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作為廣東省政府與全國供銷總社戰略合作重點項目,惠州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下稱“大灣區基地”)由中國供銷集團、廣東省供銷社和惠州市具體實施。項目先后納入省重點建設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十四五”重大項目和國家重大項目,成為大灣區糧食應急保障中心。
大灣區基地落戶惠州市博羅縣,位于國家農產品流通骨干網“兩縱一橫”的交會處、粵港澳大灣區1—2小時生活圈,規劃總投資50億元,占地1500畝,建成后將形成集現代農業服務、食材加工、糧油保供、智慧冷鏈、生鮮出口、倉儲式集配交易、檢驗檢測、展示展銷等功能的產業集群。
目前,大灣區基地新型農產品流通樞紐初具規模,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初現成效,已成為大灣區規模大、品類全、功能優、聯農廣的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基地和農產品供應鏈創新中心。
高質量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示范區和農產品供應鏈創新中心
大灣區基地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抓手,統籌整合供銷合作社農資農技、冷鏈物流、基地加工、直采配送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板塊,將產前、產中、產后串聯為有機整體,打造以大灣區基地為核心的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集聚農產品加工企業,以需求為牽引,依托數字化手段,創新供應鏈服務模式。
大灣區基地首期15萬噸糧庫、4萬噸智慧冷鏈中心、16萬平方米食品食材集配加工中心、16層海關商檢綜合樓、大米加工項目、生活區(一期)、8萬平方米供銷合作社農產品供應鏈創新中心已建成,食材加工、糧油保供、智慧冷鏈、生鮮出口、檢測認證、展示展銷等功能性中心陸續投入運營。大灣區基地著力打造供應鏈集聚賦能,依托數字供銷系統,搭建數字化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與省內外農產品主產區對接合作,打造雞蛋、果品等大宗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為園區企業提供了足量平價優質原材料,服務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灣區基地努力提供便捷服務,已開設政務服務中心,可為企業辦理涉企經營許可、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的215個事項,企業群眾在24小時政務服務自助區還可辦理民生、辦稅、車駕管等355項業務,實現企業“全生命周期”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一站式辦理,讓企業“足不出園區”享受優質、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眼下,大灣區基地正推動園區首期投入運營10萬平方米食品食材加工集配中心,70家企業注冊入園,其中投產運營企業28家,涵蓋央廚預制菜、蔬果、蛋制品、糕點、肉制品、速凍食品、水產制品等行業。園區已實現累計匯總產值超50億元,農產品出口超6萬噸,中央廚房具備日可供餐16萬份能力,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預制菜“專業選手”優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總監孫廣墨表示:“在大灣區基地投資建設專業生產鮮品預制菜的日配工廠,得到基地供應鏈的有力支撐,公司依托供銷公共型服務網絡實現了直對農戶的生鮮代采及訂單種植,促進生產加工降本增效,實現預制菜加工量達到每日近10萬份,年產值達2.25億元。”
永寰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長期致力于優質水產品、禽肉產品、調制生熟產品等食品的研發生產加工與流通。公司總經理林仁真表示:“大灣區基地提供的冷庫支持,有效緩解了產品庫存的暫放壓力。同時通過基地各企業之間生產設備及生產人員的互通協作,生產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未來,公司希望在基地投資擴產,并與基地周邊的養殖戶、魚類水產專業合作社加深原料直采合作,推動產能升級。”
高水平引流全國特色農產品入灣出海
以大灣區基地為依托,省供銷社承辦2024年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活動。計劃引進全國31個省級供銷社在基地建設運營農特展館及設立供應鏈企業,創建全國供銷合作社農產品供應鏈創新中心,依托供銷力量,引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打造具有供銷特色的農產品供應鏈,開展全國特色農產品入灣出海行動。
開展農產品訂單農業,組織社有龍頭企業及基地入園企業2024年向各省市采購農產品30億元以上,聯合各省市圍繞全國特色農產品共同制定一批作物植保方案,開通一批冷鏈物流省級干線。
開展農產品線下產銷對接,依托大灣區基地,計劃在2024年內實現全國農副產品展銷超3000種,培育省級農副產品品牌超60個,打造供銷系統永不落幕的農產品交易會,讓脫貧地區的特色優勢農產品能夠在大灣區找到好市場、賣個好價錢。
開展農產品線上電商直播,聯合直播平臺形成直播對接機制,對供銷系統農產品直播銷售形成常態化的流量支持,2024年計劃舉辦農副產品電商直播銷售比賽,培育10名供銷農產品直播達人、舉辦農產品直播銷售30場、培訓供銷系統帶貨主播300人、服務農副產品3000種。
打造供應鏈創新服務電商平臺及大宗農產品數字化云平臺,搭建電商的選品、運輸、倉儲和配銷網絡,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大力整合糧油、肉品、雞蛋、馬鈴薯等大宗農產品資源,實現“買全國、賣全國”,將基地打造成為農副產品“入灣”交易平臺。2024年爭取實現農副產品線上銷售10億元,電商服務產值達1億元,帶動大宗產品交易規模達40億元。
高效率聯動開展助農合作
大灣區基地一頭對接生產端,在全省大力開展訂單農業,規劃認證供銷農場1000家,通過數字供銷“粵農服”提供無人機飛防、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縣域農產品主產區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形成數字農田檔案,盤活當地農業資源,穩定農產品供應;一頭服務加工端,在園區服務方面,依托數字供銷打造智慧園區,完善冷鏈倉儲、電商直播、海關監管、政務審批、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配套。
大灣區基地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和經營服務網絡優勢,依托產業園、農產品綜合服務站、供銷農場三大載體,通過“大灣區基地+鎮級綜合服務站+供銷農場”協同服務模式,深度參與全省100個農產品綜合服務站、1000個供銷農場縣域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實現為農服務鎮域和主要行政村全覆蓋,解決制約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卡點和堵點。
目前,大灣區基地牽頭創建了蔬菜和預制菜2個省級農業產業園,聯合惠州市縣供銷社,沿基地周邊鎮村布局,共建了4個鎮級農產品綜合服務站、10個村級供銷農場,盤活撂荒耕地3000多畝,帶動村集體24個、農戶約2.5萬戶。
樓下村供銷蔬菜專業合作社(供銷農場)通過“供銷合作社+村集體+小農戶”的方式,由大灣區基地、泰美供銷合作社、樓下村經濟聯合社及農民成員122人聯辦,經營托管土地290畝,根據季節氣候條件適時輪作蔬菜和糧食作物。農產品經位于楊村鎮的鎮級綜合服務站集散、加工處理后轉運給基地入駐企業或直采配送到戶。
托管后,戶均土地分紅2400元,社員承包地塊種植每年每畝收益2800元,每天帶動30名村民務工,每人日均增收150元。村集體入股合作社占15%股份,通過蔬菜產業園財政資金購置資產折股量化,村集體分紅收入15萬元;組建水產專業合作社,通過各級基層社及村集體“養殖大戶”示范帶動,吸納合作社成員規模超150人,前期訂單覆蓋水面近2000畝,示范帶動水產面積近萬畝,通過推廣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降低飼養成本10%到20%,提高了水產品畝產量、質量和營收利潤。
■案例
高標準建設“平急兩用”保供基地
70萬噸“大糧庫”保供大灣區半月需求
目前,省供銷社已在全省規劃糧食倉容超100萬噸,承擔省、市、縣三級糧食儲備超54萬噸,積極發揮保障糧食安全重要作用,將《關于加快推進廣東供銷糧食全程社會化服務提升行動計劃》落到實處。
其中,大灣區基地規劃建設70萬噸“大糧庫”,建設涵蓋大米、小麥、玉米、大豆、食用油等品類的糧油倉儲加工集群,承擔各級政策性儲備任務,配套建設年加工能力20萬噸的米、面、油加工生產線,打造儲加銷一體化糧油應急保供體系。
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集群建成后,可保障大灣區居民15天糧食需求,保供香港半年。一方面可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投放市場穩定供應;另一方面為基地入園企業生產經營提供米面油等原材料保障。目前,大灣區基地糧庫(一期)15萬噸項目、年產能5萬噸大米加工中心已建成,糧庫(二期)22萬噸項目已啟動,承儲儲備糧近14萬噸,被列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大糧食應急保障中心之一。
(撰文 邵一弘 姜卓簡)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