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惠州首次赴歐洲招商。3月19日至26日,惠州市代表團赴法國、荷蘭、德國開展投資促進交流活動,與殼牌、羅格朗、益利素勒、ADO等6家企業簽訂投資協議,6宗項目總投資149.7億元。
8天時間簽下近150億元的大單,既有增資擴產項目又有計劃落地項目,其中總投資達93億元的聚碳酸酯項目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可以說,這次“出海”,惠州帶回了滿滿一船“硬貨”。那么,150億元大單的背后,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啟示一:搶抓項目,刻不容緩
去年以來,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各地工作重心迅速轉移到經濟社會發展上來,搶項目拼經濟成為共識。
放眼全國,江浙地區已先行一步。去年7月,全國首架拓市場商務往返包機從寧波出發飛往歐洲;12月,嘉興、蘇州組團包機到日本、法國、德國招商。
回望全省,其他地市也競相“出海”。去年底,廣州市商務局組團包機赴東南亞搶訂單,佛山、東莞先后組織企業前往波蘭、德國、阿聯酋開展經貿交流。
再看惠州,“出海”之前先把企業請進來。通過舉辦2023惠州招商大會,共簽約項目166宗,投資總額1251.88億元。
惠州“雙管齊下”,一邊搶訂單,一邊推動項目建設。今年2月份,仲愷、博羅、惠東250多宗項目批量動工投產,總投資近2000億元。
正是在大項目的帶動下,惠州迸發出強大的經濟活力。2022年,GDP、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增速居全省第二。
我們要看到,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太平嶺核電、恒力PTA等項目都是在疫情發生之前或初期引進落地。疫情3年,惠州依靠這批儲備項目挺過了“寒冬”,現在迎來了“春暖花開”,但“存糧”也不多了。如果再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我們的先發優勢就會變成后發劣勢。
如今,各地都在“火力全開”搶訂單抓項目。這個時候,惠州更要趕緊動起來、跑起來,把失去的3年時間搶回來,抓緊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今年,惠州將常態化“走出去”招商,舉辦海外招商活動10場以上,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打好“五外聯動”(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組合拳,惠州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寬。
啟示二:打造產業集群,刻不容緩
產業要做大做強,必須集群化發展。近年來,惠州錨定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引進了一批標志性項目,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聯合廣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
惠州打造產業集群并非一蹴而就。從1994年提出“工業立市”的構想,到2000年引進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再到培育TCL、德賽電池、億緯鋰能、利元亨等一批本土企業。可以說,惠州一步一個腳印,用二三十年的努力,才把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集群做出了“名堂”。
2022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總產值3450億元,煉化一體化規模全國第一,大亞灣石化區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1名。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總產值5054億元,產業規模居全省第三。
打造產業集群有什么好處?玩過磁鐵的人都知道,在磁性量足夠的條件下,體積大的磁鐵磁性更強。同理,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必然會對外部的同類型企業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只要你用心招引,企業就會被“磁吸”過來。
就像這次“出海”招商,惠州簽下的6個項目中,總投資93億元的聚碳酸酯項目有利于延伸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鏈,羅格朗、益利素勒、ADO項目則對電子信息產業鏈形成有益補充。
在“磁吸效應”下,以后還會有更多產業鏈企業被吸引到惠州。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雖然惠州兩大產業集群發展勢頭很好,但離萬億級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過往的無數經驗已經證明,在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時候,產業集群比單個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更強,受到“創傷”后恢復得也更快。
因此,在變得足夠強大、無懼風險之前,惠州只有集中力量盡快做大做強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產業集群,早日實現萬億級體量,才能在競爭中上位、在奔跑中領先。
啟示三:營造良好環境,刻不容緩
3年疫情,大浪淘沙,廣大企業“用腳投票”選擇了惠州。3年來,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從2764家增長到433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1305家增長到2850家;百億級工業企業從8家增長到16家。這一組組數據充分說明,惠州是一座充滿活力、前景無限的城市,是一片干事創業、大有可為的熱土。
這次“出海”招商簽訂投資協議的羅格朗和益利素勒就是扎根惠州的典范。作為全球電氣與智能建筑系統的標桿企業,羅格朗在上世紀90年代就進入惠州發展,扎根仲愷并多次增資。益利素勒2020年落戶惠州,目前計劃推進二期項目。益利素勒中國總經理葛恩滿更是點贊在惠投資的優勢,“惠州政府不僅高度配合外企的前期考察工作,后續也幫助外企快速完成各項審批流程”。
這些年來,惠州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徹底破解工業用地約束,過去3年全市工業用地出讓超過4.3萬畝,最大限度保障項目用地;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實施一網通辦、免申即享、標準地+承諾制、帶項目掛牌出讓、摘牌即動工、聯合審驗等惠企措施……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惠州持續5年開展服務企業“直通車”活動,受理企業訴求900多宗,舉辦23期現場會活動,接待470多家企業,有效解決了一批企業用地、用工、行政審批等難題,進一步增強了市場主體的信心和活力。
有人說,企業就像候鳥,哪里環境好就在哪里落腳。反之,如果環境變差了,企業也會選擇離開。而沒有了企業和項目,一個地方就會喪失發展潛力。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一樣不能缺少。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只有實現從好到優的轉變,我們才能真正留住企業、留住項目、留住產業,讓更多企業看好惠州、扎根惠州,一起為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添磚加瓦。
(記者 戴建)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