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廣核集團惠州港口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全容量并網,年發電量約30億千瓦時,這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全面建成投產。
風從海上來,潮涌大灣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惠州,具有發展清潔能源的得天獨厚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初步形成了以核電、風電、水電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體系,正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清潔能源中心和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今年以來,惠州搶抓大灣區發展機遇,舉全市之力推動新階段大灣區建設,從機制銜接、交通互聯、產業聯動、人文協同等方面協同發力,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尋求更深層次的合作
12月17日,“同心同行同筑夢·攜手共進促發展”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千人回鄉省親活動在惠州舉行。廣大惠州籍鄉親歡聚一堂,共品鄉味、共敘鄉情、共話發展。在活動期間,千人省親團分成7個分隊,分別前往7個縣(區)參觀交流,深入園區、企業、文旅景點等場所,感受惠州高質量發展的新脈動,尋求商貿合作的新契機。
“今年,惠州社團積極當好宣傳員、聯絡員和排頭兵,協助舉辦20多場大型經貿交流活動。一大批龍頭港資企業增資擴產超100億元。”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主席黃少康表示,將進一步助力惠港兩地全方位多元化交流,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貢獻力量。
今年以來,惠州積極主動加強與港澳交流合作,市主要領導帶隊前往香港溝通對接。香港特區政府部門高層先后到惠州考察,就惠港人才流通便利、應急管理、經貿合作等交換意見。
3月30日晚,由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主辦的2023惠州春茗在香港舉行。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致辭中表示,惠州臨近香港,土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經濟增長勢頭迅猛,發展潛力巨大。現在兩地往來更加便捷,運輸及物流效率不斷提升,相信惠港合作一定會更深更廣更好。
惠州和香港同飲一江水,親如一家人。目前,在香港的惠籍鄉親超100萬人,在惠州居住的香港同胞已有2.3萬人。截至去年底,惠州歷年來累計設立港資企業超過1.1萬家。
10月17日,粵港澳大灣區(惠州)發展推廣宣講會在惠州舉行。在會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陳潔玲表示,惠州是大灣區東岸的重要樞紐、粵東門戶,交通條件便利,蘊含豐富文化旅游資源,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希望雙方可以在不同領域尋求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合作,共同為構建國際一流灣區作出貢獻。
在大灣區的建設熱潮下,惠州與周邊城市的互動頻繁。惠州組團前往香港、廣州、深圳、江門、肇慶等市學習調研推進大灣區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做法。同時積極參與推進深圳都市圈建設,多次前往深圳圍繞深惠產業對接協作、交通互聯互通等方面進行交流磋商,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對接機制。
加快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現在惠州北站開通直達香港的高鐵,太方便了!”今年10月,香港居民陳女士回到惠城區汝湖鎮探親后表示。“以前要先到惠州南站,再坐車到惠城,要多花一個小時。”
1小時內可由惠州市中心城區直達香港西九龍!4月,惠州北站開通直達香港高鐵,目前惠州有8個班次可直通香港,市民可從惠州北站、惠陽站、惠東南站上車。
發達的軌道交通體系,是世界級城市群的“標配”。今年,惠州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步伐加快。9月,連接大灣區城市群和粵東地區的第二條高鐵大通道廣汕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惠州南站1小時內可直達廣州東站,實現了與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全面對接。深汕鐵路惠州段、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軌道項目加快建設,深惠城際坪地至瀝林北段前期工作順利推進。
惠州以交通一體化為牽引,與大灣區城市融通貫通加快推進。當前,“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惠龍高速建成通車,惠霞高速、深汕西改擴建(惠州段)、惠河高速改擴建(惠州段)順利施工,惠坪高速、惠肇高速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隨著一個個節點相繼打通,交通“動脈”與“毛細血管”更為暢達。今年以來,惠州與周邊城市路網加速升級,與深莞共同推動石洲大橋重建工程、龍盛五路、縣道X886、博深高速謝崗互通等項目建設,惠深、惠莞銜接道路分別達17條、19條,加快形成深莞惠“半小時經濟生活圈”。
當前,惠州機場積極發揮“深圳第二機場”功能,積極推進千萬級干線機場建設。惠州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累計完成投資58%,惠州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數據顯示,1-11月,完成旅客吞吐量242.19萬人次,同比增長148.43%,預計全年旅客吞吐量將突破26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8067.37噸,同比增長25.5%。
作為廣東“海洋大市”,惠州加快推進荃灣港區5萬噸級液體散貨碼頭、10萬噸級多用途碼頭項目前期工作,全面推進惠州港荃美石化碼頭、荃灣港區5萬噸級液化烴碼頭、荃灣港區航道、東聯作業區航道、碧甲作業區公用航道擴能升級等項目建設。1-11月,惠州港貨物吞吐量累計8372.9萬噸,同比上升1.24%;集裝箱完成量累計41.62萬TEU,同比上升7.77%。預計全年吞吐量預測9100萬噸。
推動產業咬合互嵌發展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質量評價結果,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今年以來,惠州推動與大灣區城市產業咬合互嵌發展,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惠州集中資源和力量建設“3+7”工業園區,支撐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兩大萬億產業集群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惠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84.10億元,同比增長5.2%。在“2+1”產業中,電子行業增長7.8%;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增長5.8%,生命健康制造業增長9.9%。
持續用力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今年2月,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大件重型設備全部完成吊裝;5月,總投資521億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舉行開工儀式;7月,恒力(惠州)產業園第二條PTA生產線正式運行……惠州正在做強做精做長石化產業鏈,向著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萬億級目標邁出堅實步伐。
持續用力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惠州主動聯合廣深佛莞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共同提升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惠州引導中小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仲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潤澤(惠東)國際信息港項目一期建成投用,萬國數據、中國移動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中心等項目已完成土建結構主體工程施工。惠州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集群、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均入選“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
在城市競合的賽道中,這座“萬億工業大市”的發展速度、質量、效益“三箭齊發”。
平臺賦能,制造強基。惠州持續推進“3+7”產業園區擴容增效,建立“以畝均論英雄”評價機制,推動7個縣區千億級園區打造縣域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區。同時立足大灣區聯動周邊城市,精準招引一批建鏈、補鏈、強鏈型先進產業項目。1-11月,全市招商引資過會項目共1566宗、計劃投資總額約3034.42億元。其中,來自大灣區1507宗、計劃投資總額約2622億元。
搶占先機,競逐新路。惠州全力打造國內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地和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儲能應用示范城市,成立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聯盟、惠州新能源產業聯盟,制定出臺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全市在建新型儲能制造業項目78宗,總投資超640億元。
協同創新,浪潮奔涌。惠州積極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加快推進,截至目前,HIAF裝置累計完成總投資的86.4%,CiADS裝置完成總投資的24.7%。依托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建設國家級能源科技創新中心,省實驗室總部區投入使用;成功研發世界最黑核孔膜超黑材料等25項國際國內領先的技術成果。億緯鋰能總部研發中心落成,埃克森美孚大亞灣研發中心啟動建設。全市擁有數字化領域高企1726家,占比61%。
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
“惠州為港澳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2008年從香港到惠州創業的鄧勝威,如今成為惠州仲愷高新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聯合會執行主席、惠州市祥勝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勝威的公司計劃在仲愷高新區擴大投資用于建設智能制造產業園。
近年來,越來越多港澳青年來到惠州,搭上大灣區發展的高速列車,來到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開啟工作生活的新篇章。去年6月,惠州出臺《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發展若干措施》。
今年,惠州進一步推動港澳居民在惠發展便利化,與港澳實現7項社保業務無差異跨境辦理;推出針對“港車”、“澳車”跨境機動車輛保險產品,對進入惠州行駛的港澳單牌和雙牌機動車輛實施車險“等效先認”;鼓勵推動取得大灣區職業資格的香港、澳門法律執業者及大灣區律師來惠職業,已有2名大灣區律師在惠執業。
“惠城區政府為香港人提供了社保、購房、子女讀書等便利政策,解決了后顧之憂。”香港青年、惠州市凱瑞(鈺成)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莫鈞雄如今不僅是惠州女婿,還成為惠城區政協委員。
當前,惠州與周邊城市人文交流互動頻繁,民生質量持續提高,便利措施落地生效,共同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
在機制對接方面,惠州與大灣區城市的融合發展進程不斷加快。比如出臺《惠州市對標提升營商環境促進產業轉移行動方案》,推動全市政務辦事標準和服務質效與深圳市全面接軌。印發實施優化營商環境年度工作清單、三年行動方案,持續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在跨域通辦方面,惠州與省內20個地市、省外9個地市實現1146個事項“省內通辦”、2705個事項“跨省通辦”;“灣區通辦”自助服務平臺實現22個部門共263個事項終端辦理,目前已累計辦結逾167萬宗。建立“跨境理財通”聯動工作機制,跨境理財通試點銀行機構累計19家,引進4家港澳資銀行在惠州設立分支機構。同時,惠州在全省率先打通粵港澳大灣區涉稅事項跨城協同服務“最后一公里”,截至12月28日,169戶次港澳企業享受稅收協定優惠待遇,累計申報減免稅額12436.78萬元。
在民生領域方面,惠州與大灣區城市醫療衛生交流合作不斷加強,第一人民醫院與中山大學附屬孫逸仙紀念醫院開展醫療合作,市中醫醫院依托粵港澳惠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平臺,開展院內制劑研究工作。支持惠港澳中小學校(幼兒園)締結姊妹學校,與周邊城市共同推進環境污染聯防聯治……
“惠州宜居宜業宜游,與港澳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在大灣區建設機遇下,來到惠州創業、工作和生活是不錯的選擇。”今年8月,在大灣區創未來·青年創新創業惠州體驗之旅中,一名香港的大學生發出感慨。今年有超萬名港澳鄉親及青年來惠參觀交流,其中3800余人首次來惠。
從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再到民心相融的“心聯通”,在攜手并行中更多故事正在書寫。
(記者 馬發洲 梁維春 統籌 羅銳)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