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搶抓“雙區”建設機遇,把招商推介平臺搬到了深圳“家門口”。近日,2022年惠州(深圳)鄉村振興項目招商對接會在深圳舉行,現場簽約22宗項目,投資總額161.58億元。這是繼在深圳成功舉辦“共享灣區資源 助力企業發展”2022年惠州市制造業平臺分享會之后惠州的又一舉措。不僅如此,為更好地承接深圳等大灣區城市先進產業外溢,惠州有的縣區還設立駐深圳招商聯絡處或定點招商,精準對接深圳優質資源。
回望即將過去的2022年,“雙區”建設成為惠州的強音。無論是市級層面還是7個縣區,都搶抓機遇、鉚足勁頭,推動大灣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自年初惠州市大灣區辦出臺《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以來,全市7個縣區紛紛聚焦規劃互接、交通互聯、產業互補、科技互興、人文互融、生活互惠、平臺共建、機制互通等八大專項行動,并結合自身實際各出新招、實招。特別是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深度對接廣深莞等大灣區城市,推動惠州發展能級再躍升。
惠城
招商引資項目近七成來自深圳
天氣雖然寒冷,但位于惠城區水口街道的東江灣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依然火熱。在這里,來自深圳、東莞等大灣區城市的產業項目扎堆。1—10月,東江灣產業園規上工業總產值252.49億元,同比增長5.4%。
在這背后是惠城區搶抓“雙區”建設機遇積極對接深圳等大灣區城市。自去年設立駐深圳招商聯絡處以來,惠城區讓招商選資“鐵軍”挺進最前線,準入招商引資項目中近七成來自深圳,其中工業項目均為高新技術企業項目,量多而質優。
優質項目的到來,加快深莞惠產業協同發展。今年,惠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成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也是惠州獲批的首個省級高新區。1—10月,該高新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18.32億元,同比增長6.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3.5億元,同比增長44%;完成工業投資63.69億元,同比增長91%,制造業不斷“強筋壯骨”。
惠城區還積極建設培育技術創新平臺,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截至11月,“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加快推進,已完成地下停車庫工程結構施工;河橋科教城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60%。截至11月,惠城區共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7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2家、市級培育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9家??萍计髽I孵化器總面積8.9萬平方米,在孵企業共計158家。
發揮作為惠州中心城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優勢,惠城積極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在消費商圈提擋升級方面,依托大型綜合體、大型物流園,積極打造珠三角連接粵東的區域消費中心和綜合性物流樞紐。水東街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惠城還積極復制推廣廣深等城市營商環境改革經驗,試點與香港推進“跨境通辦”事項。目前,香港企業和市民可在香港單向辦理超400項惠州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零出關”跨境通辦;已完成香港回鄉證通過“灣區通辦”自助終端等辦理惠州200多項服務事項,全方位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學習、就業、創業、生活。
惠陽
千億園區迎新進展 深莞企業組團進駐
在深莞惠三市交界處的惠州市惠陽區新圩鎮,千億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計劃總投資300億元的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一棟棟嶄新高大的工業大廈聳立,迎接著來自深圳、東莞等地的企業組團入駐。
作為臨深千億園區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一期已經建成,并開始交付廠房。在“雙區”建設機遇下,這里憑借毗鄰深莞的區位交通優勢,成為惠陽主動承接大灣區城市先進產業外溢的前沿地帶。目前,梅龍湖一期已簽約60家擬入駐企業,其中超過20家企業已完成廠房交付,主要來自深圳、東莞等地,預計明年3月起陸續投產,將助力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陽”,為深莞惠產業協同發展添新平臺、新動力。
作為惠州唯一同時毗鄰深莞的縣區,惠陽搶抓深圳都市圈機遇,正全面推進建設千億園區、打造智造高地,加快深惠產業合作共建,努力打造深圳優質產業外溢和先進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梅龍湖正是惠陽主推的臨深產業平臺之一。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負責人劉若楊介紹,梅龍湖一期簽約企業中有八成來自深圳,大部分是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涉及智能制造、光電信息兩大產業集群。隨著深莞企業組團進駐惠陽梅龍湖,將帶動引進大灣區城市優質產業落地,促進惠州電子信息產業補鏈、固鏈、強鏈,助力深莞惠聯動發展。
為吸引更多來自深圳等地的優質項目落戶,惠陽積極學習對標深圳、加快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升級。12月8日,惠州市惠陽區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基地在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掛牌。這是惠陽依托梅龍湖加快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的最新動作。今年以來,惠陽區政務服務中心梅龍湖便民服務站、惠陽區梅龍湖產業園區人才驛站等相繼揭牌,從政務服務、人才服務、提供交流合作平臺等方面優化營商環境。
與此同時,惠陽不斷打通對接深莞的“黃金通道”,深莞惠紅色干線、新龍大道、深惠城際等項目陸續推進,將支撐形成“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加快深莞惠區域協同發展。
惠東
大項目大平臺支撐融入“雙區”建設
在大灣區東部的惠東縣白花鎮,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正向著千億園區的目標加快邁進。園區2條主干道已建成通車,17條市政道路正在建設,起步區4.5平方公里的場平工程全面開建。與此同時,8宗優質產業項目已落戶。其中,計劃總投資159億元的宇新輕烴綜合利用項目正在分期推進,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總產值超過300億元,其中宇新先行項目即將投料試產……
近年來,惠東縣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依托大項目大平臺,打造高質量融入“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山海之城。
惠東大力建設交通項目,助推大灣區互聯互通。其中,長12.98公里的惠霞高速(1號公路)惠東段加快推進,廣汕鐵路惠東段加快建設,惠東環稔平半島高速公路已于今年6月順利啟動先行段建設。
融入“雙區”建設,需要產業支撐。重大能源項目,是惠東發展的亮點。目前,廣東太平嶺核電一期工程提速建設,二期申報工作正在推進。惠州LNG接收站項目一期工程投資約66億元,三大主體工程(儲罐工程、接收站工程、碼頭工程)全面進入建設階段,將為惠州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提供清潔能源支持。
依托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等平臺,惠東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建設項目加快推進。潤澤項目2棟數據中心主體已封頂,近期即將試運營;中國移動一期項目已動工;萬國項目2棟數據中心已于今年6月底封頂,預計于2023年3月底投產。
有兩個“國之重器”(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加持,惠東主動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引進培育科技創新主體,集聚創新創業人才,促進科技成果在惠東轉化。
憑借濱海資源優勢,惠東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濱海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加強濱海旅游資源整合配置和優化提升,已初步形成以巽寮灣、雙月灣、范和灣、考洲洋四大濱海旅游景區為主體的“百里濱海旅游長廊”,吸引大灣區城市游客紛至沓來。
博羅
建“一帶一圈一區”承接周邊產業外溢
總投資17.5億元,預計達產后年營業額70億元……日前,大金空調華南基地項目正式簽約落戶博羅縣。這個由日本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全資子公司大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的項目,將建設VRV家用空調、變頻器P板生產基地和華南地區銷售中心、物流中心。
對國內外企業的吸引力不斷提升背后,是博羅縣搶抓“雙區”建設機遇,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環境等比較優勢,積極對接廣深莞,加快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博羅堅持規劃引領,謀劃“一帶一圈一區”發展功能布局。該縣強化沿莞臨穗的區域聯系,積極承接深圳等先發地區產業、功能等轉移,按照各鎮街資源稟賦和發展功能定位劃分沿東江經濟帶、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和東部鄉村振興區三大區域,加快構建與大灣區中心城市交通互聯互通、產業高度融合、發展互相支撐的新格局。
其中,沿東江經濟帶對標深圳、融通東莞、連接廣州,按照鎮區、園區一體化發展的理念,以千億級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為載體,加快建設產業新城和品質新城;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培育發展生命健康、生態旅游等產業;博東鄉村振興區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如今,博羅“一帶一圈一區”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格局日益深化。沿東江經濟帶“極核”作用凸顯,1—9月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74.61億元,占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的68%。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發展態勢良好,成功舉辦第三屆、第五屆、第八屆中醫科學大會,南藥全產業鏈加快融合發展,產值達到30億元。博東鄉村振興區內生動力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一期項目已建成投入運營,已簽約入駐企業11家,物流樞紐與現代農業協同發展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
作為“工業大縣”,博羅堅持制造業當家,在建設產業平臺、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上狠下功夫,加強與廣州、深圳、東莞的產業協同,推動實體經濟持續向好,目前全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86家,總量居全市前列。
龍門
全面加強外聯內暢大交通體系建設
山區縣如何搶抓“雙區”建設機遇推動自身發展?近年來,龍門縣全面加強外聯內暢大交通體系建設,深入促進創新驅動發展,聚力打造縣域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承接大灣區先進城市產業外溢,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筑牢大灣區生態屏障,全力推動龍門成為大灣區中快速崛起的“新大陸”。
今年,龍門縣穩步推進惠州“豐”字交通主框架中涉及龍門的“兩橫兩縱”規劃建設。協調推進惠龍高速龍門段項目,加快推動國道G355線龍門油田至永漢段改建工程、龍門大橋新建工程建設。完成省道S259線新來莊至學堂嶺段改建工程、縣道X261線鳳崗至南灘段一期改建工程?;就瓿赏ńㄖ拼濉皢胃碾p”工程51.264公里、“美麗廊道”20.7公里、農村公路村道安防工程101公里、農村公路瀝青路面提升工程25公里建設。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龍門深入實施“惠”聚優才工程引進高素質專業化人才,2022年共引進23名高學歷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龍門還加強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主動吸納深圳、廣州等地優質創新資源。今年,龍門有13家企業參加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預計年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7家以上。
擁有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優勢,龍門加快建設大灣區康養旅游高地,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位居全省十強。今年還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惠州龍門農民畫歷史精品回顧灣區巡展活動,支持“旅游+文創產品”研發,開發“農民畫拍賣交易”平臺,在線上推廣農民畫衍生產品和農民畫名家名作,進一步提高龍門文化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
為優化營商環境,龍門還持續推動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區域通辦,延伸至廣州、深圳、韶關以及貴州等地,解決群眾、企業辦事“兩地跑”“折返跑”等問題。龍門縣政務服務中心獲評廣東省縣(區)級標桿政務服務中心,成為全市唯一獲得該榮譽的單位。
通過提升政務服務承接發達地區優質產業外溢,龍門主要引進電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醫藥、綠色裝配式建筑等產業。今年以來,龍門共引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項目37宗,協議投資金額81.33億元。
大亞灣
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加速崛起
大亞灣畔,大項目建設施工正酣??偼顿Y超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進入大件重型設備吊裝階段,總投資超520億元的中海殼牌三期加快推進,總投資150億元的恒力(惠州)PTA項目全面收尾、即將投產……大亞灣開發區正朝著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的目標邁進。
毗鄰深圳,大亞灣開發區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產業、平臺等優勢,全力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都市圈建設,以大項目大平臺支撐惠州發力萬億級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大亞灣石化區連續3年位居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1名,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前列,90%的入園化工企業為世界500強、中國化工百強等優秀企業,已有來自美國、荷蘭、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化工巨頭進駐。外企、國企、民企在這里同臺競技、協同發展。
隨著越來越多優質項目的到來,大亞灣正積極發展大煉油、大乙烯,并加快發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產業集群、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石化產業配套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群,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都市圈提供能源、化工原材料等保障。
大亞灣開發區堅持制造業當家,大力培育多元支柱產業,重點打造以“1+2”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石化產業,“2”是指電子信息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并努力打造綜合性和專業化相結合的新園區,構建多層次、多功能、多特色的園區體系。
如今,大亞灣正加快建設千億園區——大亞灣新興產業園,重點推動鄰近深圳坪山的塘橫片區高質量開發,并加強與深圳電子信息、金融服務等產業對接,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等優勢產業,創新導入智能化、數字化產業,推動軟件信息服務業等現代產業發展。
不僅如此,大亞灣還重點推進“1+3”產業平臺建設。其中,“1”是指石化區,“3”分別為新興產業園、港口片區、霞涌高端服務集聚區。同時,全力謀劃惠州港區發展,打造港口現代物流經濟帶,助力惠州向海發展、做大做強海洋經濟。
仲愷
對接廣深港澳 引進創新資源
近日,仲愷高新區舉行重點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來自深圳、東莞等地的6宗項目簽約落戶,計劃總投資約50億元,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257億元。
這是仲愷積極推進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縮影。今年以來,仲愷高新區在強化與大灣區城市互聯互通、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打造“5+1”現代產業集群、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在互聯互通方面,仲愷高新區積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深惠城際前海至瀝林北段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廣汕高鐵建設仲愷段(主線+聯絡線)隧道進度完成約98%,橋涵路基進度完成約97%。同時,“五橫五縱”骨干快速路網不斷完善,惠橋快線、和暢一路、贛深鐵路仲愷站交通樞紐配套工程段等路段上半年建成通車。
堅持制造業當家,仲愷高新區加快“惠”聚灣區高端產業資源,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在這方面仲愷加快TCL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項目、創維惠州仲愷數字產業基地項目等大項目建設,完善半導體、超高清視頻、5G以及醫療器械等產業鏈。同時,著眼灣區強化產業鏈招商,今年以來推動26宗項目動工,預計總投資約309.21億元,達產后預計年產值約653.55億元;52宗項目竣工投產,預計總投資約311.11億元,達產后預計年產值約584.37億元。
擁有“國字號”平臺——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加持,仲愷高新區如今吸引越來越多優質項目落戶。截至目前,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共引進項目93宗,計劃總投資額720.54億元,預計達產產值1596.14億元。一個以中韓合作、惠港合作、惠深合作為重點的特色合作平臺正在崛起。
作為惠州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仲愷高新區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仲愷積極推進惠深創新中心(深圳異地孵化器)建設,已吸引10家深圳初創企業入駐。截至目前,仲愷高新區共有5個博士后工作站、15個博士工作站,分別約占全市總數的50%、41%;共有存量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存量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1家,數量占比均居全市首位。
?。ㄗ?周歡)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