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尚工,則日新日智。
這是日日新的“中國造”: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放大創新第一動力,新動能不斷積蓄,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這是日日新的“廣東造”:工業規模約占全國八分之一,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且其中15個規模居全國第一,形成了“8372”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四成,初步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廣東工業化路徑。
工業是綜合國力的根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越是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風險挑戰,越要筑牢這個堅實支撐。今年9月,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在京召開,新型工業化發展步入新篇章。經濟大省廣東勇挑重擔、快馬加鞭,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全面推進,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的廣東路徑。
“大產業”立柱架梁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比亞迪的兩家門店已于10月正式開業,消費者可前往體驗并訂購最新的新能源產品。目前比亞迪已進入歐洲19個國家,匈牙利是其進入的第一個中東歐市場。
廣汽集團則將目光投向美洲。繼10月在墨西哥舉辦新車品鑒會后,廣汽國際11月將在墨西哥舉行品牌上市活動,全力深耕這一“萬輛級市場”,目前首批30家銷售展廳建設全速推進中。
新能源汽車加速“破浪”出海搶單,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持續奔跑。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177.2萬輛,同比增長91.8%;集成電路產量477.2億塊,同比增長17%。
當前,全球產業鏈重組、供應鏈重塑、價值鏈重構不斷深化??鐕髽I供應鏈布局由傳統成本和效率導向,轉向更加重視韌性和安全,推動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深刻調整。面對全球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不進則退、慢進亦退,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全球競爭新優勢。
近年來,廣東積極搶抓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集成電路等新賽道新機遇,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態勢好,新能源汽車、無人機、5G通信等新興產業全球領先。
在珠海,新型儲能項目緯景儲能“超G工廠”于日前全面投產,年產能將超6吉瓦時,成為全球首個吉瓦級別的液流電池制造基地,將推動液流電池進入規?;a業化發展的時代。
在佛山水都飲料食品產業園,總投資20億元的桃李面包華南烘焙食品中心項目建設快馬加鞭?!霸擁椖坎皇菃渭兊纳a基地,而是包括生產制造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等?!表椖咳A南區域生產經理李云波難掩興奮之情。
新興產業“生強枝”,傳統產業“發新枝”,新型儲能、食品產業正向萬億級邁進。今年以來,廣東進一步鞏固壯大支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構建全過程創新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廣東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大平臺”提級賦能
天氣涼爽,江門主平臺廣東(江門)硅能源產業基地鶴山園區,施工現場卻仍是一片火熱。在全球領先的光伏龍頭企業——隆基綠能占地510畝的光伏組件項目上,1266名工人爭分奪秒忙建設?!肮こ掏瓿煽傔M度80%,建成后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排名前列的光伏組件等產品生產和出口基地。”該項目總工王志佳說。
大平臺已經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主陣地和主引擎。當前,廣東正高標準建設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大型產業集聚區和省產業園,打造一批“萬畝千億”園區載體。
前三季度,全省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96個省產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4%、5.7%、7.9%。
在一片片“主戰場”上,廣東正在拼空間、拼環境、拼服務,讓產業拓展新空間、新增長點。
在全國首個百米裝配式“摩天工廠”——深圳市坪山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每棟廠房設置超大汽車貨運電梯,小型汽車可以“坐電梯”到17樓,真正實現“工業上樓”,已吸引比亞迪、新宙邦等企業簽約入駐。
3月正式入駐園區,5月完成廠房裝修及生產設備安裝,6月首批產品正式上線……港灣7號·智造超級工廠是珠海首個實現“開園即投產”的5.0產業新空間項目。“園區規范高效的服務讓我們‘駐’得舒暢。”珠海安易控江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錕對未來的發展信心倍增。
抓大平臺,也要抓特色。廣東在培育建設38個省級特色產業園基礎上,繼續打造一批省級特色產業園,引導推動園區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找準比較優勢,培育2—3個主導產業,集聚特色企業,擦亮特色產業“金字招牌”,走特色化發展之路。
“大項目”擴容增量
“我們在2021年開展五金精密沖壓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后,效益大幅提升,2022年產值由改造前5153.45萬元增長至7000萬元,利潤總額由改造前198.56萬元增長至1000萬元,納稅總額由改造前13.07萬元增長至600萬元,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备呱褰鹬破罚ㄉ仃P)有限公司財務經理大德瑞穗說。
產品質量高端化、生產過程集約化、生產效益最大化是新型工業化發展成效的核心表現。當下在廣東,越來越多工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改”出一片新天地。
前三季度,廣東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2.1%,增速為同期五年來最高;工業投資連續33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近日,廣東出臺“技改十條”,引導和鼓勵工業企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改造,力爭全省年均開展技術改造的工業企業達到9000家以上。
新型工業化需要緊跟新技術發展趨勢,加快應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新的生產技術。廣東持續引導企業抓技改、擴產能,增強“內生動力”,以技改“小支點”,撬動創新“大引擎”。
在廣州增城,我國第一條12英寸先進智能傳感器及特色工藝晶圓制造產線項目——增芯科技于9月封頂,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了第四座12英寸晶圓廠?!霸鲂卷椖颗c全球同行同步,與我國同行企業差異化發展?!睆V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亮信心滿滿。
在惠州大亞灣,??松梨诨葜菀蚁╉椖恳黄陧椖拷ㄔO蹄疾步穩,預計2024年12月年底基本可以投產。項目建成后可實現世界級單套裝置的最大產能,相關高性能產品將填補國內空白。
大項目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火車頭”,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近年來,深圳中芯國際、廣州粵芯半導體、深汕比亞迪汽車、湛江巴斯夫、惠州??松梨凇⒔T中創新航、肇慶寧德時代等一大批項目落地建設,推動產業補鏈強鏈延鏈。
“大企業”培優增效
“30.18萬輛!”10月比亞迪汽車單月銷量再創新高,這也是比亞迪首次單月銷量破30萬;“輕舟已過萬重山”,發售兩個多月后,華為Mate60系列產品仍“一機難求”。這些博弈全球市場的頂級公司,成為廣東制造最亮眼的明珠。
在2023《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華為、廣汽、比亞迪、美的、立訊精密等19家粵企上榜,其中10家為制造業企業,在數量上居全國各省份之首。
企業小生態,制造大生態。廣東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地。目前,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
新型工業化,新在核心驅動力。通過科技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廣東制造加速奔向廣東創造。日前舉行的美的集團科技月活動上,黑科技頻出。過去5年,美的投入研發資金超500億元,2023年預計超130億元。美的早已從傳統家電龍頭企業,完成了向科技巨頭的轉身。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科技領先戰略一定要放在核心地位,美的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
新型工業化,新在格局的重塑。一批粵企加快全球布局,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10月,TCL中環公告稱,推動在沙特共同建設晶體晶片項目,一期目標產能預計20GW?!拔覀冇心芰ψ粤Ω?、自主創新,有勇氣走出國門、布局全球,有決心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勇攀全球產業科技高峰,助力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說。
新型工業化,關鍵要打造新競爭力,走“專精特新”之路。“我們建設了國內年產能最大的膜電極規模化產線,年產能達1000萬片,良品率達99%,為我國燃料電池產品的商業化發展,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量產產品支持。”鴻基創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公共關系總監胡匡濟說。
大、中、小企業均衡布局,構筑起了良好的產業生態。一場從“專精特新”到“參天大樹”的擴圍接力在廣東拉開:廣東正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十百千萬”計劃,打造50家科技領軍企業和100家“鏈主”企業引領、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攻堅、10000家專精特新企業筑基的世界一流企業群。
“大環境”生態優化
近日,廣州出臺《民營企業首次違法合規免責清單(第一批)》,成為全國首個建立首次輕微行政違法合規免責清單的文件。11月1日的“東莞民營企業家日”上,獲得東莞市高質量發展領軍企業、優秀(青年)民營企業家等稱號的企業和個人,可享受“解決問題訴求綠色通道”配套政策等七大扶持政策。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也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自7月國家出臺“民營經濟31條”以來,廣東各地迅速行動,動作頻頻,用心用情用力厚植營商環境“沃土”,讓民營經濟的生機與活力充分奔涌。
走進湛江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雷州經開區A區,一座座新廠房正在建設?!绊椖空谶M行內部裝修和設備安裝,一期預計年內可投產。”碧輝眼鏡智造園董事長唐仲平說,廠房由政府代建,為企業縮短了投資建設時間。
而在佛山,近年來構建的“益曬你”企業服務體系,實行“一年一評估”“一年一修訂”,不斷提升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我們投資佛山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來自對佛山營商環境的認可?!奔问坎袊偛美钪緞偙硎?,嘉士伯將繼續增資擴產,佛山將成為嘉士伯在中國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
以“一次不用跑”“一次性解決”為導向,廣東正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近年來,廣東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數字政府、要素市場化、營商環境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廣東還在加快《廣東省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條例》立法進程,推動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向更高質量發展。
廣東作為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八分之一、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且其中15個規模居全國第一的經濟大省,蘊藏了無數創新的力量。緊扣高質量這個關鍵詞,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廣東將不斷增強工業發展新動能,譜寫制造強省建設新篇章。
(記者 昌道勵 許寧寧 見習記者 曾良科 策劃 袁佩如)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