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州環境空氣質量穩居全國重點城市前列。今年1—8月,惠州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9%,排名珠三角城市第一,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優美環境成為惠州閃亮的生態名片。
“惠州生態資源豐富,綠色家底厚實。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以綠為美持續擴綠護綠,推進減污降碳,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花園城市,讓綠色日益成為惠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和澎湃動能。”近日,惠州市委書記、市第一林長劉吉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惠州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戰略,高水平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各項工作,立足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園里”的優美花園城市,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打造優美花園城市
記者:惠州自然生態“家底”如何?依托本地生態條件,惠州如何劃定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路線圖”?
劉吉:惠州是廣東林業生態大市和重點林區,山水林田湖海一應俱全,坐擁“半城山色半城湖”。全市森林面積65.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91%,兩項數據均排名珠三角第二;現有古樹數量13106株,排名全省第一;羅浮山、南昆山等是全國著名的天然“氧吧”,是大灣區東北部的“生態之肺”;境內水庫容量超過16億立方米,是大灣區的“生態水源”。湖美城興、交融共生的青山碧水藍天成為惠州最美底色。
近年來,惠州在大力實施制造業當家戰略的同時,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底線、把住綠色低碳發展方向,讓綠色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惠州經濟始終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并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核心在綠、聚焦在樹、著眼在林,綠了自然就美。惠州狠抓省委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戰略落實,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抓手,統籌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扎實推進林業產業創新發展等“三項工作”,大力推進裸露地復綠“一項攻堅工程”,形成“6+3+1”的工作布局,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打法”,高水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美、產業強、文化興、百姓富的嶄新畫卷正在惠州大地徐徐展開。
以“深攻堅”換“新面貌”
記者: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提出的“六大行動”,惠州如何部署落實?
劉吉:今年來,惠州市委提出深入實施“黨建帶林建”,突出黨建引領,全市共同發力、全民共同參與,以“黨建紅”促“生態綠”。通過召開全市高質量黨建引領林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發布《春風十里,綠美惠州有你》倡議書,全市廣泛發動1380個黨組織、32661名黨員參與植樹;建設“黨建林”466個、面積3293畝;新建義務植樹基地62個、植樹11.9萬株;打造綠美機關等綠美單位120個、植樹23.5萬株。
林長制高位推動,簽發了《關于開展2023年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令》《關于全面實施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工作的令》《關于全面加強林業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令》。我先后4次到責任區域開展巡林和調研,市四套班子成員以身作則狠抓“六大行動”,市、縣、鎮、村四級林長開展常態化巡林3.9萬人次,促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工作全面開展。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全市完成低質低效桉樹林及松材線蟲病的松樹林等優化提升16.99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7.85萬畝,改造桉樹林4.7萬畝,均超過全年目標任務。惠東好招樓濕地公園、惠陽半島濱水公園、仲愷觀洞湖森林公園等8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總體進度超過90%,打造了一批特色綠美生態廊道。
打造綠美“流動風景線”,對全市范圍內19條(段)高速公路、2條(段)鐵路、2條(段)高速鐵路、14條(段)國省道周邊裸露地、邊坡以及裸露山體、礦山廢棄地等開展整治復綠,全市共排查出裸露地塊162個、面積7116畝,已完成復綠141個、面積5958畝,讓裸露地實現綠美蝶變。
推動城鄉一體綠美提升,建設森林城鎮3個、森林鄉村6個、綠美古樹鄉村3個、綠美紅色鄉村3個;8、9月兩個月共完成植樹49.4萬株。著力提升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五邊”綠化美化品質,推動鎮村盡快綠起來、美起來、凈起來。
持續掀起植綠熱潮,建立一批“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全市營造提升主要通道森林景觀帶60公里,提升綠道、碧道、古驛道森林景觀40公里。創新設立“綠美惠州生態建設行動基金”,埃克森美孚、隆瀚生態農業、天安瓏城等愛心企業和社會各界積極認捐綠美惠州生態建設資金折計6600多萬元。
促進保護地可持續發展,在惠東打造萬畝紅樹林示范基地,探索建立“紅樹林+生態養殖+生態文旅”模式。今年,重點在惠東范和港海域宜林灘涂區域種植紅樹林1250畝,全市紅樹林面積突破萬畝,達到1.12萬畝。
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新增古樹2220株,總量達13106株,排名全省第一。完成“惠州市古樹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統”升級改造,對75株瀕危古樹名木有效開展搶救復壯。
從“增指標”到“提質量”,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各項任務在惠州取得階段性進展,惠州自然生態內涵得到進一步提升。
以“含綠量”提升“含金量”
記者:在“用綠”方面,惠州形成了什么特色做法?
劉吉:惠州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通過念好“林”字訣,打造“綠富美”。積極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康養等林下經濟,推進森林公園建設,做好“林游結合”“林水結合”生態文章,增加林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綠棋楠沉香、猴耳環、油茶、竹子等林業產業,充分發揮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效益,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態穩固雙贏。今年前三季度預計林業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210億元,同比增長52.5%。
堅持多措并舉、共同發力。市政協把“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提案列入重點協商課題;市委組織部、市委農辦把油茶生產種植任務納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亮牌提醒,閉環推進”工作,定期督促落實。各級林長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著力解決油茶種植用地、資金和種苗等重點難點問題,目前已順利完成今年3萬畝的油茶新造任務。在惠東寶口鎮籌劃打造萬畝集中連片油茶種植基地,建設集種植、加工、觀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林農增收。目前龍門現有竹林面積近16萬畝,竹產業從業人員1.2萬人,年人均收入約4萬元。惠東積極打造“綠棋楠沉香之鄉”,共有沉香企業123家,今年新增種植3000畝,累計種植1.2萬畝,帶動農戶200多戶,解決本地農民就業1000多人,年產值過億元。博羅首創“退桉還藥”,桉樹林變身南藥種植基地,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依托萬畝羅浮錐天然林打造“萬畝羅浮追綠”項目,預計帶動周邊農戶500戶以上,每戶增加收入3萬—5萬元,讓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會議部署要求,推動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讓城市顏值有“面子”、綠色入心有“里子”、發展致富有“路子”,奮力譜寫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綠美“山海經”,為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供堅強生態保障。
(記者 邵一弘)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