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招商引資迎來“開門紅”!1月底,該產業園產業項目投資簽約儀式舉行,7宗產業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共約145億元,年產值約218億元。地處惠東縣白花鎮的新材料產業園與大亞灣石化區聯動發展,共同支撐建設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萬億級產業集群。
這是惠州全力以赴拼經濟、抓項目、擴投資,推動“3+7”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壯大“2+1”現代產業體系的生動實踐。發展成效用結果說話,去年惠州經濟向上向好,全年GDP為5639.68億元,同比增長5.6%,多項指標增速居全省前列,特別是工業投資總量全省第二,連續43個月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惠州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定信心決心、強化使命擔當,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惠州將做大經濟總量、做優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發展能級,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 推動區域協同聯動發展
今年春運,惠州北站、惠州南站等高鐵站場迎來了眾多旅客。搭乘高鐵成為人們出行的重要選擇,高鐵拉近了惠州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距離。“乘坐廣汕高鐵,從廣州東站到惠州南站或者惠州北站只需約1小時。”經常往返兩地的張先生說,相比開車或乘坐大巴,節約了一半時間。
惠州加快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隨著去年9月底廣汕高鐵開通,惠州擁有廣汕高鐵、贛深高鐵、廈深高鐵3條高鐵線路和9個高鐵站,高鐵總里程258公里、躍居全省第一。在惠州北站還可以搭乘高鐵直達香港。
惠州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同時與廣深這兩個灣區核心城市接壤,與另一核心城市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區位優勢獨一無二。《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不久前印發,惠州全域納入并定位為副中心。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惠州將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加快融入交通一體化體系,強化與核心城市產業互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區域協同聯動發展,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在基礎設施“硬聯通”方面,惠州將強化大灣區東部門戶樞紐地位,打造南北新通道。全力加快“豐”字形交通主框架建設,加快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深汕鐵路惠州段、惠陽站綜合交通樞紐。著力推進惠州千萬級干線機場建設。
搶抓大灣區機遇,惠港攜手向未來。去年10月,粵港澳大灣區(惠州)發展推廣宣講會舉行,惠州和香港兩地部門圍繞大灣區建設合作發展新機遇、兩地營商投資環境、人才及稅收政策服務等專題作宣講交流。
在制度規則“軟銜接”方面,惠州將推進金融、法律、稅收、信用等多領域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在惠州落地,加快推動與大灣區內城市的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標準銜接,建立與大灣區核心城市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多領域交流合作。
惠州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積極與大灣區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探索與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等平臺共享創新資源,聯動廣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集群。今年還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二期建成投用、三期啟動建設,打造服務大灣區的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集聚區。
“原來港澳臺青年在惠州創業就業能享受到這么多優惠政策,還有專門服務。”近日參加了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的香港青年張宇涵說,等畢業就業時將會考慮惠州。今年惠州將優化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發展政策措施,更好發揮創業基地作用,加快建設惠州港澳青年科創園,鼓勵更多港澳青年投身大灣區建設。
推進新型工業化 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風從海上來,潮涌大灣區。去年12月12日,中廣核惠州港口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全容量并網,年發電量約30億千瓦時,標志著大灣區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全面建成投產。
港口海上風電項目東邊,地處惠東黃埠鎮海邊等中廣核太平嶺核電項目日前傳來好消息。在去年最后一個工作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核準該項目3、4號機組。在西邊的大亞灣石化區,總投資超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加快建設,總投資約為521億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已開工建設大半年……
工業強則經濟強。近年來,制造業當家成為惠州上下的共識和著力點,集中體現在“三個不動搖”上——聚焦實體經濟不動搖、聚焦“2+1”現代產業集群不動搖、聚焦“3+7”工業園區不動搖。一批國際巨頭“重倉”惠州,大項目扎堆落戶。2021年,惠州成為全省第5個“萬億工業大市”。
惠州堅持項目為王、實干為先,把大項目作為重中之重抓在手上,做好服務保障,筑牢“壓艙石”,促進穩增長。去年,惠州經濟逐月逐季向好,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6%,多項指標增速居全省前列;工業投資總量全省第二,連續43個月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占總投資比重近10年最高。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地區生產總值預期增長6%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0%。
推進制造業當家,今年惠州如何發力?惠州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科技創新與制造業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要以新型工業化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同樣提出,突出抓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兩大支柱產業上發力,惠州將高水平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加快石化區綠色化轉型,推進石化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加快電子信息產業數字化轉型,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產業,與廣深佛莞共同打造世界級數字產業基地。競逐產業新賽道,惠州將做好新能源產業發展大文章,推動新能源在建筑、通信等領域融合發展。惠州還將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萬億工業賦能。
去年工信部通報了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質量評價結果,惠州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獲評“五星級”示范基地,這是全省除深圳外僅有的兩家五星級示范基地。
惠州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集聚產業的大平臺,建立“以畝均論英雄”評價機制,集聚優質資源要素打造“3+7”工業園區,持續做強做優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園區,支持7個縣區打造主導產業鮮明的千億級工業園區。目前“3+7”工業園區貢獻了全市2/3的工業產值和六成的工業投資。
加速推進“百千萬工程” 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去年年底,龍門縣牽手惠州兩家龍頭企業。TCL龍門新能源產業配套產業園項目、德賽儲能鋰電池智能制造(龍門)項目簽約落戶龍門,總投資額29億元。這兩大項目選址均位于龍門工業園中心片區。當前龍門正規劃建設千億級龍門工業園,使其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引擎”。
省委提出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惠州有“小廣東”之稱,從經濟結構、地形地貌和區域發展格局上,城鄉區域發展同樣不均衡。“百千萬工程”是惠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快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過去一年,惠州以頭號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掀起強縣促鎮帶村的火熱實踐,“1縣5鎮50村”入選首批全省典型縣鎮村培育對象,5個鎮入選全國千強鎮,全市1043個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00%達10萬元以上,76%達20萬元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1.72∶1。
今年,惠州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重點在四個方面下功夫:始終把縣域特色經濟發展作為提升綜合實力的重心,把培育典型縣鎮村作為改善城鄉風貌的重點,把打造綠美惠州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抓手,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強動力聚合力的關鍵。
根據近日公布的經濟運行數據,2023年仲愷高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007.15億元,同比增長10.1%,成為繼惠城區之后惠州第二個千億縣區。
今年惠州將著力做強縣域經濟,集中資源力量建設“3+7”產業園區,全面提升園區的金融、物流、人才、生活等綜合服務功能,引導鼓勵國企、“鏈主”企業積極參與園區開發運營,完成園區基礎設施投資280億元以上。同時將抓好市域內幫扶,共同推進園區招商和項目建設,分類優化園區管理體制,加快形成縣域特色產業集群。
博羅縣是目前廣東唯一的百強縣,新年伊始,該縣召開了推進“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博羅提出,將在產業發展、城鎮建設、交通優化等方面再下苦功,推進“百千萬工程”走在前列、當好典型,讓當地群眾和外來投資者真正受益。
今年惠州將開展“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培育,注重分批分類、集中打造,加快推進5個省級典型鎮培育,抓好12個市級儲備典型鎮建設,持續鞏固提升“環羅浮山”等13條示范帶建設成效,示范帶動全市美麗圩鎮、美麗鄉村建設。
惠州將全力以赴實施好“百千萬工程”,以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提高工作效率,發動群眾參與、凝聚各方合力,循序漸進、久久為功,讓惠州處處展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美麗圖景。
一線
整治人居環境
扮靚美好家園
“道路清潔、市容整潔,沒想到曾經的交通堵點發生了這么大變化。”惠州市民林先生近日驅車經過四角樓片區時感嘆道。地處惠州惠城區和博羅縣交界的四角樓片區迎來大變樣。日前,惠州市四角樓片區綜合整治項目(一階段)暨金龍大道和金羅路改造工程竣工活動舉行。
四角樓片區位于博羅縣羅陽街道東部,片區面積約28平方千米,常住和外來流動人口約5萬人,貫通濟廣高速、長深高速、韶惠高速、京九鐵路、贛深高鐵、金龍大道、金羅路等交通路網。這里曾經是惠州一大堵點、環境“臟亂差”。
博羅縣重拳出擊,與惠城區相向發力,通過金龍大道、金羅路升級改造,以及采取片區綜合治理、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社會治理等系列舉措,使得片區面貌煥然一新。同時,金龍大道和金羅路改造工程的通車,保障群眾安全出行,使龍門縣和博羅東部地區更加便捷地聯通中心城區,有力促進“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日前,惠州在四角樓片區召開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現場會。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學習借鑒四角樓片區綜合整治工作的經驗做法,堅定信心決心,敢于動真碰硬,以更大力度、下更大決心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通過整治帶動推進“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形成良性循環。惠州將堅持綜合施治,統籌推進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凝聚整治工作合力。集中力量進行攻堅,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斷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期,惠州各地紛紛行動起來,廣泛發動群眾,通過衛生清理、植樹增綠等多種舉措,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推動實施“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今年惠州將著力提升城鄉建設品質,大力發展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全面提升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鎮村綠化品質,打造美麗縣城、美麗圩鎮、美麗村莊。健全新型鄉村生活體系,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好用好縣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近日,惠州市委組織部等單位發出倡議書,號召全市廣大黨員群眾積極投身鄉村綠化美化,建議通過庭院規劃改造、打造小微園景、改造小花園等舉措,繪就綠美鄉村新畫卷。
講述
科技創新引領
增強競爭力
新年伊始,東江實驗室總部區全面啟用。東江實驗室是“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核心總部,是全省能源領域唯一的省實驗室。
據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東江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胡正國介紹,實驗室面向國家“雙碳”目標和廣東省能源重大需求,依托兩大科學裝置和惠州石化能源、新型儲能等產業優勢,聚焦先進核能、化石能源、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等開展科研攻關,建設了12個重大科研平臺,擁有科研儀器設備5050臺(套),引進了11個頂尖科研團隊、450多名各類人才,取得25項重大科研攻關成果。
為支撐惠州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東江實驗室增設“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研究中心”,設立新型儲能專項資金,引進和整合相關大學大院大所儲能創新資源,聯合龍頭骨干企業,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開展新能源和新型儲能關鍵技術攻關。
“實驗室加強了本地優勢產業所需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全過程安全技術研究,推動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鈉離子電池技術、液流電池技術研究,布局面向未來產業的前瞻儲能技術研究,并大力培養新型儲能技術人才,促進相關科技成果在惠轉化。”胡正國說道。
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牽引新舊動能轉換,去年,惠州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比提高到3.45%,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64.9%、39.7%,高新技術企業超34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增至3499家,“兩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超300家……
今年惠州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科技創新引領,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大力實施高企倍增計劃,持續加大創新投入、發揮資金實效,把創新的著力點落到企業上,用好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創新價值鏈躍升的“最后一公里”。惠州將聚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優化服務、強化供給、集聚資源,讓更多首臺(套)設備、首測試場景、首批次新材料在惠州率先應用、形成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