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開新元,萬象啟新篇。1月17日,惠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地區生產總值預期目標為增長6%以上。這一組數據令人振奮,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過去一年的步伐,惠州走得很顯底氣。透過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一個鮮活生動、苦干實干的惠州。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惠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快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能級,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
從橫向來看,惠州經濟總量已連續11年穩居全省第五。從縱向來看,惠州經濟保持著向上向好的態勢。2021年,惠州成為廣東第五個“萬億工業大市”。2022年,惠州經濟總量逆勢而上,GDP實現5401.2億元、增速居全省第一。2023年,惠州多項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如今的惠州,站在更高的歷史新起點上,未來目標更加遠大,任務更加光榮。前不久,中共惠州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著重對打造新增長極進行了研判部署,強調要堅定信心決心、強化使命擔當,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2024年惠州工作的大政方針已定,關鍵在于抓好落實、取得實效。要實現6%以上的增速,并不容易,但是,惠州有信心。
信心來源于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與廣深這兩大核心城市相鄰,與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日前,《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印發,惠州全域納入并定位為副中心。同時,惠州陸地面積1.13 萬平方公里,占大灣區的五分之一,開發強度只有10.9%。惠州堅持每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70%用于工業,去年出讓工業用地超1萬畝。惠州還是廣東的海洋大市,海洋經濟有望成為“藍色增長極”。
信心來源于強大雄厚的產業基礎。惠州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集中精力、集中資源打造3個“國字號”園區、7個千億級園區,支撐“2+1”現代產業集群。去年,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亞灣開發區連續5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惠城高新區躋身省五星級服務園區。
信心來源于市場主體的朝氣活力。近年來,一批國際巨頭“重倉”惠州,惠州工業投資從2020年5月以來保持著兩位數增長;新增制造業貸款增長44.1%、占比54.1%,均居全省第一。去年,全市實有經營主體88.7萬戶,增長5.1%。當前,惠州正在夯實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支柱產業集群領先地位,新型儲能產業加快邁向全國第一方陣。今年,惠州將瞄準世界500強、總部企業、龍頭企業、高成長企業,努力招引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
信心來源于全市上下的積極作為。當前,惠州上下以新擔當新作為把各項工作抓細抓實、抓出成效,優化提升一流營商環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今年,惠州以“頭號工程”的力度和勢頭,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興起“百千萬工程”建設熱潮。通過在做強縣域經濟、發展鄉村產業、積極打造示范鎮村、深化縣域體制機制改革等維度發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取得新成效。
前進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在區域競爭中,城市分化趨勢加劇,惠州距離廣深佛莞等兄弟城市仍有很大差距,追趕之路需要全力拼搏。
良弓在手,貴在速發。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這是一條在穩和進中準確識變、在破與立中主動求變的道路,更是一系列觀念的更新、一系列制度的變革、一系列行動的合力,惠州人依舊要大步趕路、大膽創新、大力推進。
嶺南春來早,奮斗正當時。此刻的惠州大地熱氣騰騰、熱火朝天,呈現出生龍活虎、生機勃勃的態勢。只要堅定信心、群策群力、苦干實干,惠州必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加速將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統籌】羅銳
【采寫】南方+記者 馬發洲
【攝影】南方+記者 梁維春 王昌輝(除署名外)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