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稱“大亞灣開發區”)舉辦“‘灣’有引力 ‘惠’聚優才”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了《關于高質量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相關情況。
在會上,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委員、黨建工作辦公室主任陳智明介紹,當前,大亞灣開發區正錨定“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國內一流開發區”的目標堅定邁進。《意見》緊緊圍繞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平臺,把人才發展與園區建設、項目引進同規劃、同推進,力爭以人才集聚之“進”支撐高質量發展之“穩”。
根據《意見》,到2025年,全區人才總量超過15萬人,專業技術人才達3萬人,技能人才突破11萬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39億元,研發人員突破1.5萬人。
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放眼全國,新一輪“搶人大戰”正在各地激烈打響。當前,惠州努力打造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支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人才強市。
作為惠州市打造萬億級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的主戰場,大亞灣對標世界一流化工園區,全力推進石化園區邁進世界第一方陣;高標準規劃建設臨深塘橫片區,計劃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和智能裝備產業,全力打造省大型產業集聚區,培育扶持一批百億級、十億級企業。
“《意見》將是全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統領全區人才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陳智明表示,為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工作的新要求,秉持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原則,大亞灣以戰略主動推動現行的人才政策迭代升級,健全完善與當前發展規劃相匹配的人才政策體系。
與以往的政策相比,《意見》的區域特色更強。《意見》緊緊結合全區臨深、沿海地理位置和產業平臺建設,建立了一條符合實際的人才發展路徑:西進承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技術、人才等要素溢出,南向深度參與沿海經濟帶建設,加強與沿海城市在綠色石化、港口物流、濱海旅游、海洋漁業等方面人才跨區域協同合作。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意見》既延續升級了原有政策,也提出了許多創新性舉措。比如,《意見》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大膽創新,提出鼓勵企業建設“人才飛地”、設立人才發展基金、設立“引才伯樂獎”、成立“人才發展集團”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探索。
從扶持力度之大,可見大亞灣招才引智的決心。從縱向看,發揮市、區政策疊加優勢,只要獲得市級獎勵的,區級全部給予支持配套。從橫向看,全區人才待遇在各縣(區)中排在第一方陣。同時,還設置學歷和技術技能等級提升獎勵等大亞灣開發區特有政策。
《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區人才總量超過15萬人,專業技術人才達3萬人,技能人才突破11萬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39億元,研發人員突破1.5萬人。
從更長遠看,到2035年,躋身全國開發區前列,在石化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主導產業領域和“卡脖子”技術領域集聚一批領軍人才、創新團隊、能工巧匠,“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深度融合,人才集聚引領支撐大亞灣高質量發展。
重點建設六支人才隊伍
“人才與企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201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葉偉平放棄在世界知名藥企的工作,回到國內。考察多地后,葉偉平帶著創業項目落戶大亞灣,成立廣東萊佛士制藥技術有限公司。
經過10余年的發展,公司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了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工廠。依托領軍人才,大亞灣開發區在新材料、生命健康、節能環保等領域培育了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
近年來,大亞灣開發區不斷探索創新人才政策。在《意見》起草過程中,大亞灣先后召開8場專題會議,實地走訪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產業園區和其他各類型企業500多家,召集企業代表、人才代表進行深度訪談交流,收集意見建議600多條。
按照“錯位化共進、差異化聯動、互補化發展”的思路,大亞灣開發區找準人才發展坐標系,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和“人才強市”大棋局。具體而言,大亞灣開發區將推動六支人才隊伍建設:
集聚一支引領科技自主創新的高端人才(團隊)。重點圍繞引進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作出政策設計,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等辦法給予最高1億元綜合支持。
打造一支支撐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能人才隊伍。重點圍繞卓越工程師、“鵝城工匠”“首席技師”“青年能手”等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作出配套支持政策,同時創新校企協同育才機制、支持企業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實訓基地以及強化技能競賽的引領作用。
培育一支扎根本土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大亞灣開發區將重點推進鄉土人才培育、基層“大儲備”人選隊伍建設、漁村振興人才培訓和非遺文化人才培育。
儲備一支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青年人才隊伍。通過引進激勵計劃,對新引進的博士后(含正高職稱)、博士、碩士(含副高職稱、高級技師)、本科(含中級職稱、技師)人才,分別給予生活補貼。通過能力提升計劃,分學歷、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3個晉升通道,鼓勵人才持續學習充電,不斷提升自我,最高可獲得3萬元一次性獎勵。
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黨政人才隊伍。重點圍繞持續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大力培養使用高素質、專業化、年輕化干部作出設計。
統籌加強其他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大亞灣開發區將重點圍繞推進“拔尖人才”“東江學者”,教育系統“頭陣計劃”、醫療衛生人才、社工人才的增量提質作出制度設計。
大亞灣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統計局局長王正文表示,圍繞“高質量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的目標,通過搭建平臺、政策激勵、創新機制等舉措,吸引更多高層次科技人才到大亞灣創新創業。
全力構建“1+N”人才政策體系
企業是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的主體。《意見》指出,重點支持行業龍頭企業構建產學研協同、上下游協作的創新生態鏈。鼓勵大企業自主承辦職業技能競賽比武和各類專項賽事,開展人才工作優秀企業評選和優秀HR評選,強化人才工作優秀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
大亞灣開發區社會事務管理局局長李坤民介紹,此次的人才高地政策切合大亞灣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需求,針對重點人才群體給予優惠支持。《意見》注重加大對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培育力度,強化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激活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內生動力。
大亞灣開發區提出,做強科技創新創業載體,重點打造坪山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推進惠州市綠色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埃克森美孚研發中心建設,大力支持中大惠院、惠大化工研究院等機構提質增效。
“做優重大產業聚才平臺。”《意見》指出,圍繞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加快建設千億級新興產業園等產業平臺,實現產業升級與人才集聚“雙螺旋”上升的“磁場效應”。
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大亞灣開發區將積極推動出臺一批創新舉措,為人才發展提供更有利的平臺和氛圍。鼓勵支持區屬國有企業探索成立人才投資基金,構建多元化人才金融服務體系,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引才聚才;賦予用人主體更大自主權等。
在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方面,大亞灣開發區將加強人才安居服務保障。出臺完善人才安居辦法,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享受購房補貼、租房優惠政策,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安居保障。同時,加強人才安心服務保障。妥善解決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問題,構建完善高層次人才醫療健康保障體系,推行“惠灣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打造“上管老、下管小”全鏈條、全方位、高品質、針對性的人才服務體系。
此外,大亞灣開發區將健全完善區黨工委統一領導,組織人事部門牽頭抓總,各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到2025年區財政對人才工作總投入預計達到3.58億元。
大亞灣開發區黨建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何佛松表示,為加快推進大亞灣人才高地的建設,將全力構建“1+N”人才政策體系。其中,“1”指的是《意見》,作為全區人才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統領全區系列人才政策;“N”指的是陸續即將出臺的相關政策和具體舉措,全方位構建起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推動《意見》真正落地見實效。
(記者 馬發洲 通訊員 惠灣新 王玲 周淑瑜)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