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州市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根據《行動方案》,到2025年,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產值力爭達到1800億元,全市儲能電池總產能力爭達到110千兆瓦時,全市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力爭達到300萬千瓦。
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惠州已在新型儲能產業端發力,吸引了一批外資電池制造企業投資落戶。如今,惠州已集聚億緯鋰能、比亞迪電池、欣旺達、德賽電池、贛鋒鋰業等行業龍頭電池制造企業。
目前,惠州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已挺進全國第一方陣,入選中國百強產業集群。2022年全市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產值867億元,增長22.2%,預計2023年將超過1200億元。
根據《行動方案》,惠州將依托東江實驗室組建惠州市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聯盟,積極承擔攻關省級以上新型儲能領域項目,在東江實驗室科研經費中設立新型儲能科研專項,對創新聯盟成員開展的新型儲能項目、建立研發平臺、技術成果轉化等給予支持。同時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前瞻布局新一代儲能技術及裝備。
產業集群是現代產業經濟的主要特征。《行動方案》提出,聯動廣深莞打造珠江口東岸新型儲能電池產業、電池材料生產、電池生產、儲能系統及裝備生產、電池綜合利用等集聚區。謀劃建設新型儲能特色產業園,設立“能源電子材料集聚區”,重點引進儲能電池及配套、電池材料和回收等企業,不斷強鏈補鏈延鏈。
惠州拿出“真金白銀”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對年度工業產值10億元(含)以上,且工業產值增速10%(含)以上的新型儲能制造企業給予用電補貼,單個企業每年最高補貼300萬元;對新型儲能制造業和應用項目,優先保障其增資擴產用地并享受優惠地價,土地出讓底價可按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的工業用地評估價的70%執行。
(記者 馬發洲 羅銳)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