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離不開法治護航。
8月30日,粵港澳大灣區法治論壇在廣州白云舉辦。論壇以“協同培育新質生產力,法治護航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致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傾注法治力量,推動打造涉外法律服務高地,服務大灣區高水平對外開放。
論壇成果《粵港澳大灣區法治論壇白云共識》(下稱《白云共識》)聚焦共同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共同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共同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共同強化涉外法治服務供給四個方面,號召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的法學學術團體、法學研究組織同向前行、持續合作。
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熱點,發布全國首個仲裁秘書標準
人工智能為法律服務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法律服務如何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本屆粵港澳大灣區法治論壇按照“主論壇+分論壇”模式舉辦,與會境內外嘉賓圍繞學界業界前沿熱點問題,共商涉外法治建設良策,共謀高質量發展新篇。
法者,治之端也。近年來,廣州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南沙開發等重大國家戰略,持續優化涉外法治工作機制、加快涉外法治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全面提升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能力。
以推動跨境商事糾紛多元化解為例,筆者從論壇獲悉,廣州互聯網法院推出了全國首個跨境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聚集來自大灣區和臺灣的律師、公證、仲裁、行業協會等調解力量。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匯聚高校、行業協會等40家調解組織、367名調解員。中外當事人可以選擇英語、葡萄牙語、粵語等進行在線解紛。
仲裁是國際通行的解決商事爭議的重要法律途徑。數據顯示,廣州全市10家公證機構均可辦理涉外公證業務,5家公證機構參與海外遠程視頻公證,辦理涉外公證4.58萬件,占全省總辦證量的24%。
值得注意的是,論壇當天,我國首個仲裁秘書標準——仲裁秘書“廣州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旨在為仲裁機構完善秘書管理、培訓與晉升機制提供規范指引,為國際仲裁中心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推動我國仲裁秘書制度乃至仲裁制度的國際化進程。
干事創業,關鍵在人。截至今年7月,廣州現有涉外立法咨詢專家近400人、涉外律師1675人、粵港澳大灣區律師113人、涉外公證員154人、境外仲裁員近200名。“北上內地”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港澳律師的執業新方向。
今年3月,廣州市涉外法律服務中心(南沙)、廣州市南沙區涉外法律服務中心、廣州市律師協會涉外法律服務分會落地南沙,旨在進一步加強資源對接與聚集,為有涉外法律服務需求的境內外主體提供“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務。
推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涉外法治人才高地,香港法律界也在積極行動。筆者從論壇獲悉,“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目前正在籌建,“面向未來,該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計劃也可以發揮香港所長,針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陳曼琪表示。
發布《白云共識》,以高質量法治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全球創新版圖、競爭格局正在重構。
仰觀大局,機遇和挑戰交織并存。未來廣州應當如何扎實推進涉外法治建設?論壇閉幕式上,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的法學學術團體、法學研究組織共同發布《白云共識》,聚焦共同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涉外法治服務供給四個方面,給出不少“真招”“實招”。
聚焦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統籌好改革和法治,完善市場公平有序競爭法律制度,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助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為高水平開放和要素流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加強數字法治、低空經濟等法律問題的理論與實務研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
聚焦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暢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數據跨境、營商環境、民生融合等重點領域規則銜接。探索雙方、多方合作促進區域協同立法。依托聯席會議等溝通平臺,協同創新法治領域規則銜接的對接路徑和工作機制。發揮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實施好《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
聚焦共同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依托粵港、粵澳及泛珠三角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合作機制,全面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合作。完善知識產權案件跨境協作制度,建立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和維權援助工作機制。加強粵港澳三地在知識產權跨境保護、交易運營、維權援助、宣傳推廣等領域協作,共商知識產權保護良策,實現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
聚焦強化涉外法治服務供給,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隊伍。深化人才聯合培育與人才流動共享機制,促進區內法律人才交流互動、實務合作和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吸引集聚人才平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專家觀點
隨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逐步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知識產權訴訟重要選擇地,彰顯出強大的國際司法公信力和影響力。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當前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的工作重點,將聚焦培育和發展基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新質生產力。基于此,應該將知識產權保護融入知識信息經濟、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興經濟形態之中。同時將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的一體化戰略緊密結合,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制造業高端,以知識產權保護賦能創新驅動發展。
在構建多元化共治的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方面,需充分發揮第三方調解成本低、靈活便捷的優勢,高效解決知識產權民商事糾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 吳漢東
近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始終堅持把互聯網司法置于涉外法治建設大局中思考、謀劃與推進,以高質量的互聯網司法,努力成為涉外數字法治爭端解決“優選地”。
以司法技術融合為例,我們建成了較為成熟穩定的立案、審判、執行全流程在線訴訟服務平臺。2018年以來,已經有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名當事人通過該平臺參加跨境訴訟。下一步,我們將深入研究當前數字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難,探索完善涉數字產品、虛擬財產、數據財產權益等新領域的司法規則,助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健康有序發展。
——廣州互聯網法院院長 宋偉莉
隨著全球化和數字化的發展,跨境數據流動日益頻繁,也為跨境法律服務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經過長期探索與積累,粵港澳大灣區在開展數據跨境全流程法律服務方面有著獨特優勢,能為我國涉外法治建設提供經驗。
面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數據監管的差異化要求,建議法律工作者要掌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針對客戶的業務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法律服務。此外,有關部門也應該聯合相關法律服務機構,面向出海企業開展常態化普法活動,普及開展數據跨境業務相關法律風險。
——澳門黃顯輝律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及執業律師 黃景禧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法”的獨特優勢,發展國際仲裁有助于推動大灣區的商事合作和規則銜接,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當前,大灣區的國際仲裁在機構設置、業務情況和規則銜接等方面都體現了國際化和協同化的發展趨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粵港澳司法交流與協作,推動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這就要求粵港澳三地促進訴訟、仲裁、調解等糾紛解決的規則銜接。
數字經濟時代,國際商事仲裁離不開科技賦能。建議要進一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完善網上爭議解決機制,以技術推動傳統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的開展和運用。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鄭家純基金國際法教授兼副院長 趙云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強化涉外法律服務,對于降低跨境經濟活動成本,釋放大灣區經濟增長潛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我國涉外法治建設的整體布局中,香港承擔著推動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建議構建大灣區司法及法律科技聯席會議機制,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司法、智慧法院整體發展的平臺,同時探索建立官方認可的粵港澳三地相互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的電子公告平臺,提高三地司法協作效率。
此外,要加強國際商事仲裁人才的培養。推動內地國際商事仲裁機構與香港高校開展合作,開設專門的國際商事仲裁證書課程。香港也可發揮優勢,培育涉外法律服務教育產業。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 陳曼琪
(撰文 孟健)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