方案》明確,實施“灣區通”工程,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推動港澳居民出入境證件便利化使用,推進在廣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同時,推動跨境執業資格準入和專業資格互認,推進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積極為港澳青年在都市圈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提供便利。
如今,越來越多港澳青年選擇來到惠州干事創業,開啟了工作生活的新篇章。這不僅是區域發展和人才交流的新契機,也是推動優質生活圈“深融合”的新路徑。
《方案》提出,從教育、醫療、養老和托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住房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共建公共服務優質生活圈。
在教育方面,惠州將在臨深區域開展基礎教育聯合辦學試點,深惠探索共建九年一貫制學校并共享學位。加強各城市教育交流合作,推動建立都市圈教育專業委員會,探索跨區域名校集團化辦學模式。
在醫療上,依托深圳現有醫院布局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進惠州醫院高質量發展,支持三級醫院擴大都市圈醫療輻射力。同時,支持深圳高水平醫院與惠州醫院組建醫療聯合體,提升重點專科診療能力和水平,構建多層次一體化醫療保障體系。
養老方面,擴大都市圈養老托育服務有效供給,建立都市圈養老資源協同開發機制,推進都市圈內養老服務規范化、標準化、一體化,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跨區域合作。
融入深圳都市圈,接軌圈內城市,惠州邁出了更堅定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惠州還將探索在臨深片區與深圳共建安居人才社區,推進工傷、養老、失業保險跨地區轉移接續或歸集使用,加快都市圈社會保障接軌銜接。
惠州市貫徹落實《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
2024年重點任務清單(部分)
一.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
◎配合深圳加快推進深汕鐵路項目建設
◎積極配合深圳加快推動深惠城際鐵路坪地至惠州段規劃建設工作
◎年內建成莞惠城際北延線項目
◎推進惠陽站樞紐項目年內動工
二.打造一體化的樞紐體系
◎提請引入深圳機場集團參與惠州機場二期擴建項目
◎惠州機場飛行區新建6個停機位力爭上半年投入使用
◎推動惠州港擴能升級,完成荃灣、東聯、碧甲航道擴建和荃美石化碼頭、LNG接收站碼頭等項目落地
三.加強城際干線公路建設
◎完成深汕西高速惠州段擴建,加快惠霞高速、惠肇高速、惠州稔平環島高速、惠河高速改擴建等項目建設
◎加快推進惠坪高速、惠州機場高速前期工作
◎推動新清大道(G228連接東莞)建成通車
◎推動深莞惠紅色干線一期、將軍東路二期建成通車
四.共同打造智慧都市圈
◎力爭全年新建5G基站2500座以上
◎完成全市95%以上區域千兆平臺部署
◎積極推動惠州綠色數據中心建設
◎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潤澤、中國移動等項目建設
五.完善安全韌性的能源資源保障體系
◎確保“2518”廣東省新增支撐性電源送出工程第一階段工程500千伏陸豐甲湖灣電廠3、4號機組擴建項目接入系統工程建成投產
◎推動惠州LNG接收站一期、惠州—海豐干線惠州段年內建成投產
六.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推動兩大科學裝置項目地方配套工程建成投用
◎加快“基于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的核能技術應用基礎建設項目”建設
◎在東江實驗室設立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研究中心
◎加快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惠州分中心建設
七.聯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推動旭硝子玻璃四期、仲愷龍旗電子手機/平板制造三期等重點項目加快建成投產
◎指導TCL王牌、龍旗電子等重點企業爭創省級“鏈主”企業
◎推動儲能制造業2024年實現產值1500億元以上儲能應用新增裝機規模340MW以上
◎推動2家企業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八.高質量建設跨區域產業組團
◎共建坪地―清溪―新圩綠色低碳產業組團
◎共建潼湖―銀瓶創新區裝備制造產業組團
◎共建龍崗―坪山―大亞灣―惠陽高端制造產業組團
◎共建坪山―龍崗―大鵬―惠城―博羅―龍門健康產業組團
九.協作發展海洋經濟
◎印發《惠州市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
◎積極推動中廣核惠州港口新增15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納規
◎深入開展深圳―東莞、深圳―惠州―深汕特別合作區―汕尾海上旅游航線惠州段配套碼頭前期研究工作
十.構建區域開放新格局
◎在惠東縣、博羅縣和龍門縣開展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試點
◎持續推動中山大學與惠州深化合作
◎推行“一照多址”“一證多址”改革
◎推動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互通互享機制
◎實施港澳醫師、護士跨境注冊在惠執業服務
◎主動對接自貿試驗區前海等3個片區,推進落地一批協同創新項目
十一.共建公共服務優質生活圈
◎探索惠州臨深區域學校結對,跨區域學校交流,教學資源共享
◎推動都市圈醫療信息共享、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組建深莞惠醫療聯合體
◎在惠州臨深片區探索與深圳共建安居人才社區
十二.持續加強生態環境共保共治
◎加快實施淡水河卡口堵點河段(城防段、聯想工業園段)項目建設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方案編制工作
◎協同開展清潔柴油車、綠色港口建設行動
十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深化惠東縣、龍門縣與深圳龍崗區博羅縣與深圳福田區的對口產業協作關系
◎完成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一期收尾工程二期全面建成運營,三期項目全面動工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承辦2024年全國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會
十四.創新體制機制與規劃實施保障
◎推進深圳都市圈重大項目以及320宗2024年省、市重點項目建設
(記者 廖鈺嫻 攝影 王昌輝 統籌 羅銳)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