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廣州各區和空港經濟區區級總規正式通過批復并掛網。其中明確了廣州11區及空港經濟區的功能定位,劃定了國土空間安全底線,以及支撐各區高質量發展及特色風貌特色塑造的國土空間格局。
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簡稱“區級總規”)是各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對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細化落實,是編制詳細規劃以及各類建設項目用地用海報批的規劃依據。
去年9月正式獲批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廣州歷史上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如今,全市11區及空港經濟區的區級總規已全部獲批并逐步實施,形成了從市級到區級的完整規劃體系。
廣州各區迎來差異化戰略布局
區級總規批復后,廣州11個區及空港經濟區的差異化戰略布局全面落地。
區級總歸明確,越秀區是國際大都市核心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載區、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海珠區是新質生產力創先區、世界級城市客廳、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荔灣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核心區、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天河區是世界級城市客廳、數字經濟和總部經濟集聚區、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教育文化和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白云區是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山水智慧城區、港產城融合發展區;黃埔區是廣州產業發展增長極、灣區科技創新主引擎、海絲國際合作先行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東部中心重要承載區;花都區是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世界級航空都會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北部增長極重要承載區;番禺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載區、智造創新引領區、獅子洋增長極重要承載區;南沙區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粵港澳全面合作新典范、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未來城市建設新標桿;從化區是國際交往合作平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綠色發展示范區;增城區是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東部中心重要承載區;廣州空港經濟區是國際航空樞紐、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北部增長極重要承載區。
形成錯位發展的特色產業體系
區級總規顯示,廣州將優先保障產業發展空間需求,落實“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基于各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帶動能力,提出更加精準產業布局優化策略,形成錯位發展的特色產業體系。
例如,天河區要發揮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引領區、現代都市工業集聚區、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示范區等功能;黃埔區要發揮好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重要承載區、國際交往中心城市重要承載區、新型國際貿易樞紐等功能;南沙區要發揮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現代化國際化綜合服務樞紐、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重要承載區和國家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等功能。
在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過程中,區級總規結合各區戰略布局情況,明確了國土空間安全底線,包括耕地保有量、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城鎮開發邊界面積以及用水總量指標等等。據此前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內容,為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區級總規將向各區分解30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任務。同時,劃定工業產業區塊線,提出打造成片連片產業園區等等。
從中心城區的集約提升到外圍城區的產業躍遷,從珠江沿岸的活力煥新到北部山區的綠美屏障,廣州正以全域空間優化重塑城市競爭力。
南沙將推動實現陸海統籌發展
根據總規內容,南沙新區是廣州市“一帶一軸、三核四極”城鎮空間結構中的“未來發展核”,是承擔全球城市功能、展現國際大都市時代活力與獨特魅力的核心區域。此次區級總規明確,南沙要支撐建設全市“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空間結構,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南沙全域總面積約803平方公里,是廣州的涉農大區。區級總規提到,到2035年,南沙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95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0.04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32.03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11.98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260.96平方千米以內;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5.44億立方米。
區級總規還要求南沙夯實基礎設施保障。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布局,預留重大區域交通設施空間。同時,提升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水平,統籌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做好海洋資源保護利用,加強海岸帶保護利用管控,推動海島分類保護,實現陸海統籌發展。
(記者 李鵬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