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強調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廣東迅速落實部署,把構建全過程創新鏈作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大抓手,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州正以“二次創業、勇立潮頭”的精氣神,以科技創新強市建設引領發展模式升級。
即日起,南方網將推出系列報道,展現廣州圍繞“從0到1”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從1到10”推動創新成果轉化,以及“從10到100”促進產業化的系列做法,打造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的生動實踐。今天(7月24日)推出系列報道第三篇《從10到100,廣州科技創新如何“裂變”?》。
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潮中,廣州蓄勢躍升——
“從0到1”的第一躍,催生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涌現;
“從1到10”的第二躍,實現前沿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從10到100”的第三躍,推動成果“存量”轉化為產業“增量”,新質生產力加速興起。
但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的躍升并不是順理成章的過程,為了攻破科創征途的“最后一公里”,廣州正以敢闖敢拼的魄力,推動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實現“裂變”。
讓科研供給與市場需求“一拍即合”
科技成果的價值在于應用與轉化,?這一過程不僅是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更是從技術到經濟的轉化。
如何把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搬到“貨架”?廣州選擇從市場中找尋方向——
作為千年商都的廣州,背靠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經濟體量巨大,市場需求旺盛,產業空間廣闊。
過去一年,廣州傳統優勢產業捷報頻傳。汽車產量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位,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整車產量比重突破20%;規上醫藥制造業同比增長超20%,增長速度全國領先;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5.5%。
在新興產業,廣州也持續領跑。億航智能成為全球唯一擁有“三證合一”的無人駕駛航空器制造商;廣州禾信作為高端儀器領軍企業,成為國內唯一得到國際關注的國產質譜公司;全國首個5G自動駕駛應用示范島落戶廣州國際生物島……
同時,廣州外貿市場勢頭良好,外貿進出口總值連續3年突破萬億元,新興產業進一步擴大了外貿增長的新空間。今年廣州無人駕駛航空器出口增勢迅猛,億航智能取得適航“三證”后,海外訂單數量取得顯著增長。
億航智能的EH216-S型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是全球首款“三證”齊全的載人eVTOL航空器。攝影:張令
科技創新激發產業規模躍升,蛋糕越做越大;產業需求倒逼科研供給有的放矢,蛋糕才能越做越好。
廣州深知只有挖掘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需求,科技創新才能摸準市場脈搏,切中發展的大勢所趨。
為了打通科研與市場之間的堵點,今年4月,廣州印發《廣州市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提升重點產業吸納科技成果能力、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落地產業化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牽引。
2024年上半年,廣州市科技局開展“走進大院大所”“龍頭企業-創新平臺”線下對接活動,累計已推動200余項成果轉化和技術攻關需求對接,促成50余項技術成果開展深入意向合作。
目前,廣州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領域不斷取得顛覆性突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和轉型方向,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一拍即合”。
技術革新實現“樣品”向“商品”轉化
在打通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的“最后一公里”之前,必須要實現“從0到1”“從1到10”的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
近年來,廣州持續加大科研投入,聚焦“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全鏈條,一批“首創”科研成果已順利落地:
今年1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臺國產商業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H-F120“太行”在廣州發布,正式宣告我國突破透射電鏡這一“卡脖子”技術,目前TH-F120透射電鏡的產業化進程已經到了量產階段。
廣州南沙積極布局無人駕駛車、車路協同設備,創新車路協同應用,首創車路協同新平臺,實現交通道路信息交互,目前廣州南沙全域正探索自動駕駛規模化量產。
南沙區的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出租車。圖源:廣州南沙發布
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誕生了全球首款適用于家庭場景、無主機無外設的低成本全智能胃部影像檢查系統。目前該系統已獲得國家藥監局三類醫療器械許可證,作為醫保“膠囊式內窺鏡”類目之一已投入使用。
這些科技成果順利產業化的背后,是廣州在研發端的不斷加碼,通過提升技術成熟度,降低成果市場化風險。
面對世界科技前沿,廣州逐漸發展出一批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和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平臺。
通過構建“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廣州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國家級重大平臺的城市。
同時,廣州積極培育科技創新企業。截至2023年底,廣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1.3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2.1萬家。2023年,22家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榜,增量居全國第一。
為了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唱好主角,廣州從制度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2023年廣州出臺《廣州市壯大科技創新主體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系統布局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推進企業研發、轉化活動一體化進行。同時,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組織龍頭企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精準化對接活動,充分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的作用。
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一站式服務”
“從0到100”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為了保障每個環節“不掉棒”,廣州以軟硬件促進各環節的創新要素順暢流通。
為進一步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廣州持續在金融領域對科創企業提供支持。截至2024年上半年,廣州科創母基金已落地34只子基金,子基金實繳規模超238億元,累計投資廣州項目達143個,覆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廣州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4家獲投企業成功上市。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廣州通過優化土地利用布局,向土地要效益,以空間綜合利用激發內生驅動力。當前,廣州各區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積極推進建設科創產業園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
在天河區,環五山創新策源區以28平方公里的面積包含4所“雙一流”高校,32家高校科研院所,1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52家眾創空間、孵化器,承載了6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打通了區域創新策源的資源稟賦和創新能力。在黃埔區,“三城一島”挑大梁,優化傳統產業的存量、培育新興產業的增量、布局未來產業的變量,打造產業集群區,成為廣州產業發展的增長極;在南沙區,以南沙科學城、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等大平臺為核心,以冷泉大科學裝置、大洋鉆探船等國之重器為支撐,南沙正在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位于黃埔區的廣州科學城。圖源:廣州黃埔發布
除了搭好“硬件”平臺,在“軟件”服務上,廣州也為科創主體提供全方位的呵護。
簡化業務辦理程序、優化科創資源服務……廣州科技局以“廣州科技大腦”平臺撬動科技服務全面升級。“廣州科技大腦”以強大的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服務能力,再造科技業務辦理流程,更好地輔助決策、服務產業。廣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廣州科技資源高度集聚、高效流通和深度互動的互聯網平臺,以數字治理推動廣州科技創新發展。”
7月22日,廣州市傳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干部大會召開,強調廣州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0向100”進發的廣州科技,正一步一個腳印,砥礪前行永不止息。
(策劃 何靜文 門麗麗 統籌 覃玲 記者 楊婉馨)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