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律咨詢服務港”在廣交會為各國客商提供服務保障。廣州市委政法委供圖
《廣州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全面實施,多元解紛體系成型成效;廣州市中院司法公開透明度獲評全國10連冠,三級綜治中心、最小應急單元發揮引領型改革效應;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南沙法庭掛牌運作,涉外法治和仲裁改革成效顯現,成功舉辦首期法商融合大講堂,為全市拼經濟增強動力;全力服務“12218”產業體系,在法律科技應用、數字經濟法治保障、司法公開標準等新領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明確思路、闖出新路……
近年來,廣州政法改革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堅持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充分發揮法治在破除改革障礙、鞏固改革成果中的作用。廣州市委政法委牽頭統籌,全市政法系統認真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政法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加快落實《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扎實推進廣州市委和省委政法委的改革部署,緊扣“拼經濟、保安全,辦全運、提品質”工作主線,推動政法改革打開新局面、取得新進展、展現新氣象。
護航高質量發展
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
法商融合,是政法系統助力“拼經濟”的一條新路。今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實施生效前,廣州市委政法委聯合天河區成功舉辦法商融合大講堂活動,企業反響熱烈。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司法既要守護公平正義的底線,更要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近年來,廣州政法機關充分發揮法治優勢,聚焦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持續優化暖企助企、護企惠企舉措,最大限度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南沙方案》提出,要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明確到2025年,南沙粵港澳聯合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產業合作不斷深化,區域創新和產業轉化體系初步構建。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激發創新活力已成為政法機關的重要著力點。
今年4月,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南沙法庭正式揭牌啟用,成為了全國四家知識產權法院的首個派出法庭。南沙法庭立足南沙、輻射周邊,職責涵蓋涉外涉港澳臺案件審理、跨境調解等。運作一個月來,已收案160件,其中涉專利案件123件,審理多起標的千萬元量級的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
廣州法院探索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新機制,深化民事訴訟制度改革,嚴把立案關,確保所有符合條件的案件“應立則立”;優化繁簡分流識別機制,設置專職程序分流員,精準識別適宜速裁案件;首試先行判決機制,企業取得部分權利時間平均提速41%,助力快速兌現勝訴權益,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助推營商環境典型案例;深化審執分離改革,持續深化善意文明執行理念,今年1—3月,在38件執行案件中采取“活封活扣”方式,涉及金額837萬元。
廣州市檢察機關推行“一案四查”辦案機制,在辦理涉知識產權保護相關領域案件時,同步審查是否涉民事侵權、行政違法、刑事犯罪、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等,堅持打擊與保護并重、私權與公益平衡。強化執行活動監督,對1279件涉企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情況開展監督,為受害企業挽回經濟損失900余萬元,經驗成效被最高檢推廣。
廣州市公安局深入推進嚴打經濟犯罪“護航”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傳銷、騙稅、商貿詐騙等突出經濟犯罪,實現以打促穩,優化營商環境。南沙分局全面收集企業在政務服務、執法檢查、案件辦理、刑事保護、企業經營方面的訴求,以提升營商環境、優化企業服務為核心,研究制定10條具體措施。
服務高水平開放
打造全國涉外法治引領先行城市
錨定一流奮勇爭先,全力打造全國涉外法治引領先行城市,廣州政法系統積極發揮優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涉外法治工作體系,推動廣州涉外法治體系建設提速增效,乘勢而上。
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廣東尤其是廣州理應走在前列。省委政法委高度重視廣州涉外法治建設,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下發《關于充分發揮仲裁職能作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政策利好和改革紅利支撐下,今年1—4月,廣州仲裁委取得受案標的額同比增長36%、受理標的1億元以上案件同比增長16.7%的喜人業績。仲裁機構與法院的信息互通共享、粵港澳共享仲裁員名冊、仲裁秘書標準等廣州經驗得到推廣。
廣州還在全國首建涉外法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首設涉外法治專門機構及律師協會涉外法律服務分會,在全國構建“聯席會議+專門機構+行業組織”三位一體的涉外法治協同機制,一體推進廣州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
在廣州市委政法委的統籌下,相關政法部門出臺了廣州市涉外法治工作聯席會議“四項工作制度”,細化聯席會議制度運行規則,完善信息共享、風險處置、協同共建等核心機制,強化重大風險應急處置制度,防范化解重大涉外商事糾紛和涉外法律領域爭議解決,有效應對貿易制裁和經貿摩擦;設立“廣州市涉外法律咨詢服務港”,服務保障“廣交會”金字招牌;強化涉外法律服務供需精準對接,連續召開供需對接會,推出數據合規、新能源汽車、法律科技產業等供需對接活動,舉辦“以法慧企,粵行越穩”涉外法律服務專場活動等,發布涉外法治建設10個典型案例和20個優秀案例。
廣州法院推行全市基層涉外商事一審案件在越秀法院、南沙(自貿區)法院集中管轄,并成立全國首個涉“一帶一路”建設案件專業合議庭,形成以“特定管轄法院、專門審判機構、專業審判人員”為特征、日趨完善的涉外審判格局,2022年以來,廣州法院審結一審涉外涉港澳臺民商事案件1.3萬件,約占全國六分之一,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事人定分止爭,專業化審判助力廣州成為涉外民商事爭議解決首選地、優選地。
順應數字化大勢
以科技創新提升政法工作效能
出差忘帶身份證,“亮碼”完成實名認證,入住酒店無阻礙;手機輕點幾下,交通罰款在線繳清;遇上網絡詐騙陷阱,精準識別輕松規避……這些便捷的場景背后,離不開“微警認證”的默默支撐。這項從廣州南沙起步的創新技術,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南沙方案》為契機,廣州公安還在進一步探索“微警認證”更多的應用場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
去年6月,廣州市委政法委舉辦政法領域改革創新成效媒體采訪活動,介紹近年來廣州政法系統深入推動政法領域改革創新成效。活動現場,“打造大數據時代微警認證服務平臺”等15個政法領域改革創新品牌亮點項目集中發布。
當前,全球新一輪技術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應用,正在為政法工作不斷注入新動能、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在廣州市委政法委牽頭統籌下,全市政法改革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一批重大改革項目取得進展,政法數字化建設涌現了一批標志性成果。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廣州市委政法委組織編制《廣州數字政法建設規劃(2024—2026年)》,提出了“1234”總體思路,圍繞一個數字政法愿景目標,建設兩大領域數字化創新應用、三項賦能工程和四個保障體系,明確了政法工作數字化轉型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
廣州市委政法委還牽頭制定30余項業務和技術標準規范,構建全流程的案件線上協同辦理標準體系。2024年6月起實現全市刑事案件“單軌制”線上協同辦理,案卷流轉由6小時縮減至10分鐘、涉案人員換押周期從6小時縮減至2分鐘、平均辦案周期減少2.5天,為案件高質效辦理提供有力支撐。
廣州互聯網法院立足強化數字權益保障、完善數字市場規則、創新數字治理模式、深化跨境司法實踐制定五年發展規劃,促進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市法院與廣州仲裁委完善高水平裁審對接機制,推出全國首個裁審對接電子卷宗共享平臺,仲裁調卷時間由平均兩個月縮短至數小時。
廣州市法院ODR平臺建設實現在線咨詢、評估、調解、仲裁、訴訟五大功能集約,AOL全業務線上辦理平臺實現立案、送達、網上閱卷、遠程庭審等40余項服務全場景覆蓋,可提供粵語、英語、葡語智能導訴服務。廣州市公安局研發主動智能型執法信息公開平臺,有效保障當事人知情權。廣州市司法局率先基于“專用云+云專線”本地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構建數據閉環管理體系。廣州仲裁委APEC-ODR平臺受案量居APEC四家合作機構首位,平均結案周期僅30多天,調撤率達60%。
(撰文 汪棹桴)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